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中,無為的前提,做事必成的基礎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家的守中,儒家叫中庸,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一環,現代人稱為價值中立。有人認為守中和中庸有區別,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要求我們作為人要價值中立,不能偏。

我們守中、秉持中庸之道是為了什麼?這點要搞清楚。守中在道家來說是為了做到無為,秉持中庸之道在儒家是為了修齊治平,然而,不管是道家的無為,還是儒家修齊治平,都是人為了做事必成,能夠更好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這世界歸根結底由三個東西構成,天、地、人。天地人三才,人是主體,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天地間,本事再大,也脫離不了天地的範圍,即使我們星際旅行到外星球,上面仍然是天,下面仍然是地,道理一樣,不會有太大變化。

所以,古人經常會談到天地人,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通人事。其實天文地理的規律弄懂了,人因為效法天地,人的規律也很容易搞清楚。

那麼,“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什麼意思呢?

天和地之間,看起來是不是就象一個鼓風的皮囊一樣啊?空虛但是很寬廣,動起來就會有風吹出來,動得越厲害,吹出來的風就越多。

最像天地之間橐龠的是什麼?是人的大腦。人站在那裡不動,你不知道他的腦袋裡裝了多少知識,他不說話的時候,好象空空如也,可是一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沒完沒了。

人的腦袋裝不了實在的物體,比如桌子、椅子、房子……可是對於虛的東西,人的腦袋理論上能裝下整個宇宙的虛像。我們的大腦非常活躍,人既可以在大腦裡旋轉物體,也可以對影象的細節進行變焦觀察,當然還可以像錄影機一樣播放過去的畫面。

人的身體能靜下來,大腦卻很難靜下來。閉上眼睛試試看,大腦裡面是不是很嘈雜?過去的,現在的,甚至將來的畫面和聲音都會展現在你的面前。

其實,我們平時幾乎是不思考的,都是按照大腦中已經形成好的模式來生活的。只有在未知的時候,或者是模式並沒有成型的時候,我們才會用到思考。我們吃飯不會想著筷子怎麼拿,走路一抬腳就走,不會想著先出哪隻腳,跨多少釐米。提起筆就寫字,只有當你有不會寫的字,你才會思考怎麼寫。

我們有些從小養成的模式有助於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些模式需要調整,比如說話,其實,聽比說更重要。你陰,別人陽,你靜,別人動,你虛,別人實,你才能知道別人想要什麼。就像你去釣魚,一定是安靜地坐在岸邊等待魚上鉤,不會走來走去,你知道,稍有動靜,魚就會遊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有人解釋為政令煩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也可以理解為前面講到的聖人行不言之教,要謹言慎行。君王對百姓如果今天風明天雨,百姓是沒有辦法安居樂業的。而且,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都不能長久,更何況人呢?員工和孩子能成長得很好,是管理者和父母引匯出來的,而不是大道理講出來的。

前面講到聖人的身份是以百姓心為心,百姓有為,聖人要無為,聖人要陰、靜、虛,這樣才能看到客觀世界的變化,掌握客觀世界變化的規律。

所以,鬼谷子講,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聖人比別人做得好,是因為他做事都能做在別人之前。怎麼做到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

聖人學習總結能力特別強,他能看到陰陽變化,把規律總結起來,並形成經驗,在實際生活當中去運用。

守中,才能透過紛繁複雜的世界看到陰陽變化的規律,陰陽變化的規律是自然規律,是道執行的規律。農民掌握天地執行的規律,掌握農作物的規律,莊稼才能收成好。商人掌握自然規律繼而掌握商業執行的規律,才能處處先人一步,對於管理者來說,不懂陰陽變化之道,也無法掌握人的規律……

這裡先簡單瞭解陰陽的劃分,有助於對《道德經》的理解。

《道德經》幾乎不提陰陽,卻處處體現陰陽變化的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有了這個根基,我們瞭解事物就會了解得很快。

一天一地,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為陰。清氣上升化為天,有一個轉化的過程,濁氣下降為地,它也有一個轉化的過程。但是天上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雲在天上,慢慢轉化成雨落下,叫行雲施雨,但是這個雲是怎麼來的?是地氣上升,再上去的。地氣怎麼來的?是雲雨下來的,這就變成了迴圈系統。

中國陰陽互動與迴圈不一樣,不是單純的大地經過陽光的炙烤,變成雲,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滋養大地,往復迴圈,迴圈只是一個機械的過程。

陰陽的變化比這個更為包容,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陰陽互動是哲學概念,能夠把哲學概念推論到日常生活當中。

陰陽變化,就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要問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用兩個字表示,陰陽,用一個字表示,道。要問什麼叫中華文化?道。講清楚一點,陰陽,再講清楚一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引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陰陽,上頭為陽,下頭為陰。分成兩半,越往上走,越陽,越往下走,越陰。大腦必須要動,不動就廢掉,腳不能亂動,要腳踏實地。大腦如果是陽,越往下走是陰。陽的孔竅開口是眼睛鼻子,耳朵,陰的孔竅,是下面的兩個竅,動物屁股才是最下面。

拿四肢來說,兩隻手為陽,兩隻腳為陰,手要勤快,腳要穩定。手忙個不停,別人不覺得奇怪。腳不停,別人覺得不正常。我們看到哪個孩子坐不住,腿動來動去,會認為這個孩子要調整。

外面是陽,裡面是陰。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南面是陽,北面是陰,中國人不按地圖講,按天地講。天在上,地在下。上面是南,下面是北。面南背北,面要向陽,背要向陰,這就陰陽協調。因為面本身就是陰,所以要向陽,背本身就是陰,要向陽。

陰無陽有,陰虛陽實,陰柔陽剛,有行為叫陽,無行為叫陰……

陰要靜,陽要動。但凡陰的地方要靜,但凡陽的地方一定要動。

凡事都有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陽中的陽有陰,陽中的陰有陽,陰中的陽有陰,陰中的陰有陽……

講陰陽最簡單,什麼事情都在太極裡面,就是兩股力量的互動。

對於我們人而言,在母體中受孕長成嬰兒,叫赤子,赤子就是純陽之體。練純陽功身體要純,思想也要純。

真純陽,是一塊實心的木頭,嬰兒剛生下來,是什麼都不懂的,成長必須要有思維空間。大腦的空間一開啟,純陽變得陰有陽,孩子會喊媽媽了,認識人了,大腦開竅了。一講竅,就不是純的了。孩子從開始開小竅,隨著知識不斷地填充,他的竅要越變越大。

人的智慧開發跟我們大腦裡面陰的孔竅多大有關。但是陰的孔竅跟什麼相關?跟陽的層次有關,一個橫一個縱,鬼谷子又叫縱橫學派。

橫講的是範圍,一個面一個面構成,多個面在一個空間同時存在,四方八面。思維的層次決定了你的高度有多高,我們人的思維最高能到類五維。現實的四維看不到,但是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一個虛的維度。比如說,我坐在這裡跟陌生人沒有交集,但是我可以透過他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行為揣度他的內心,實際上我已經進入到他的維度。按照理論,他的大腦我是進不去的,但是我能夠透過外顯的東西,進入他的大腦之內。

但是,人們很難做到,為什麼?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會和我們大腦裡的原有的認知模式進行對比,當對方的模式和我們大腦中的模式接近時,我們趨向於認可,同時我們也能夠指出我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當對方的模式和我們大腦中的模式完全不合拍的話,我們會傾向於排斥。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做到價值中立,我們要意識到,每個人的模式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他也有他的模式。模式是不是有效,我們可以放在自然規律中去驗證,這就是老子說的守中,用現代的話來說叫價值中立。

第五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