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文章轉載丨小樹媽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青春期孩子疏遠父母、離家出走、一言不合就鬧自殺的新聞,變得越來越多。

很多父母甚至已經把標準降低到了

“孩子青春期不跳樓就是成功”。

我前幾天還在朋友圈看到了這麼一段影片。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因為跟父母發生口角,坐在自家6樓的窗臺上,想要跳樓。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救援人員趕到後要破門救援,卻被女孩的一聲“你們敢破門我就敢跳下去!”嚇得不敢輕舉妄動。

救援人員只好建議媽媽先給女兒道個歉,穩住孩子情緒。

而媽媽卻態度強硬:“我不可能給她道歉!”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這句話把救援人員急壞了,趕緊勸說“她是你親生的不?道歉的話如果說不出口,我教你,你跟我一句一句地說。”

媽媽倔強了老半天,跟孩子道了歉。

好不容易救援人員破門成功,孩子爸爸卻想第一個衝進去教訓孩子,整個場面混亂不堪。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這對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他們的寶貝女兒剛剛離死亡有多近。

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確實很費勁,有時候想打、想罵、想一起毀滅,

但是平心而論,講道理、硬碰硬都絕非上策之選。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有位作家說:

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說難聽點,就像是在陪伴一隻老虎,得非常小心翼翼才行。

對父母來說,當遇上青春期的孩子,會萌生出一種特別複雜的情感。

既有被挑釁權威的惱羞成怒,又有恨鐵不成鋼的消極無助,還夾雜了孩子由聽話到反抗帶來的極度不適。

你視若罔聞吧,會顯得自己格外被動,容易憋出內傷。

你針尖對麥芒吧,似乎又沒什麼實際效果。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你讓我怎麼做,我偏不,甚至做一些突顯個性的出格事情來。

家長普遍的感受是,小時候孩子明明那麼可愛聽話,可為什麼一到青春期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別逆反呢?

01.

叛逆是孩子長大的訊號

青春期是孩子逐漸擺脫父母、走向成人的過程,被稱為

“斷乳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身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在激素的作用下,女生胸部微微隆起;男生睪丸明顯增大,不少小男生還會長出令他們心煩的喉結和鬍鬚。

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高也出現突飛猛進的增長趨勢。

特別是男生,平均每年會長高5釐米左右,肌肉群也變得發達、有力量。

在身體成熟的各種指徵下,孩子會越發覺得自己長大了,討厭父母還把自己當成“小孩子”。

他內心的戲碼是這樣的:

我不再需要你的保護,不再需要你的嘮叨,以後別管我!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有以下表現:

在校不服管,上課吃零食偷玩手機、放學打群架不寫作業。開口閉口不想上學,玩心大,做事又拖延。

在家稱霸王,不滿意就亂髮脾氣,說一句頂十句,跟所有人欠他似的。

父母要他做的事,偏偏不做;而千叮嚀萬囑咐的事,扭臉就忘。

青春期前,家長說什麼孩子認什麼,因為小時候他沒有反抗能力。

但隨著身體的加速發育,帶給他了叛逆的“

資本

”,現在他敢了。

所以他要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想自己說了算。

如果家長還是反覆嘮叨、任意指責,孩子的情緒就會毫不保留、徹徹底底地爆發出來。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別離》

他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宣佈自己長大了,所以“叛逆”在一定程度就是他長大的訊號。

02.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發生了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義為10到20歲,但腦發育成熟要到25歲才能完成,所以這年齡段的孩子正經歷著

“身心風暴期”

“全熟”的身體卻只有“半熟”的大腦,導致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更易衝動,愛做傻事。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青春期的大腦分泌多巴胺達到了峰值。

這種“多巴胺井噴”式分泌,會給他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有位心理諮詢師朋友跟我講,之前接診過一個14歲的男孩,他就是典型的青春期症狀,頂嘴不服管,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三好生變成了網癮少年。

朋友說,這個孩子原本學習成績挺好的,但自從初一期末得了班級第一,成為三好生,被父母獎勵了一臺PSP起。

就陷入了整天整夜網遊的世界裡,直到開學依然如此。

結果一個學期過去了,直接掉成了班裡後幾名。

就診時,男孩委屈地說:

“醫生,我也知道網癮不對,但就是停不下來……”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影《歲月神偷》

這是因為當孩子享受過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和獎勵後,

會形成鏈路依賴和成癮迴圈。

原先能讓他體驗到做某事的快樂,會在青春期時翻倍增長。

加州大學神經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青春期會表現出“過度理性”。

做事前他的大腦會主動評估,

但放大了積極的結果,降低了消極的結果。

比如,學校明令禁止帶手機。但如果一個孩子躲在廁所偷偷玩手機,他被老師發現和同學舉報的機率是50%,他就會鋌而走險,因為他更看重那50%不被發現的機率。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而盲目樂觀和短視,讓孩子發生危險的機率大增。

