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鬼谷子 形象)

戰國時期的大牛鬼谷子,收了四個徒弟。

這四個徒弟,分別是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不過這四個人中,有史記載曾拜師於鬼谷子的,只有蘇秦和張儀,而孫臏龐涓拜師鬼谷子門下的記載,只見於《東周列國志》這種歷史小說,未見於正史。

蘇秦跟鬼谷子學本領的時候,有個同學,叫做張儀。

倆人雖然是同學,但如同後來孫臏和龐涓的交情一樣,處得比較一般。

蘇秦學成之後,辭別恩師,一直在外遊歷。

當然,說的好聽是遊歷,說的不好聽就是瞎混。

《史記》:出遊數歲,大困而歸。

風塵僕僕在外遊歷數載,歲數一天比一天大,最後混的啥也不是,只好返回家鄉。

回了老家的蘇秦,過得也不是很好。

如果說物質上的貧瘠對蘇秦來說不算什麼的話,那麼最難捱的,就是鄉親們的嘲笑。

《史記》: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兄弟姐妹,姑嫂子侄對他都沒有好臉子,見到蘇秦總是會笑話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整天不務正業,結果混來混去一事無成。

面對親戚朋友們的嘲笑,蘇秦有點受不了,於是他乾脆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閉門不出,當起了宅男。

蘇秦的家裡,藏書很多,但他卻無心閱讀。

原因在於,他認為自己跟著師父鬼谷子已經讀了太多的書,但讀來讀去,豐富的閱讀量並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古籍)

不過最終,他還是找來了一本叫做《周公陰符》的古籍,開始埋頭鑽研。

傳說,這本書是奇書,是上古時期由黃帝所作的。

蘇秦把自己關在家裡,鑽研來鑽研去,終於讓他鑽研出一套合縱連橫之術。

什麼叫合縱連橫呢,一句話很難解釋得清楚。

總而言之,蘇秦認為自己學明白了,學透了,可以離開家鄉,到天地之間去遊說各國國君了。

蘇秦的第一站,是東周的周顯王。

周顯王對蘇秦倒是很有興趣,但周顯王身邊的大臣們瞧不起蘇秦的窮苦出身,所以很快聯合起來把蘇秦趕走了。

離開周朝,蘇秦又跑到了秦國。

秦國當時的國君,是秦惠王。

秦國素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但問題是,秦國前不久才處死商鞅,秦國上下得了說客敏感病,都很討厭蘇秦這種陰謀家,所以蘇秦在秦國也沒有得到重用。

秦國不行,蘇秦又跑去了趙國。

趙國的國君,是趙肅侯,趙肅侯對蘇秦還算可以,但當時趙肅侯的弟弟趙成在趙國擔任國相,這個趙成相當反感蘇秦,結果蘇秦在趙國也屢受排擠。

一次出師不利,大多數人也許不會放棄,但接二連三的失敗,往往會徹底地摧毀一個人的自信心。

你去周朝混不好,是周朝的原因,你去秦國混不好,是秦國的原因,你去趙國混不好,難道還是趙國的原因麼?

通常人到這一步,都會自我反思,認為自己的失敗也許並非都是環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

吾日三省吾身,學會自我反省,這是一件好事兒,但問題是有些時候,這個世界上出現的人事物就是那麼的討厭,就是那麼的不可理喻,就是為了噁心你而存在的, 所以你完全沒有必要反省自己。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蘇秦 形象)

世界在我的面前豎起高牆,那麼我一定會奮力擊碎它。

很顯然,蘇秦就是一個很有韌性的人。

離開趙國之後,蘇秦沒有猶豫,他立刻又跑去了燕國。

去燕國發展的日子也絕非一帆風順,燕國的高官對蘇秦並不重視,因此沒人引薦他,甚至就連個接待他的人也沒有。

我們的蘇秦同志客居在燕國,等啊等,等啊等,直等了一年多才見到了燕國的國君燕文侯。

當時,燕國的國策,是舉國之力對抗秦國。

當然了,這並只不是燕國的國策,基本上當時所有諸侯國都很擔憂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發展勢頭正猛的秦國。

