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作者 | 天雅

責編 | 陳沉沉

最近,看了《奇蹟男孩》,過程流了幾次淚。

影片主角奧吉,因天生臉部畸形,一直呆在家裡戴著頭盔生活——

這不僅成功防止了他的模樣嚇到別人;

同時也完美隱藏了他內心的脆弱自卑。

直到10歲那年,媽媽堅持將他送進公立學校上5年級,接受現實的考驗。

影片真正發人深省的,

不是奧吉在學校歷經重重挑戰,最終被授予榮譽勳章的勵志故事;

而是,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中被自卑裹挾、被朋友背叛,或被校園霸凌時,

他需要獲得什麼樣的支援和幫助,才能度過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父母必看的教育類電影,它完整地詮釋了:

什麼樣的家庭,能養出不自卑的孩子。

這個過程,離不開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闡述的,關於孩子成長的3層需要: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理想化客體需要:

我願意無條件陪在你身邊

理想化客體需要——

指孩子在成長中,尤其是沮喪或恐懼的時候,

需要與有力量的他人相聯結,獲得被支援、被安撫的體驗,從而產生安全感。

比如一個2歲孩子磕碰到頭了,哭著跑向媽媽——

這就是孩子向媽媽尋求理想化客體的需要。

當媽媽溫和地撫摸擁抱孩子,親吻他的額頭,孩子很快就恢復平靜,甚至額頭也感覺不到疼了。

是因為媽媽有魔法嗎?

當然不是。

這一種典型的日常互動,其實就是——

父母發揮理想化客體的功能,給予孩子力量,安撫了孩子內心的恐懼。

通常來講,理想化客體的功能體現在2個方面:

其一:以陪伴者姿態,

給幼小的孩子提供安全、支援的功能。

影片中奧吉的媽媽,一直夢想成為兒童讀物插畫家&美術老師。

奧吉出生時,她只差一篇論文就能拿到碩士學位了。

但為了兒子,她選擇了暫停學業——

隨後10年裡,她全方位照顧奧吉成長,陪伴他做了27次臉部手術,教授他各類學科知識。

但她並沒有放棄畫畫,且她畫的每一幅畫作,主題都是奧吉。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用女兒維婭的話來形容:

“弟弟就是媽媽心中永恆的太陽。”

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下,奧吉健康地成長,並愛上了科學,夢想有一天成為宇航員。

直到10年後,奧吉開始到學校上學,媽媽才回歸學業,繼續完成碩士論文。

其二:以保護者姿態,

給痛苦的孩子提供平靜、安撫的功能。

奧吉正式上學第一天,被班上同學嘲諷為“小丑”“怪物”,沒人願意跟他玩。

晚上回到家,他躲在頭盔裡悶悶不樂,不肯吃飯。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媽媽溫和地勸他摘下頭盔,與之交談——

奧吉:

我為什麼長得這麼醜?

媽媽:

你一點也不醜,奧吉。

奧吉:

你是我媽媽,被迫無奈才這麼說。

媽媽:

正因為我是你媽媽,我最瞭解你,所以我說的話才最算數。

奧吉:

因為我的長相,沒人願意和我說話,他們會一直這樣嗎?

媽媽:

我不知道。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沉默半晌,媽媽堅定且溫和地看著奧吉:

“親愛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

你第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條皺紋,

你最後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些皺紋。

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

而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

它從來都不醜陋。”

聽完這番話,奧吉終於放下自我攻擊,笑著與媽媽相擁。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從中不難看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果父母能夠無條件陪伴孩子,予以保護,孩子就會獲得基本的安全感。

它能夠幫助孩子忍受並轉化各種不良情緒,比如焦慮恐懼、挫敗悲傷等,令孩子重新獲得力量,恢復穩定。

這,就是滿足孩子「理想化客體需要」的重要性。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鏡映客體需要:

我喜歡看到你真實的樣子

鏡映客體需要——

指孩子在成長中,尤其是他展現某些特質的時候,需要有人給予肯定,令他獲得自我價值感。

比如,孩子第一次彈出完整的鋼琴曲,興致勃勃地向父母展示新技能——

這就是孩子向父母尋求鏡映客體的需要。

當父母耐心地聆聽,並予以肯定和讚許,孩子就會主動加強練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這個過程,父母無需介入教授孩子技巧,而是需要:

發揮鏡映客體的功能,對映孩子的內心想法,迴應他的內心需求。

通常來講,鏡映客體的功能體現在2個方面:

其一:以“鏡子”姿態,

對映並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

影片中,奧吉出於自卑,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自己隱藏在頭盔後面,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有一天,爸爸悄悄將頭盔藏了起來,以此促進兒子勇敢面對自我。

奧吉知道真相後,有些惱怒,衝爸爸吼:

“爸爸,那是我的禮物,你怎麼可以將它藏起來呢!”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這時,爸爸捧著奧吉的頭,堅定且溫和地看著他:

“奧吉,請不要生氣,

你一整天都不摘頭盔,我都看不到你的臉了。

我想看你的臉,雖然你不喜歡它,但我喜歡。

那是我兒子的臉,我想看我兒子的臉。

你能原諒我嗎?”

