幹部管理崛起了嗎?組織部崛起了嗎?

我認為,幹部管理,是以幹部這個群體為物件,實施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幹部是“廣義的幹部”,既包括了組織內關鍵管理節點的“主線幹部”,也包括了組織內關鍵業務節點的“核心人才”。

有一個極強的邏輯一直被老闆們追捧——“戰略確定之後,組織就是決定因素。組織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考慮在數字時代,20%的人創造了企業80%的業績,這20%的人毫無疑問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幹部”,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某些企業,幹部管理甚至被認為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要務。

本文要討論的是,當下諸多企業的幹部管理,是不是走在正確的路上?幹部管理路在何方?

01 幹部管理標杆

追根溯源,幹部管理的流行應該始於華為。2018年7月,任正非在華為總裁辦郵件中明確指出:“把原來在人力資源部具體管人的許可權拿出來,成立一個總幹部部。總幹部部是要管人的,管全域性範圍協調幹部隊伍,管跨領域成長、流動,管幹部能力成長,管幹部的後備平衡體系。未來華為將有人力資源體系和總幹部部體系兩個系統。”

華為的業績過硬,幹部成長速度也極快。在華為體系裡,一個年輕的管理人員很容易就浸染出華為風格,無論從思維方式還是工作作風都能快速成熟,且整齊劃一。“華為出品”的管理人員自然也被各行各業追捧,身價極高。

華為的幹部管理,可以被歸納為“中組部”模式。

其對於幹部的管理是覆蓋幹部成長全生命週期的,從確定能力標準,到執行任用程式,再到能力發展與評價激勵……華為都有精細的制度設計和工具支撐,力圖將幹部隊伍盤活、用好。

阿里巴巴是幹部管理的另一個範本。早在2007年,阿里就成立了集團組織部,負責M6-M9(P11-P14)級幹部,時間比華為還早。

阿里出人才,良將如潮,也是公認的。從2000年左右馬雲放棄引入MBA擔任高管開始,阿里就異常重視自身的人才培養。至今,不僅是阿里同學遍佈整個網際網路商業世界;而且阿里在每次併購之後,還都能用自己人換掉被併購企業的管理層,他們似乎總有高階人才儲備。

阿里巴巴的幹部管理,可以被歸納為“中央黨校”模式。

其對於幹部的能力標準和選拔程式相對簡單(對比華為),更強調透過各種正式(CEO班、總裁班、青訓班等)和非正式的場景(湖畔論道、管理沙龍等)對於幹部進行培養,或者說,來滲透阿里的價值觀和管理方法論。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幹部出成的效率極高;而壞處是上級話語權過大,容易讓企業滋生過重的“江湖味”。

以能力標準為例,其價值觀模型幾乎替代了領導力模型,而對於每個級別管理人員的要求,也精煉濃縮為四個字的描述。例如,阿里對於P9幹部的能力要求是“無中生有”。阿里的理由是,面對不確定的商業環境,傳統素質模型難以覆蓋對於幹部的能力要求。這種風格也影響了一大批網際網路企業,至今,我已經在不下五家企業看到了大量對於幹部能力的“四字標準”。

2018年,小米號稱也成立了組織部,但關於其組織部的實踐,卻鮮有公開資訊披露。顯然,這與小米“社牛”的宣傳風格大相徑庭(參考“參與感”“生態鏈”等宣傳案例)。我們推測,小米並沒有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太多探索,因此,也沒有將小米納入本文的討論範疇。

02 幹部管理潮流

阿里和華為的兩種模式,到底哪種更受歡迎?

不妨把思考再深入一層。從阿里的案例來看,如果把幹部管理等同於幹部群體的人力資源管理,這個定義似乎還不夠精準。因為,我們能從阿里的實踐中,解讀出他們在對幹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時的傾向性,他們可不是選用育留面面俱到呀!那麼,對於其他企業來說,他們想要實施的幹部管理,究竟是哪條路呢?