《史記》:是故原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蘇秦見到燕文侯,一針見血地指出,與其擔憂遠處的秦國,你更應該擔憂就在你旁邊的趙國,與其擔憂旁邊的趙國,你不如和趙國結盟,你們兩個國家聯合起來,互相幫助。

燕文侯還算是個明白人,他對蘇秦的說法深表贊同,立刻對蘇秦委以重任,並且重金資助蘇秦,讓他代表燕國去談合作。

再回趙國,一切已經是物是人非了。

因為討人厭的趙國國相趙成已經死了,沒有他來干涉,原本對蘇秦就有好感的趙國國君趙肅侯立刻接見了蘇秦,而蘇秦也不是吃乾飯的,他不僅成功的遊說趙國和燕國聯合,還進一步的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

《史記》:六國為一,併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

趙國應該牽頭,聯合齊楚燕韓魏,合力攻打大家共同的隱患,秦國。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趙肅侯立刻就被震驚了。

他沒有想到,眼前這個看起來單薄瘦弱的年輕人,心裡居然藏著這麼大的志向。

後生可畏,真是後生可畏啊。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趙肅侯 形象)

一番感嘆之後,趙肅侯決定,全力支援蘇秦。

離開趙國後,蘇秦先後去了韓國,魏國,楚國和齊國。

蘇秦具體是怎麼遊說這些國家的國君的,作者就不再囉嗦了,但作者可以把各國國君對蘇秦的態度給大家一一羅列出來。

《戰國策》:得明教,願從上。

韓宣王對蘇秦十分佩服,表示願意支援蘇秦英明的想法。

《史記》: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敬以國從。

魏襄王說,我活了大半輩子,還從來沒有聽過這麼賢明的教導,我願意聽先生的話。

《史記》:寡人不敏。。。未嘗得聞餘教。。。敬以國從。

齊宣王說,我為人蠢笨,今天才聽到這麼好的教誨,我願意支援先生。

《史記》: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楚威王說,先生心懷天下,為百姓,為蒼生社稷,為了對抗秦國,我願意舉國之力服從先生的調遣。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蘇秦成功說服了六國合作,並且被六國聯合任命為了從約長,也就是六國聯盟的總負責人。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遊說六國)

大功告成,登上人生巔峰的蘇秦返回趙國覆命,途經洛陽,看到當年冷落自己的周顯王專門派人為自己清掃道路,看到當年那幫嘲笑自己的親戚朋友們也都跪在地上迎接自己,他一時間感慨萬千,於是說出了那一句經典的:

《史記》: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當年我窮酸卑微,一無所有,哪怕有人願意接濟我,給我兩畝地讓我耕種,我也願意老死鄉間,也不會像今天這樣,佩戴六國相印了。

六國聯手,共抗秦國的形勢出現,說實在的,縱然是身經百戰的老大哥秦國,也是有點慌的。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文章的另外一個主人公,張儀。

張儀和蘇秦師出同門,但畢業要比蘇秦晚一點。

蘇秦在趙國獲得趙肅侯信任,馬上要開始“合縱大計”(也就是聯合六國)的時候,張儀正巧來投奔蘇秦。

當然,不是張儀自己要來的,而是蘇秦把他叫來的。

因為這個時候的蘇秦,需要一個幫手,一個能穩住秦國的幫手。

我們知道,秦人善戰,喜歡打仗,動不動就討伐六國,所以在聯合六國之前,蘇秦必須保證,不能因為秦國搞出什麼大動作(比如貿然挑起戰爭)而導致自己的計劃出什麼亂子。

所以,他找上了自己的同窗張儀。

他把張儀叫來趙國,讓張儀以後跟著跟自己混。

張儀呢,當然很開心,在家靠父母,出門就靠朋友啊,

蘇秦是自己的師兄,那更是自己的摯愛親朋,手足兄弟,他還能害自己麼?自己跟他混那還有錯?於是,我們的張儀同志屁顛屁顛的就去了。

不去不知道,一去,張儀可就有點大失所望。

蘇秦對他的招待十分冷淡,在趙國,僕人丫鬟吃什麼,蘇秦就給張儀吃什麼,吃住不好也就算了,蘇秦也從來不提拔他,不給他機會讓他施展才能。

不提拔也就算了,蘇秦有好幾次還在公共場合批評張儀,讓張儀在眾人面前跌了份,丟了臉。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張儀 塑像)