那一刻,奧吉的情緒終於平靜下來,向爸爸微笑著點了點頭。

爸爸發自肺腑的欣賞與接納,既穩穩接住了奧吉的自卑與羞愧,也引導著奧吉一點點走向自我接納。

其二:以見證者姿態,

看見並欣賞孩子真實的進步。

正式上學前一天,媽媽帶著奧吉去學校註冊。

心高氣傲的同班同學茱莉安,屢屢出言諷刺奧吉。

當天晚上,奧吉在餐桌前一邊吐槽茱莉安,一邊誠惶誠恐,擔心未來在學校遭受不友好對待。

爸爸附在他耳邊悄悄說了句:“奧吉,要是有人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誰都不要害怕。”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一開始,面對同學的嘲笑與中傷,瘦小的奧吉只是默默忍受,不敢反擊。

直到有一次,在遭受一群高年級同學霸凌時,奧吉為了保護朋友,果真跟對方打了起來。

當他自豪地把受傷的手臂展示出來時,爸爸一臉震驚:

“你贏了嗎?我有種感覺你可能打贏了,對嗎?”

奧吉:

是的,不僅如此,那幫人還是7年級的。

爸爸:

非常酷!

從那以後,奧吉從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變成了自我捍衛的反抗者,既保全了自己,也贏得了尊重。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從中不難看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如果父母能夠全然接納孩子的樣子,看見孩子的價值,孩子就會獲得自我價值感,形成自信。

這份自信,能夠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接納和自我保護,從而愈加堅定、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

這,就是滿足孩子「鏡映客體需要」的重要性。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孿生客體需要:

我和你一樣,也會難過

孿生客體需要——

指孩子在成長中,尤其是他被排斥的時候,需要體驗到與他人的基本相似性,獲得歸屬感。

比如,

弟弟會嚷著要買跟哥哥一樣的超人玩具,妹妹會嚷著要穿跟姐姐一樣的粉色裙子;

即便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也會主動與同齡人保持一致,一起交朋友一起玩……

這就是孩子向外界尋求孿生客體的需要。

這個過程,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適度放手,授權孩子向第三方尋求聯結。

孿生客體的功能,有助於孩子融入同齡人團體,使之不再孤獨。

影片中,媽媽明知道奧吉去到外面,必然會因為長相問題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

但她還是毅然決然將兒子送去了學校。

因為只有在學校,奧吉才有機會接觸同齡人,滿足自己的孿生客體需要。

果然在那裡,奧吉交到了生平第一個好友傑克,兩人玩得非常開心。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但好景不長。

在萬聖節當天,奧吉興致勃勃地跑去學校找傑克,卻無意間聽到傑克正在背後講自己的壞話。

奧吉傷透了心,躲在房間不肯出來。

這時,姐姐維婭走了進來,溫和地坐在弟弟身邊。

奧吉:

我討厭學校,討厭!

維婭:

奧吉,其實我也很難過。

奧吉:

難過?大家會躲著你走嗎?會說你有細菌嗎?

維婭:

不會。

奧吉:

我只有傑克一個朋友,所以別拿你和我相提並論,行嗎?

維婭:

行。你注意到米蘭達最近沒來我們家嗎?

奧吉:

怎麼啦?

維婭:

她暑假參加夏令營了,現在她不喜歡我了。

奧吉:

為什麼?

維婭:

因為上學就是這麼糟糕,人也是會變的。如果你想當普通小孩,就免不了遇上這種事情。所以,現在我們是同病相憐的好朋友了。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從姐姐真摯的眼神裡,奧吉獲得了情感的歸屬與共鳴——

原來,姐姐也跟自己一樣,被最好的朋友“拋棄”了;

原來,自己並非孤零零一個人!

那一刻,他終於開始釋懷,並放下戒備,跟著姐姐一起出去玩了。

當從姐姐這裡獲得了孿生客體的美好體驗以後,奧吉逐漸將它泛化到與其它同學的關係中,收穫越來越多的朋友。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從中不難看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如果能夠跟同齡人產生深度聯結,就會獲得一種心理歸屬感。

這份歸屬感,能夠幫助孩子走出孤獨,在新的關係中變得愈加真實、從容且完整。

這,就是滿足孩子「孿生客體需要」的重要性。

寫在最後

影片的最後,奧吉順利從小學畢業,並在畢業典禮上獲得了校長頒發的榮譽獎章。

原因並不在於他的學習有多優秀,而是在於:

他的存在本身,就無形中感染並激勵著無數人成長。

奧吉的故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鏡子,對映著許多孩子成長的影子。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也許是生理上的自卑,比如天生體弱、肢體殘缺、相貌瑕疵等;

亦或是心理上的自卑,比如不被周圍人認可、理解與接納……

這既是一種常態,也是很多孩子終其一生都無法邁過的一道坎。

奧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

要想幫助孩子擺脫自卑的裹挾,需要——

一個理想化客體,

在他幼小時予以陪伴,形成力量;

一個鏡映客體,

在他受挫時予以涵容,形成自信;

一個孿生客體,

在他孤單時予以聯結,形成歸屬。

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堅定從容、放心大膽地走向自我成長了。

END

常說這3句話的家庭,孩子很難自卑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綿羊傾訴APP傾訴師。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