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我不懂紫砂壺,不會辨別紫砂壺的真偽與優劣,既不投資也不收藏。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掇球壺(邵大亨作)

作為一枚紫砂小白,近來因為頻頻飲茶的緣故,有些質疑,便想了解作為茶器之首的紫砂壺(指宜興紫砂壺),試著捋一捋紫砂壺的前世今生。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清康熙宜興胎畫琺琅四季花卉方壺

紫砂壺作為最具悠久歷史的茶器之一,它的出現,它由樸拙到雅緻,它歷經苦難也成就輝煌,走過了五百年的時光,至今任被捧在愛茶人的手中。想想歷史上還有哪一樣生活器物,能如此長久為人津津樂道?應該為數不多。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乾隆御製詩文執壺

不能繞過的,是紫砂壺的出生。

“壺於茶具,用處一耳”,晚明茶學評論家周高起(1596-1645年)在《陽羨茗壺系》開篇即如此說。

紫砂壺因茶而來,為茶而生。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供春壺

明代正德、嘉靖(1506-1566年)年間,金沙寺的僧侶、入寺苦讀的年輕讀書人,或許是那個叫供春(又稱龔春)的書僮太過無聊和頑皮,可他一定是聰明的,學著做出了一把後人真正稱之為紫砂壺的茶壺——供春壺。供春壺的出現開闢了宜興紫砂壺的歷史,供春可以說是紫砂壺的鼻祖。

供春壺做出來的地方,現在叫宜興,古時稱陽羨,是個盛產貢茶之地,三國以來就生產茶葉,唐時陽羨就成為貢茶生產地之一,與西湖龍井齊名,宋時,除皇親國戚外,文人雅士也喜陽羨茶,大文豪蘇東坡(1037-1101年)慕江南田園生活曾在此買地築房短暫居住 ,改陽羨獨山為蜀山,留下了文人的腳印,蘇東坡一定是喝過陽羨名茶吧?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罷團興散”的茶制改變了唐宋以來幾百年的飲茶方式,也改變了茶文化,使得飲茶方式從繁瑣走向簡約,從權貴走向百姓,從奢華走向清雅。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當書僮供春摶泥弄壺時,他是不是隻想得到一把能泡好茶的壺,而為了好看一些,參照了寺廟裡銀杏樹的樹皮?

供春壺真跡極少,現在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供春壺,即使不能認定是否為歷史上的供春壺,仍然會震驚於製作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壺表面的樹癭狀紋路分明具有極強的視覺美感,茶壺都很完美。就本人而言,理智上覺得一個非匠人出生的書僮製作一個完美的茶壺肯定有難度,且作為一個泡茶的生活工具指不定啥時候碰了摔了,而情感上,更願意相信供春手作的茶壺能留存於世,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可以說,供春壺的出生爭議給紫砂壺文化的開端歷史抹上了傳奇色彩。

真正開劈紫砂壺輝煌歷史的是時大彬(1573-1648)。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時大彬壺

此時已是明萬曆朝,時大彬出生的年份正是萬曆元年,明朝到萬曆初期,經濟比較繁榮,手工業也得到很好的發展,特別是江南地區出現了一批手工業繁榮的小市鎮,時大彬生長於制壺世家,其父時朋已是紫砂壺製作“四大家”之一,時大彬作為紫砂宗匠,最大貢獻在於其創新了制壺方式,確立了紫砂業至今仍沿襲的用泥片拍打、鑲接、憑空手捏成型的技術體系,並在泥料中調砂,創制了很多制壺工具,製作出多種造型的藝術壺式,他的紫砂壺像其本人一樣個性鮮明,拙樸風雅。早期專制大壺,古樸雄渾,後來製作小壺,在壺的蓋、底等部位刻上名字落款。

遺憾的是,時大彬給世人留下的紫砂壺屈指可數。後人中包括其徒子徒孫多以仿製時大彬壺為榮。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時大彬壺

明朝茶人學者許次紓(1549-1604年),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於1597年成書的《茶疏》雲:“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顧燒時必須火力極足,方可出窯。然火候少過,壺又多碎壞者,以是益加貴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氣滿鼻,不中用也。較之錫器,尚減三分。砂性微滲,又不用油,香不竄發,易冷易餿,僅堪供玩耳。其餘細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質惡制劣,尤有土氣,絕能敗味,勿用勿用。”已說明時大彬此時已是制壺高手。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時大彬壺

許次紓推崇小壺。

《茶疏》關於茶具“秤量,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最茶五分,其餘以是增減。”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時大彬壺

