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從這篇開始要開始介紹冷兵器中的遠射兵器。

弓箭在戰爭中很重要而且歷史也很悠久,關於弓箭的記載跟傳說也很多,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傳說。弓箭在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一枚石箭鏃,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有29000年之久,為舊石器晚期,這枚石鏃是用薄燧石片做成所,長2。8cm左右,做工精細,按此情況很明顯不是最早期的石鏃了。

一、弓身

原始弓因為沒有實物出土過,具體是怎樣不清楚,大體上是用木棍或竹杆削尖而成,這類原始弓可以參考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弓箭,如解放前的門巴族、赫哲族等,他們用的弓箭弓身以樹木(水曲梨)為主,修剪成型,使其彎曲再安上弓弦即可,弓弦材料是用魚腰或鹿筋等。至於其他少數民族的弓一般就是材料不同,形制上則差不多。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弓有單體弓跟複合弓,

原始弓就是單體弓,即由一根木棍或竹桿直接彎曲製成,簡單但效能差。大概是在商代或更早,出現使用不同材料組成的複合弓,弓身會做成反曲。典型弓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有關弓的製作,在春秋的《考工記》裡面有很詳細的記載,可以當成是製作規範。當時造弓要六種材料:幹、角、筋、膠、絲和漆。作用分別是:“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綜上就可知弓的材料跟製作了。

“弓幹"(弓身),

可用七種木材:“凡取於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

檿

桑次之,桔次之,木瓜次之,刑次之,竹為下。“那“幹”的“以為遠也”,是指它會影響射程的遠近。

角材

可襯在弓身內側(特別是弓身中部)和包附在弓兩端。中間的反曲兩側常貼附角材,弓身兩端的弭也常用角質加固,這樣也可加強弓體的彈力跟強度 ,所以“角”有“以為疾也”的說法。最常用的“角”就是牛角,殺牛的好季節在春季,優質的角為“青白而豐末”,意思是本白、中青、末端豐潤的角為優,還有“角長二尺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好的角材,這種牛角價格相當於一頭牛,所以稱“牛戴牛”。

至於“筋”

是泛指制弓弦用的結實的柔韌體,主要是用來做弓弦,還可以貼在弓身外側加固。筋要麼是動物的韌帶、肌腱等,要麼是絲麻織物。從動物身上選筋時,動物強壯才能取到優質筋,而且還應該在夏天加工。

是用來使複合弓的各種材料能牢固地聯接在一起,如弓的弣,中部是乾材,兩側用角片貼上,然後有絲纏歸緊,再用膠粘牢。

是用來保護和裝飾弓的,而且不同油漆還能標示弓的等級。

因為選材跟施工都要講究季節,所以制弓的過程是很長的,

《考工記》有說:“凡為⼸,冬析⼲⽽春液⾓,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還有“春被弦”。這時間是很長的,一般要三年左右,但並不是說三年只能製成一批弓,制弓是採取流水作業的,各工序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每年都可以製出大量的弓,滿足軍需。

《考工記》記載,周代的弓是由“五官”中的“冬官”來製造的,而且提出按主人等級可分為:天子之弓、諸侯之弓、大夫之弓、士之弓。而按長度分,可分為上制、中制和下制。上制大約152cm、中制大約145cm、下制大約138cm,這些尺寸跟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戰國時的弓的尺寸大體相近。當然,弓還有其它很多分類,如《周禮·夏官》有按功用分類;《新定三禮圖》有按外觀分類;漢唐宋都有自己的分類,如唐代分步兵用的長弓、騎兵用的角弓、狩獵用的稍弓、禁衛軍用的格弓。

二、箭

箭按古話說就是矢。石器時代的原始箭一般就是木、竹削尖直接用,在進一步會用銳利的石或骨做成箭鏃,安在箭桿上。

箭鏃就是箭頭部的鋒利尖頭

,箭桿用木、竹製成,南方多用竹箭。尾部會裝有羽毛,稱箭羽,用於保持箭射出後的穩定性,箭羽要塗上生漆,還要用絲物纏繞,這樣才能防水。箭的這種結構,重心差不多在箭前部五分之二處,即前重後輕,箭的效能才好。 比較典型的箭的結構如下圖: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箭鏃的材料跟形制上

。新石器時代是以石鏃跟骨鏃為主,但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卻沒有見過經磨製的石鏃,都是骨鏃,到稍晚些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才有少量石鏃,直到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才經常發現磨製的石鏃,該文化約為公元前2010至前1530年,箭鏃技術有明顯進步,形狀也有不少改變,剖面已經發展為有三個刃稜的前鋒,之前是最簡單的扁平三角形和較簡單的圓錐形。至於其它地方的遺址情況類似,先僅有骨鏃,後面才有石鏃一起發現。此外,還有一些獸角、蚌殼制的箭鏃出土過。即便後來金屬箭鏃大量使用的情況下,也沒有完全淘汰石鏃、骨鏃。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新石器時代石鏃