此外,在青春期,大腦會斷掉不常用的突觸連線,同時生長出新的神經元,重新構建了大腦的神經網路。

所以致使青春期娃的大腦會出現短暫的混亂期,由此帶來心理上的變化,比如愛鑽牛角尖、抗挫能力差。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心理疾病愛找上青春期孩子的原因。

之前就有研究表明,

青春期的孩子罹患抑鬱障礙的比例翻倍,女孩患病比男孩多一倍。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影《蜂鳥》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有統計顯示,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一個家庭平均

每3天

就要發生一次衝突,平均每次爭吵時間在11分鐘左右。

父母要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減少衝突呢?

01.

不要強硬管教,要循序善誘

孩子進入到青春期,要我說,是件好事。

之前好的親子關係,能在這個階段能

更加鞏固

;關係緊繃的,這也是最好的

修復階段

而好多“過來人”教父母說,你們家那個青春期的孩子呀,你要這麼這麼對付他。

大錯特錯!

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要怎麼管?

也許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家長的眼光,不應該只聚焦在孩子身上,而是應該多看看自己,做個兔子型父母,少說多聽。

給孩子創造

“自己做主”

的寬鬆環境,並加以引導。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視劇《高護木的規矩》

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要在晚上9點前回家,與同學出去要提前說去了哪裡,玩手機不能超過20分鐘,上網也要調成“青少年模式”。

寬鬆的家庭環境,更利於孩子解開叛逆的心結。

這時,就離叛逆期結束也不遠了。

02.

關心孩子本身,而不只關注成績

到了初二,孩子面臨中考的壓力,分流的可能性。家長自然也會流露出對成績的深深焦慮。

你每天下班回家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我問過身邊很多父母,大多數回答是:

你作業寫得怎麼樣了?怎麼還看電視不去做作業呢?做完作業再來一套模擬試卷吧!

這種回答背後的邏輯是,關心孩子是其次,關注成績才是首位,而孩子怎又會感受不到呢?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他會想:

你就只關心成績啊?

他不得不表現的叛逆,只是為了求得父母對自己更多的積極關注。

你可以體會一下,當孩子回到家,看到你的第一句話,不是“媽,我放學回來了!”

而是“媽,怎麼晚飯還沒做好呢?都下班這麼長時間了!餓死了……”

或者說“爸,你看那誰誰的老爸又升職加薪了,你怎麼還停留在原地,整天摸魚呢!”

你聽到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呢?

但如果把“晚飯”換成“作業”、“下班”換成“放學”,把“升職加薪”換成“名次進步”,看看是不是你曾說過類似的話?

當孩子聽父母嘮叨“作業”和“成績”時,就自動遮蔽你的話了。你說的越多,他在內心越牴觸,搞不好還會誘發厭學情緒。

03.

睡前多陪孩子聊聊“廢話”

我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同事,每天兒子放學回家,她就和孩子聊聊當天發生的事,別人看來這些聊的全是“閒話”,但孩子媽媽一直堅持著。

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都沒有厭學、逃學的想法。

即便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也非常穩定,沒有過激行為。

所以啊,即便白天沒有時間,睡前跟青春期的孩子聊聊下面的“廢話”,哪怕你平時都沒時間陪他,他也會跟你特別親。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影《阿甘正傳》

“我們一人說一件今天開心的事兒和不開心的事兒”,這是在瞭解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況,排除隱患。

“今天班裡哪位同學跟你說話最多呀,你喜歡他嗎?”,這是在瞭解孩子的社交情況。

“如果明天有位老師要離開了,你最希望是誰?最不希望是誰呢?”,這是在瞭解孩子對老師的看法,也側面可以瞭解孩子對不同科目的興趣程度。

“你能說出多少種家務活兒?我們一起數數吧”,這能讓孩子提高家庭意識,關注到家裡細節,增加孩子的責任感。

“你覺得自己幸福嗎?幸福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呢?”,這是提升孩子對幸福的認知。

這些“廢話”不僅能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還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把愛和幫助給他,預防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中年人的最大危機,不是二胎,不是失業,而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圖片來源:電視劇《代價》

一份針對親子之間的溝通調查顯示:

僅有1。6%的父母,願意且真正和孩子聊“閒話”。

心理學裡,有一種說法叫

“自己人效應”

家長要多跟孩子聊聊學習以外的事,比如他的朋友、喜好,以及當天的新聞,或者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歷。

這樣做,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賴和接受,因為你已經成為了孩子的

“自己人”

叛逆不是原罪,而是成長的標誌。

父母一直批評指責孩子,去說他、罵他,只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家庭的信任和溫暖,才是結束孩子叛逆期的內在動力。

只要我們願意和孩子一起跨過去這道坎兒,就為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打下了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