談飲啜“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已終,寧使餘芬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後供啜漱之用,未遂棄之可也。若巨器屢巡,滿中瀉飲,待停少溫,或求濃苦,何異農匠作勞。但需涓滴,何論品嚐,何知風味乎。”

茶學家許次紓既提倡飲茶少而精,時大彬改大壺為小壺也是一種必然。

時大彬開啟紫砂壺具備文人氣息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陳繼儒(1558-1639),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善文,隱居小崑山,絕意科舉。

陳繼儒既是文人,又是茶客。可以說正是他給紫砂壺引入了文人情趣,成就了紫砂壺文人氣息的開端。

陳繼儒有詩《試茶》:“綺陰攢蓋,靈草試奇。竹爐幽討,松火怒飛。水交以淡,茗戰而肥。綠香滿路,永日忘歸。”其《小窗幽記》集靈篇:“獨坐丹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注,看《達摩面壁圖》。。。。”“讀理義書,學法帖子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煮茶;泛舟觀山,寓意奕棋。雖有他樂,吾不易也”;在集素篇:“茅齋獨坐茶頻煮,七碗後氣爽神清,竹榻斜眠書漫拋,一枕餘心閒夢穩。”;“採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潔。”“飯後黑甜,日中薄醉,別是洞天;茶鐺酒臼,輕案繩床,尋常福地”“淨幾明窗,一軸畫,一囊琴,一隻鶴,一甌茶,一爐香,一部法帖;小園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閒雲”。

看其作品,才知陳繼儒實乃茶界大玩家,講茶品,講飲茶環境,無茶不歡,甚至取齋名為“茶星”,自稱“老玉川”(唐代盧仝為玉川子)“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雖大隱隱於市,亦不泛交往權貴,往來鴻儒,飲茶必是不可少,茶器茶壺也是必須的。

我們來看看時大彬和陳繼儒的交集。陳繼儒比時大彬大了十五歲,對時大彬來說已是前輩式的人物。通說認為時大彬結識陳繼儒後才改制小壺。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大彬壺

其實即使時大彬為一個高超的手藝人,社會地位仍然是很低的,而陳已時是一代大文人名滿朝野,陳雖隱於市,交往的大咖可不少,茶事著述也很多,但似乎未發現關於和時大彬交往的文字記載,作為嗜茶之人,有一兩把高手之壺再正常不過。

據《陽羨陶壺系》記載:“大家時大彬,號少山,或陶土,或雜碸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緊慄,秒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遊婁東聞陳眉公(即陳繼儒)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几案有一具,生人閒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

後來時大彬的高足們帶領紫砂壺走進更加精彩的造型世界,如李仲芳者制壺“漸趨文巧”,再有“仿古尊罍(lei,古代一種形狀像壺的盛酒容器)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壺式造型開始變得多樣,且變得藝術化。有“漢方扁觶(zhi),小云雷,提樑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

再有“蔣伯銙,名時英”,也是時大彬弟子,後“客於吳”,“陳眉公為其改字之敷為銙。因附高流,諱言本業,然其所作緊緻不俗也。”

時大彬因周高起雲“明代良陶讓一時,獨尊大彬。”而聞名於世,其實,時大彬的弟子們及其同時代的諸多制壺高手的功績更不能抹殺。紫砂亦如其他手工業一樣,有傳承才有創新。如時大彬仿供春,仲芳仿大彬,再有後世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隱遠禪師帶去日本的時大彬大壺

我更願意相信,在晚明時代背景下,文人世俗生活和飲茶習慣必定會影響一個手藝人的創作作品,聰明如時大彬者抓住了機遇,所謂有需求才有市場,時大彬紫砂小壺的誕生或許更重要的是因為市場需要。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春雪梅瓣壺(陳鳴遠作)

紫砂壺的文人氣息從何時開始?除了壺之藝術造型,應始自大彬用竹刀刻名字於壺蓋壺底之時。到“沈子澈,崇禎時人,所制壺古雅,渾樸。嘗為人制菱花壺,銘之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再到“陳辰,字共之,工鐫壺款,。。。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閒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次則李仲芳,亦合書法。”古時手工業藝人識文斷字者少,有能力有條件讀書的無不希望考取功名,可以看出時大彬之後的制壺者已顯示初具文化之人,明末紫砂壺的文人氣息漸顯,然“陽羨茗壺集,周郎不棄瑕。尚陶延古意,拍悶仰真茶”,紫砂壺仍只是一介茶壺。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素帶壺(陳鳴遠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素帶壺底款