近期,穆勝諮詢進行了一次企業家調研,採集了42餘名有效企業家樣本對於幹部管理的理解。需要說明的是,受訪者均是成立5年以上企業的一、二把手,且其所在企業均為營收/GMV10億以上的民營企業,他們對於組織管理均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對於幹部管理的熱情也並非一時興起。

我們讓受訪者回答“在您印象中,幹部管理工作應該做什麼?”,回答方式是對五類人力資源細分職能進行選擇,最重要給5分,最不重要給1分,以此類推。選項包括:

職級體系設計

——基於組織結構,設計幹部的序列、分級,以及相應的職級對位關係。

幹部任免

——對於幹部進行晉升、降級、平調等。

價值觀宣貫

——透過定向宣傳,讓幹部深度認可公司價值觀,甚至主動闡釋公司價值觀。

幹部能力培養

——對於幹部的能力進行培養,使其匹配公司的需求。

幹部激勵

——對於幹部的能力、績效等進行評價,並給予相應的激勵。

我們的調研結果顯示,“價值觀宣貫”高居榜首,達4分,遠高於排名第二、得3分的“幹部任免”。而印象中應該被重視的“幹部激勵”則關注度最低,僅為2。29分。

按照這個資料,我們基本可以確認,民營企業需要的幹部管理實際上就是“以幹部任免來支撐的價值觀宣貫”。

進一步看,老闆們預設對於幹部的任免就是一種最大的激勵,對於激勵機制的單獨雕琢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幹部管理崛起了嗎?組織部崛起了嗎?

圖1:幹部管理各項工作重要性排序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一位直接向一把手彙報的HRVP點破了其中的道理:“企業大了,必須要授權出去,而授權出去之後,幹部們難免會建立自己的藩國。這個時候,老闆必須有個途徑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現實的確如此,對於藩國現象控制不力的企業,甚至會出現員工認為“錢是我大哥(部門長)發給我的,不是老闆發給我的”的聲音。這怎麼能讓老闆不焦慮?於是,老闆們緩解自身焦慮的方式通常是把幹部集中起來,以各種培訓班、考核會、年會、酒會的方式來宣貫企業價值觀,傳遞自己的導向。這個時候,企業的幹部群體會形成一種難以名狀的“向心力”,幹部與老闆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老闆的焦慮因此得到緩解。在此基礎上,老闆們再搭配幹部的任免,用自己認可的人,讓幹部隊伍逐漸被“淨化”。

從企業來看,華為的支持者顯然要多於阿里的支持者,但從幹部管理這個專項來說,

絕大多數老闆顯然堅定地選擇了阿里的“中央黨校”模式。

雖然,這個選擇難免有點“功利”,有點“以江湖手段治理江湖”的嫌疑。

03 幹部管理路在何方?

在今天的語境下,幹部管理已經遠離了它本來的意義。說白了,

現在的“幹部管理”是解決當下老闆和員工訴求的最優解,它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緩解焦慮。

它讓老闆看到了企業持續增長的希望,也讓員工遠離了組織轉型的顛沛,儘管它可能蓋住了屋子裡那頭“最大的大象”。

在盤點了國內若干標杆企業的幹部管理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當下標杆企業實施的幹部管理,實際上是若干傳統人力資源方法在幹部這個物件上的集合,不僅是體系並不成熟,(這種長期主義的建設)還與當下高度不確定的商業環境脫節,顯然存在巨大的最佳化空間。

針對這些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幹部管理雙流模型”。一家之言,供各位參考:

幹部管理崛起了嗎?組織部崛起了嗎?

