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鄭風·溱洧——後世為恥的恰是先民最自然、最真實、最淳樸的

原文: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於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要讀這首詩,得先弄清楚“上巳節”和“且”這個字。

先說上巳節。

詩經·鄭風·溱洧——後世為恥的恰是先民最自然、最真實、最淳樸的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或重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上巳”一詞最早記錄在漢初的文獻裡。

時間是

,夏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後固定為農曆的三月三;

形式是

,節日這天男男女女結伴到河邊沐浴;

目的是

,“祓禊”,去除宿垢,帶走晦氣。

再說“且”這個字。

“且”是象形字,甲骨文像雄性生殖器,是先民生殖崇拜的體現。郭沫若認為“且”即是男性生殖器。

我們的先民在最初,尋求過長生,所以就有了山、石等的崇拜,後來發現不可而得,才逐漸把重心轉移到生殖。個體雖不能永生,但可以透過繁衍保障種族的延續,這也是另一種的永生,這是可而得的。

新生命是從女性生殖器誕生出來的,女性似乎有一種“神”的力量而受到崇拜,於是,母系社會誕生了,象徵著女性生殖的圖騰登上了祭壇。比如蛙、魚等。蛙圓圓的肚子,一張一弛,好似女人十月懷胎,而且蛙多子,象徵著多子多福,所以,“蛙”成了華夏人類的祖母被加以崇拜,正因為是華夏人類的祖母,所以不能用“蛙”而用“媧”,“女媧”的“媧”字除了用來指代華夏人類的祖母“女媧”之外,並沒有其它的用途,這個字似乎就是為了她而創造的。

隨著人類的進步,先民對生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發現男性在生殖的過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種“神”的力量不只是女性有,於是,父系社會誕生了,象徵著男性生殖的圖騰登上了祭壇。比如蛇、鳥等。為了順利登壇,男性進行了血腥的屠戮,首先將女媧“母”的身份降低到“妹”,其次將女媧改造成蛇身人象,最後將象徵女性生殖的圖騰拉下祭壇。男根(且)就是這個時候登壇的,而男根的登壇卻是墮落的開始。

詩經·鄭風·溱洧——後世為恥的恰是先民最自然、最真實、最淳樸的

伏羲、女媧蛇身人首象

男根的登壇,也就是正式的宣告,權力交接已完成,“且”即將成為新的崇拜物件。

崇拜需要形式,初始時直接崇拜男根,但發現男根無法長久存放,進而使用形狀類似的石頭,進而使用木塊做成類似的形狀,當代數多了時無法區分,於是就在木塊上刻上名字,這或許就是祖宗牌位的歷史演變。祭祀時,將祭品放在石桌或石臺(加“示”)上,於是就有了“祖”。

中華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卻有祖宗崇拜,什麼能代表祖宗呢?當然是“且”了。

這就是“且”的本義。

再來“讀”這首詩。

溱與洧,即溱水與洧水,河流名。

士與女,即男人與女人。

背景是在上巳節這天,男男女女結伴來到河水邊,沐浴除垢,然後找到自己心儀的人“相謔”,你情我願後雙雙就可以到“洧之外”“且樂”了。詩中的精華就在於詩中男女的對話,如下:

女人說:“我們到那邊去看看吧?”

男人說:“我剛才已經‘且’過了。”

女人說:“再去看看,且樂一次。”

女人見到自己心儀的男人,直言不諱,發起邀請。男人也如實回答,已經和一個女人到“洧之外”看風景,“且樂”了。女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再次邀請。那個時代還沒有設男女之大防,沒有過多條條框框的約束,相對自由,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物件,男女需要展示自己的形象才華來吸引異性物件。全詩沒有一個字描述男人,但男人英武雄壯的形象赫然在目。活動結束後,還贈以芍藥。

像這樣的活動,在那個時代應該是被廣泛接受的。據說,孔子他老人家就是他父母在類似這樣的活動中“相謔”之後,在一座名叫“丘”的山“且樂”的結果,而為了紀念這次“且樂”,還給孔子取名叫“丘”。

先民並沒有以此為恥,這恰是他們最自然、最真實、最淳樸的活動。

這還得感謝孔子他老人家,一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先民質樸的生活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