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福多則榮,壽多則辱”,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

在農村存在著非常多的,並且也是非常不錯的傳統古老的老話和俗語,有的都是出於古代經典名篇的古文獻中,只不過是年代久遠,一般無人問津而已,但並不是說已經塵封淘汰了,至今仍然有人熟知。

這種古代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仍然存在於民間,仍然廣泛流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的俗語和古話,是會長期傳承下去的,是長期被後人學習和借鑑的。

農村古話和俗語“福多則榮,壽多則辱”是怎麼回事?究竟有什麼道理?有什麼意義嗎?下面來具體研究一下這些問題。

“福多則榮”,意思是說福氣多了,人們就以此為榮譽,這“福”是指“幸福”,幸福多了,人家就會羨慕,因此就非常光榮,臉上有光彩。

過去舊時候,婦女行禮,斂衽致敬叫福,也叫萬福。《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中說“馬老爺才趕過來作揖,瞿太太也只得福了一福。”福也是一種禮節,禮儀。

《老子》曾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是說“福”與“禍”是聯絡在一起,是息息相關的一對弈生兄弟。

俗語“福多則榮,壽多則辱”,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

《韓非子》卷六說道,“全壽富貴之謂福”,全面、長壽、富裕、尊貴,綜合起來,才是人的福氣。

古人又說“福無雙至”,意思是說,幸運的事情不會連續來到,常與“禍不單行”聯絡在一起,連線著說的,表達了“老子”的觀點,《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

農村有句古話“多子多福”,意思是說,夫妻倆人多生孩子,往後孩子長大成人,都會有作為,有出息,那麼作為做父母的,就不耽心老後沒有好的生活,就會有非常多的福來享受。

“福多則榮”在農村現實生活中,有福氣的人,一切都高人一籌,顯示地位很高,讓人羨慕不已,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那麼,“壽多則辱”意思是壽命過長的人,必然會受到非常多的煎熬和不幸,這裡的“辱”並不單純指“侮辱”的意思,其內涵更為豐富。

為什麼人的壽命長,會受到“辱”呢?古人把壽命分為三種類,《莊子·盜蹠》“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俗語“福多則榮,壽多則辱”,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

《莊子·天地》中曾經論述過“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因此“幫則多辱”,並非是道德所為,自古就已經有這種說法。

又見沈復《浮生六記》中說“情深在春,壽多則辱”也有贅述,看來“壽多則辱”是自古以來就有這種說法的。

老人“年歲長久”,就是長壽《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是說老人長壽就像南山一樣長久。

老人長壽到最終,在家裡安然而離去,古人就叫“壽終正寢”,與慘遭橫禍、客死他鄉、中年夭折是不相同的。

古人認為,家裡的老人,年齡高了,老態龍鍾,行動起來非常不便,人的機體衰老,就會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疾病纏身。

這樣“壽多”的老人,在古代社會物質匱乏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困難的,因此,如此長壽的老人,便成為子女後代的負擔,是家庭裡的累贅。

農村俗語說“長病無孝子,久病妻也嫌”,古代人的美德是“百善孝為先”,那麼生長久病的老人,家裡的子女為什麼不孝順老人呢?

原因是老人長壽又生重病,既要生活下去,又要花錢給老人治病,子孫們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只能拼命地勞動,才能使老人和家人有好的生活,才有錢給老人治病,否則,別無他法。

這種情況下,老人長壽,給後代造成了困擾,不是“自辱”又是什麼呢?這樣的老人活著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是拖累家人和後代。

俗語“福多則榮,壽多則辱”,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

現在有些地方有一種古老的習俗,在很多的電影和電視劇中能夠看到,家裡的老人到了七八十歲以後,生了病又無法治癒,就給老人建造一個“寒窯洞”,把老人放進去,每天送飯食的時候,就在窯洞口加一塊磚,直到老人病死為止,把洞口封上。

這種古老人習俗,看起來非常殘忍,其實是古代人的一種無賴,是沒有辦法而為之,這個時候“人道精神”是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中,是蒼白無力的,並不是老人的子孫後代沒有“孝”,是生活的所迫,反而在那個時候,古人認為也是一種“百善孝為先”的具體表現。

因此,古代人認為“壽多則辱”,是一種客觀現實的真實寫照,老人長壽並不是好事,往往因長壽而“自辱”,在“百善孝為先”的時候,“他辱”是難於說得過去的,所以,“壽多則辱”,這“辱”是指“自辱”的意思。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農民生活觀,一起探討三農生活問題,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