面對如此刻薄寡恩,無情無義的師兄,張儀憤恨難當,一氣之下,離開趙國,去了秦國。

當然,這其實都是蘇秦安排好的。

張儀前腳到了秦國,後腳蘇秦就派人告訴他,這兩天不是我故意針對你,羞辱你的,我是想要把你逼到秦國,讓你在秦國和我互為照應,幫我監視秦國的一舉一動。

再者說了,諸國之中,秦國最強,你不是有才能麼?你完全可以到秦國是發展吶,那是個大平臺啊。

蘇秦的想法很好,但他執行的過程,卻是大大的有問題。

你想要讓師弟張儀去秦國幫你的忙,你大可以直接了當地說,而沒有必要透過這種排擠打壓的方式把張儀趕到秦國去。

你之前接連在諸國受辱,你能忍辱負重,迎難而上,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人的自尊心都和你一樣弱啊。

那麼很顯然,張儀就是一個很有自尊心,或者說自尊心極強的人。

因為被逼到秦國的張儀意識到,蘇秦舉六國之力劍指秦國,秦國危急,但這也同樣是自己的機會。

如果自己能得到秦國的支援,進而像蘇秦那樣遊說六國,破壞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那麼不僅自己可以成就功名,還能把蘇秦羞辱自己的仇給報了。

復仇的火焰從少年張儀的心中燃起,他發憤圖強,到了秦國之後一頓表現,果然被重用,成為了相邦,進而得到資助,得以出使六國。

張儀出使六國的時候,蘇秦已經完成了他的合縱大業,六國聯合的威壓之下,秦國窩窩囊囊的在家待了十五年,一直不敢對外窺伺。

而張儀,就要逆行而上,做蘇秦合縱大業的第一個破壞者。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張儀遊說六國)

您還別說,張儀還真是個牛人,遊說各國的水平,只比蘇秦高,不比蘇秦低。

《史記》: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他到楚國,楚懷王立即退出了六國聯盟,開始和秦國交好。

《史記》:說韓王……韓王聽儀計。

他到韓國,韓宣王也聽從了張儀的建議,疏遠聯盟,和秦國親近。

《史記》:齊僻陋。。。乃許張儀。

他到齊國,齊湣王也表示退出六國聯盟,奉行獨善其身的國策。

《史記》: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他到趙國,曾經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也表示六國聯盟不過是鏡花水月,也同意了張儀的建議。

《史記》:請西面而事秦,獻恆山之尾五城。燕王聽儀。

他到燕國,燕昭王為了表示誠意,更是獻出了五座城池來討好秦國。

《史記》: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

他到魏國,魏國更是直接任用他為相國,大小事宜全由張儀負責。

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蘇秦的合縱大業,基本上已經被張儀的連橫之計破壞殆盡了。

這一對師出同門的亂世奇才的較量,在這一刻,以戰國七雄的紛亂和戰火為籌碼,終於落下了帷幕。

公元前309年,張儀病逝於魏國,而蘇秦的命運,則更為多舛一點。

六國聯盟不復存在,蘇秦心灰意冷,回到了燕國。

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為了報答燕國國君對他的知遇之恩,前往齊國為相邦。

明著,是為齊國工作,暗著,則是以燕國間諜的身份在齊地活動,大搞破壞,搞得齊地內外交困,快速衰敗。

兩個頂級大忽悠,一部戰國七雄史

(燕攻齊)

不過,這注定也是一條不歸路。

他為燕國賣命的身份很快被齊國得知,齊國震怒,蘇秦終被車裂而死。

而在蘇秦死後,燕國趁機攻打逐漸式微的齊國,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差一點滅亡了齊國。

史書上沒有說過蘇秦是哪國人,但可以肯定是,他不是燕國人。

既然不是燕國人,何以把一生之才學,在最後的時間裡,奉獻給了燕國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那裡,是蘇秦夢開始的地方。

如果沒有燕王的賞識,就沒有後來那個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

對蘇秦而言,他一生從哪裡開始,一生便要從哪裡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