到了清代,又一個制壺巨匠代表人物出現了,那就是陳鳴遠,不僅造就了紫砂壺豐富的藝術形制,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真正把文人氣息引進了紫砂世界。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南瓜壺(陳鳴遠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陳鳴遠,出生日期不祥,據傳清順治年間出生,號壺隱,也是紫砂發祥地宜興上袁村人,其祖父系制壺世家陳用卿堂兄弟,陳鳴遠自小學習紫砂壺製作,還是國子監太學生,具備相當的學識修養,與文人交往很廣。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鼠鈕柿子壺(陳鳴遠作)

乾隆時期吳騫著《陽羨名陶錄》中記載張燕昌《陽羨陶說》“陳鳴遠手製茶具雅玩,餘所見不下數十種,如梅根筆架之類,亦不免纖巧,然餘獨賞其款字有晉唐風格,蓋鳴遠遊蹤所至,多主名公巨族,。。。,嘗於吾師樊桐山房見一壺,款題丁卯上元為專木先生制,書法似晚妍,殆太史為之捉刀耳,又於王芍山家見一壺,底有銘曰,汲甘泉淪芳茗,孔顏之樂在瓢飲閔,此則鳴遠吐屬亦不俗,豈隱於壺者輿”。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傳香壺(陳鳴遠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傳香壺底款

陳鳴遠和文人的交往,據傳很廣,他作壺坯,文人在壺上新增詩文書畫。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東陵瓜壺(陳鳴遠作)

陳鳴遠和康熙朝詩人金張的來往密切,金張自稱壺癖,交往之初,陳鳴遠因壺藝卓著,年紀輕輕剛被載入《宜興縣誌》,金張非常賞識陳鳴遠,其著作《介老編年詩抄》介紹兩人的交往情況,陳鳴遠經常到他家居住並制壺坯,然後再透過水路運回宜興燒製。金張有詩讚陳鳴遠仿生壺:“陳生手摶沙,於畫又變格。因知不朽藝,貴乎自開關。文章有妙悟,俯仰成陳跡。偶爾指柿紅,因利就土赤。坐費半時功,宛然樹上摘。片葉摘壺口,人想真創穫。”做的壺可以假亂真。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筍形水滴(陳鳴遠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天才人物陳鳴遠不僅開創了壺藝工巧華麗的風格,其與其他文人合作制壺的方式更是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人文內涵。他交遊廣闊,不做壺的時候大概即遊山玩水,拜會文人朋友。他把陶藝、傳統書畫、篆刻和茶器融為一體,開創了紫砂藝術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先河。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明代紫砂鈞釉蟠桃水注

“陳鳴遠在器身鐫刻詩文,留下了文人雅興的詩句慧語,他每每將銘文屬款並用,這種‘以坯作紙’的文學視野,把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形式引入紫砂工藝中,增添了雋永的裝飾情趣,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在紫砂發展史上豎立了不朽的豐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評審委員、《紫玉金砂》雜誌總編輯黃健亮如是說。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金蟾束柴三友壺(陳鳴遠作)

紫砂壺進入歐洲荷蘭、英國、德國等地,也正是因為飲茶已成為歐洲人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有富人甚至修建茶亭,而宜興紫砂壺也逐漸成為首選茶具,今天在歐洲的眾多博物館都能看見紫砂壺的身影。陳鳴遠的作品也遠銷海外,深受外國人喜歡。有“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甚至引起海外陶藝家仿製。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魚化龍壺(邵大亨作)

陳鳴遠之後的邵大亨、陳曼生等人可以說進一步發揚了紫砂壺人文化藝術化的精神。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掇只壺(邵大亨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瞿子治題詩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超級大茶客,他寫茶詩,修茶舍,收各種各樣茶器,其中包括不少紫砂壺。據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廖寶秀撰文介紹,根據清宮《活計檔》文獻記載,乾隆皇帝對於茶舍的茶器,均親自指定樣式下旨製作,茶舍陳設必備的茶具就有宜興茶壺、宜興茶葉罐。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清乾隆 宜興窯御題詩烹茶圖壺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清乾隆 宜興窯御題詩烹茶圖壺