圖2:幹部管理的雙流模型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一是資料支撐的幹部盤點。

當下,大多企業對於幹部的盤點採用簡單的“價值觀-績效”二維模型,僅僅對幹部個體進行了粗暴分類(評估方式不夠精準),卻沒有盤點出人才密度、人才素質、幹部儲備、有效晉升、人崗適配、激勵適配等幹部隊伍整體情況。如果基於這種簡單分類去做幹部管理,後續的工作不僅會變成玄學,也會缺乏縱深規劃,會流於表面。

舉例來說,我們輔導的某家企業,表面上看起來兵強馬壯,某個管理層級還被譽為“未來的骨幹”。但資料不說謊,他們接受的考核是最弱的,激勵真實指數全司最低。這種不擔責的骨幹,怎麼可能是骨幹呢?

二是高效賦能的知識管理。

基於業務場景,企業應該快速地萃取、沉澱、分享自己的最佳實踐和最壞教訓,讓幹部能夠快速獲得駕馭業務的知識儲備。道理很簡單,但有幾個企業能做到?按照我們的評估模型,就連國內以資訊流推送起家的某宇宙廠,在這個方面也不敢說做到了、做好了。

三是與企業競爭力同步的素質模型。

知識是知識,是冰山以上的東西,解決的是短期業務場景的問題。而素質是素質,是冰山以下的東西,解決的是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問題。以四個字來概括某層級幹部的能力,還是太過簡單粗暴。如果企業想清楚了自己長期要什麼,他們就能對幹部提出明確的能力要求,自然能夠在幹部培養上有的放矢。當然,我一直強調傳統的素質模型已經過時,我們重建的《新素質辭典》適配了平臺化的組織環境,可以作為參考。

下面,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新素質辭典》中素質詞條建立的專案經理素質模型:

幹部管理崛起了嗎?組織部崛起了嗎?

圖3:專案經理的素質模型 資料來源:穆勝諮詢

其中,我們提到的“穿越前瞻客戶需求”與傳統素質辭典中“客戶第一”之間的區別就很明顯。我們對於這條素質的描述是:“對於B端客戶,穿越其本身的對於需求的描述,思考其面對的C端使用者的需求;對於C端使用者,穿越其本身對於需求的描述,思考其在產品應用場景中真正想要實現的目的。”

四是柔性流動的職級體系。

傳統金字塔組織的職級體系相對固化,幹部一旦坐上位置,就會“屁股太沉、動不起來”。這不僅會造成“藩國現象”,滋生腐敗,也會讓幹部視野變窄,格局變小,能力無法拓展。傳統企業是透過幹部換防、定期考核等方式來解決問題,但說實話,這類方式還是治標不治本。

企業應該建立一種以客戶為中心、無邊界協作的職級體系,讓幹部能夠跨區域作戰,在戰鬥中飛速成長、證明自己。說白了,幹部管理還是應該首先解決業務場景裡的問題。當然,這不是簡單的專案制,不是帶著title去專案,而是一種柔性流動的職級體系。

五是與戰略同步的幹部梯隊建設。

幾乎所有企業都認為自己有幹部梯隊建設,但這個梯隊是真梯隊,還是假梯隊?幾個問題不妨回答:

我們的幹部梯隊建設是否校準了戰略目標?戰略的變化是否會靈敏地影響幹部梯隊的建設?

我們的幹部梯隊建設是否有一以貫之的素質導向?培養出那些匹配企業特殊競爭力的人才?還是別人培養的人我們也能用,我們培養的人別人也能用?

我們的幹部梯隊建設是否基於數字邏輯,各類幹部應該儲備多少,是否有清晰的推演?還是憑手感和直覺?

其實,將戰略推導到幹部梯隊建設上,本來就是一種高難度的工作。在我的方法論裡,這種推演以“人效”為支點:一方面,寬口徑人效結合寬口徑業績,解決幹部整體編制包和人工成本包的問題;另一方面,窄口徑人效結合核心業績,解決核心幹部編制包和人工成本包的問題。當然,層級與層級之間,我們還要計算儲備率、轉化率等指標。但始終應該記住,每個類別和層級上應該有多少幹部,是能算出來的,而經過計算的幹部梯隊,是最精簡和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