河南二里頭遺址有出土我國最早的青銅鏃

,該遺址裡的銅鏃卻有幾種形制,一種是扁平圓葉形,箭鏃的鋌形狀不規則。還有一種鏃則是與之後較典型的有兩翼且呈等腰三角形的箭鏃相似,換句話說後來的這種鏃基本沿用第二種,並且更精緻更鋒利化。此遺址裡有不同形制的箭鏃並存,應該不是青銅鏃剛開始的階段。河北藁城曾出土過一支完整的箭,箭長有85cm。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在這些遺址處還發現有箭箙(也叫矢箙),是用來盛箭的,常用木材或皮革製造。

在殷墟的車廂裡發現過一個皮製圓筒形箭箙,裡面裝有10支銅鏃箭,在其它地方也有10支箭放一起的情況,說明當時習慣以10支箭為一組。在殷墟等遺址還有一個情況,就是這些裝箭的箭箙,有的放銅鏃10支,有的是放石鏃、骨鏃。這也說明金屬箭鏃的興起並未完全淘汰石鏃、骨鏃。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清代的弓囊跟箭箙

至於鐵鏃,在漢代鐵器普及的時候也隨之得到廣泛應用,不過戰國末期,就有鐵鏃,在秦兵馬俑坑中發掘過很多金屬箭鏃,基本都是銅鏃,不過其中有一枚鐵鏃、四枚鐵鋌銅鏃,也表明箭鏃開始進入鐵器時代。

到西漢初年出土的箭鏃還是以銅鏃居多,直到漢武帝時期有了變化,

如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有箭鏃441枚,鐵鏃有371枚,剩下的才是銅鏃,劉勝去世年代為漢武帝元鼎四年。箭鏃的殺傷力是比銅鏃高,所以才會大量使用。西漢鐵鏃的形態已經有好幾種了,比較多的一種是呈圓柱形,前端呈四稜錐,其它還有一些前鋒是呈三稜錐或三叉狀的。

到後期箭鏃的形態更多樣,還有月牙箭,有些箭鏃上方會塗上毒藥。火藥出來後,還會在箭頭上施以火藥,俗稱火箭。明清時期,箭的製造沒有多大變化,不過軍隊中大量裝備有匈奴人發明過的鳴鎬,即在箭鏃前加一做成小哨的骨或獸角,射出可以發出響聲。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武備志中列出的一些箭

弩就是裝有張弦裝置的弓,張弦裝置是由弩臂跟安在上面的弩機構成。

關於弩的出現說法很多,有說是黃帝,有說是楚琴式,還有說后羿用過弩等。在考古工作中,戰國時期的古墓中時不時有出土青銅弩機,

說明戰國時期以青銅來造弩機的弩已經是較為廣泛的兵器了。

還有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出土一些小骨片 ,與現在少數民族使用的較為原始的弩上的零件相似,應該是當時的原始弩,可見弩的歷史也很久了。至於銅弩機有人推測應該在周初或更早就有了,歷史應該在3000年以上。

弩與弓的主要區別就是在其增加了一個控制發射的弩機

,透過對戰國時的實物銅弩機分析,可以找到與東漢《釋名》中記載的弩機的對應結構,分別為望山、牙、懸刀、牛,還有一個銅弩郭沒有找到對應結構,是因為銅弩郭是在漢代才出現。結構如下圖,發射時扳動懸刀即可。《武備志》中記有兩種銅弩機,一種名法古制銅弩機,一種名為改古制銅弩機,兩者區別在於牛的形態有點不同,前者跟早期結構相差不大,後者牛與牙之間是曲一段曲面緊貼在一起的。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弩比弓有很多優勢,弩可以延時發射,拉弓的力量也不受人臂力限制,可以用腳、腰、甚至機械來開弓,如後來的絞車開弩,所以弩的射程跟殺傷力都可以比弓大多了。

而弩的出現也成了戰車的剋星。

戰國時期弩的應用就比較廣泛了,當時的軍事家孫臏就很重視弩,在“馬陵之戰”中利用“增兵減灶”的計謀,於馬陵埋伏龐涓,接著萬弩齊發大敗龐涓。《兵情》中還把矢喻為卒,把弩喻為將。《戰國策·韓策》還說當時弩的射程有600步之外,約700米。

漢代裝備有大量的弩,組建有“材官”的弩兵部隊,而且當時的弩也有了幾個改變,

一是增加銅弩機匣, 即郭,

前面說到戰國的時候是不帶郭的,各零部件是直接透過銷子裝到木弩臂中的,這樣不僅削弱了弩臂的強度,拆卸也不方便。漢加了銅郭,就是一個銅製的方匣後,先將弩牙、牛和懸刀裝在弩郭中,再將弩郭安入開有機槽的弩臂中,裝拆方便多了。