與很多皇帝喜歡華麗器物不同,且讓人驚訝的是,乾隆茶舍的宜興茶壺只修飾御製茶詩或指定繪畫,茶壺基本上是胎泥本色,樸實無華。品茗賦詩於茶器是乾隆最大愛好,他茶舍眾多,除特有的環境外,茶舍內的佈置也以簡約為主。乾隆帝對茶舍茶器的選擇彰顯了一代帝王對傳統茶文化、對江南文人品茗傳統的尊崇。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雙竹提樑壺(陳蔭千作)

時間來到近現代。王朝的的滅亡和戰爭的洗禮,依然難擋世人生活的腳步。宜興的土地上又誕生了一位制壺大家顧景舟。

顧景舟,原名顧錦洲,1915年也出生於眾多制壺大家出生地,宜興上袁村。六歲即上蜀山下的東坡學堂,天資聰穎,小學畢業後因家貧繼續在校長呂梅笙先生身邊附讀三年古文,從小看祖母邵氏制壺,因戰亂、家貧等原因,於17歲正式跟隨祖母制壺。少時即給自己幾平方的破書房取名“墨緣堂”,開始制壺後,特意刻了幾枚圖章“敬周”(有敬仰周公之意)、“瘦萍”(含“風起於青萍之末”的自勵之意);還有“墨緣齋記”“荊南山樵”“荊南山下之子”等名號,盡顯文人風骨。20歲隨著祖母去世,便扛起家業大旗。顧景舟成長於制壺之家,周圍鄰居、親戚無不以制壺為業,甚至有高手,這樣的環境加上自身的天資,一出手即不凡。一把“洋桶壺”,氣韻不凡,超越了過往之壺,震住了當時的制壺高手和茶客。洋桶壺,舊時江南茶館茶客必備茶器,也是茶客身份的象徵。洋桶壺讓顧景舟在蜀山窯場擁有了一席之地。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洋桶壺(顧景舟作)

三十年代上海仿古之行以及他好學的個性給了顧景舟超越明清大師絕好的機會。後來和眾多書畫文人如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等人的長期交往讓他更具有文人氣質。解放後的顧景舟性情不改,依舊專注自己的壺藝,教課授徒,溫良嚴謹。與馮其庸、範曾、吳冠中等文化界名人均有諸多交往。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秦權壺(顧景舟作)

1988年,73歲的顧景舟或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光榮稱號。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茄段壺(顧景舟作)

和歷史上的制壺大師不同,今天的我們還可以透過眾多影像等資料瞭解顧先生的風采,雖歷經磨難,仍一副學者風範,清瘦斯文,完全不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手藝人。晚年的顧景舟為紫砂壺重新走出海外傾心費力。他和他同時代的制壺匠人們同呼吸共命運,既超越了古人,也引領了未來。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提壁壺(顧景舟作)

顧景舟製作的壺既不是茶坊酒肆的民間茶道器,也不是媚權之器,而是江南士大夫氣韻的文人茶器。“他的壺,完全可以與書畫、雕塑、金石之翹楚,放在一起媲美”,《布衣壺宗》作者周亮如是說。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湖帆石瓢(顧景舟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寒汀石瓢(顧景舟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唐雲石瓢(顧景舟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相民石瓢(顧景舟作)

歷史上的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們是模糊不清的,顧景舟、蔣蓉等大師們的傳承精神依然清晰如昨,一如顧景舟之敬仰邵大亨,他們的壺藝和人文精神無一不透過他們的作品展露給世人,留給現在的紫砂匠人們的紫砂氣韻,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在紫砂壺世界的延續、傳承、創新及生生不息的活力。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德鍾壺(邵大亨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顧景舟為上圖大亨壺作的壺蓋

顧景舟的後來傳承者們如汪寅仙,同樣的帶給現在的我們許多傳世之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九頭南瓜提樑茶具(汪寅仙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斑竹提樑壺(汪寅仙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供春九件套(汪寅仙作)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荷塘月色(汪寅仙 吳青霞作)

當我們迴歸作為茶器的紫砂壺,今天我們有幸可以有很多選擇。找一把紫砂壺,泡一杯清茶,簡單而質樸。它能讓你我寧靜祥和,也能透過氤氳嫋嫋的茶氣,撥開歷史的迷霧,看看古人的生活和人格,探尋生命的精神,再想想如何做人,這應該是生活原本的樣子。

紫砂壺,極具人文精神的茶器

自家皺皮朱泥小壺《秋水》(孫建芳作)

注:為求真實,文中圖片大部分來自網路文章之拍賣展示及館藏展示。

參考文獻:

1、《布衣壺宗,顧景舟傳》,徐風著

2、《湖上》雜誌第九輯

3、《三聯生活週刊》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