漢弩還有一個改變是在“望山”上增加刻度

,原本的望山作用有兩個,

一個是起復位作用,

射弩後,手拉望山使機牙重新抬起。

二是起瞄準作用,

射弩時,可以利用望山瞄準,使目標與望山、箭鏃連成一線。不過實際情況,遠距離射擊的時候會受重力影響,射擊線路呈拋物線,誤差較大,所以在漢代對其進行了改進,

一方面增加望山高度,一方面在望山上增加刻度

,可以讓射手利用刻度進行校準。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魏晉時的弩仍沿襲漢弩,不過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基本不使用弩,

大量的北朝墓中幾乎看不到弩的蹤跡

,不過東晉還是沿襲舊朝的情況,所以還普遍使用弩。當時還有所謂的“萬鈞弩”,不過這種弩應該東漢就出現,在西晉之後得到推廣。在南京的秦淮河中,發現過5件南朝的銅弩機,尺寸很大,郭長39cm,若以漢弩比例來算的話,這弩臂得有180到226cm,弩弓約430到540cm,這麼巨的弩肯定是用機械來張弓的。

唐代時弓箭是必備的武器,但是弩的比例卻只有二成,每張弩配有三副弩弓弦和100支箭。唐《通典》中還記有力量為十二石的

“車弩”

,射程達700步。到宋時強弩得到廣泛應用,《武經總要》中,記載有

七種用絞車張弓的床子弩

,其弩弓多用數張弓複合而成,來增加強度。火器出來後,床子弩很快就淘汰了,到明代連一般的弩也不用了,只是偶爾用下伏弩。弓箭因為其簡便,所以還有應用,不過比重也下降很多,《練兵紀實》中記載步兵只裝備有1/10的弓箭,騎兵則約1/2,這也說明弓箭也快要退出了,遠射兵器將以火器為主。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宋的兩種床子弩

弩的發展改進中,還出現幾種比較特殊的弩:

1、伏弩:

也叫“窩弩”、“耕弩”,是專門用於設伏的一種類似暗器的弩。最早的伏弩應該是在秦皇陵中,秦始皇擔心日後有人盜墓,於是“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在這之後的古籍中常有些類記載,如北宋平定方臘戰鬥中有用過伏弩、明戚繼光用伏弩擊殺倭寇過、古墓中也常常設有伏弩。

伏弩的結構跟一般弩沒什麼區別,不過是增加了一條引線,透過這條引線連線已張緊弦的弩機的懸刀,當有人不小心觸動這根引線時,就會引發弩機。當然,伏弩也可以用於獵獸。地雷等火器出現之後,伏弩就不用了。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2、諸葛連弩

:這是諸葛亮發明的,也叫“元戎”。連弩就是有連射裝置的弩,可以連發十箭,不過每箭僅有八寸長,射程才二十作餘步。《武備志》有對諸葛連弩的補充,說這種弩婦孺皆可用於守城,會在鐵鏃上塗以毒藥,這是因為連弩威力較小,所以必須塗藥。

連弩主要是增加了一個箭槽,可以存十支箭

,還有一個張弦的扳手,射弩時將板手向後拉,再扣動板機射箭,方便輕巧。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3、神臂床子連城弩:

唐《通典》中有記載這種一次可發數支箭的車弩。這種弩的弩床和弩臂都比較寬,可以並排放四支弩弓,可射“二百四十步”遠,威力大。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4、雙子弩:

《武備志》中還有一種雙飛弩,先把兩弩弓放在一個架子上,然後將兩弩機拉弓上弦的繩索連在一起,再連到一個腳踏板上,這樣一個人就可以同時控制兩張弩,而且射程可達“三四百步”。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

最後說說弓弩的射侯、射藝這兩方面的情況。

射侯

是古代練箭用的靶子,用獸皮或布製成,也叫“招”、“堋”。而

射藝

古人是很重視這技能的,孔子的六藝中就有射藝,可見“射”是教育的一個必需科目,而且關於射法方面的書籍很多,不過很多都失傳了。漢代,多地設有專門教射藝的官吏,每年秋天還會對射藝進行考試,稱為

“秋射”

,考核者每人射十二支箭,以中六靶為準,超過就受獎勵。古代這種重視射藝的情況也成就一大批神射手。最出名的當屬“神箭養叔”、“養一箭”的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就是出自於他。此外還有,以箭透石的李廣、三箭定天山的薜仁貴,三國演義中的黃忠、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等。

箭遠端之兵,弩為箭之加強版,諸葛連弩可發十箭~ 中華兵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