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歌爾失去的不只是33億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最近蘋果一記“重拳”砸向800億“果鏈”龍頭歌爾。

11月8日晚間,歌爾釋出一則風險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歌爾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戶的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慧聲學整機產品。目前與該客戶的其他產品專案合作仍在正常開展。

歌爾在公告中稱,本次業務變動預計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約佔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

不用懷疑這個某大客戶就是蘋果

,但對歌爾影響可不止33億元,蘋果將一刀切去歌爾的“大動脈”。如今一份公告實錘之後,歌爾面臨的是一個更加不確定的未來,減值風險、鉅額處罰風險、經營可持續性風險,都是歌爾眼前的陰霾。

有多危險呢?先理解一下4.2%這個數字:

指的是蘋果發現良率造假後,今年剩餘時間還未交付的AirPods大概能貢獻4。2%的營收。據光大證券分析,AirPods在2020年以及2021年期間,大約為歌爾帶來了206億,以及244億的營收,佔歌爾營收總額的35。7%,以及31%。有媒體訊息稱歌爾在AirPods良率造假長達三年,如果屬實這種踩紅線行為,帶來的損失少說數百億甚至會有滅頂之災。

歌爾今年可以說是流年不利

,3月份,市場傳言蘋果砍了1000萬個AirPods訂單,傳言一出,歌爾股份盤中觸及跌停,大跌7%,聞泰科技跌超6%,立訊精密跌超5%。

今年6月份,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發文稱預測2022年Meta VR出貨量下調 40%。此訊息一出,歌爾股份股價開盤後不久便遭遇大規模拋售,從而導致股價暴跌。截至當天收盤,大跌10。1%至跌停。

歌爾的問題始終就只有一個過於依賴大客戶,前有蘋果後有Meta其中蘋果影響最大。

大客戶戰略帶來的問題歌爾不是不清楚,歌爾股份不止一次在財報中寫道:來自於少量核心客戶的業務收入在公司整體營收中佔據了較大份額。如果主要客戶因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其企業經營活動出現波動,則有可能為公司業務帶來相應的波動和風險。

這份波動和風險並不像財報裡說的那麼雲淡風輕,歌爾面臨著的是短期業績受損,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減值、以及股價暴跌、工人大量失業。

市場也在議論紛紛到底是單純砍單還是良率問題,歌爾雖然一直沒有正面迴應但資本已經選擇用腳投票。

從持倉情況來看,包括易方達、東方資管、寶盈等機構旗下產品早已出現大幅減持。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易方達、東方紅、寶盈旗下持有歌爾股份的基金產品分別有34只、20只、17只;但到三季度末,已降至7只、5只、10只,持倉比例也從此前的2。63%、0。70%、0。46%,分別降至1。81%、0。10%、0。41%。

但這份信任危機恐怕還沒有到這裡結束,需要強調的是,歌爾股份對蘋果的依賴並不止於母公司層面。

今年10月,歌爾股份分拆旗下從事MEMS感測器及微系統模組業務的子公司歌爾微赴創業板IPO並獲得過會,但截至目前該公司還尚未向證監會提交註冊申請。

招股書顯示,歌爾微2021年來自蘋果公司的收入達17。68億元,佔比達52。81%;而歌爾股份此次與蘋果公司之間的“退訂風波”是否可能也會對歌爾微的相關業務產生構成潛在衝擊並對其IPO造成影響,這一不確定性正在悄然提升。可以說歌爾成了蘋果,敗也蘋果。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今年前三季度來看,歐菲光營收108。24億元,同比下降37。06%,歸母淨利潤虧損32。81億元,同比下滑達到驚人的8024%。今年前三季度虧損已超去年全年,2020年和2021年,歐菲光分別虧損19。45億元和26。2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歐菲光近三年業績鉅虧背後原因中,資產減值損失一直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如果歌爾真的是因為良率造假被砍單,那麼恐怕只會比歐菲光更慘。

果鏈不賺錢,為啥都還搶著做

近期筆者看到一些媒體寫蘋果收割果鏈,蘋果吸血果鏈不留活路,彷彿蘋果在針對果鏈展開一場極度危險的零和遊戲。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果鏈企業加入果鏈後多數有成為龍頭的可能,其次果鏈好與壞是硬幣的正反面,就算是蘋果也不存在躺贏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果鏈企業並非沒有選擇。

在果鏈中受益的典型者就是歌爾。

歌爾為蘋果提供了三類產品:揚聲器和MEMS等精密零元件產品(電子產品零配件),HomePod智慧音箱產品,以及無線耳機AirPods。由於後兩者都是整機代工,相對來說利潤總數更高一些。

其中,AirPods是歌爾為蘋果代工的各項業務中佔比最高的一項。自2018年打入蘋果AirPods組裝產業鏈,歌爾的營收與股價一度坐上火箭,2018-2021年間,歌爾的營業收入CAGR高達48。78%,歸母淨利潤CAGR更是高達70。14%。

隨著這一業績的對外釋放,2020年起歌爾股份開始起飛,到2021年12月,歌爾股份的股價衝過58元,市值一度逼近2000億元。與此同時,也正是TWS耳機行業的高速增長期,蘋果耳機AirPods的全球市場佔比超過四分之一。歌爾的故事在立訊精密和歐菲光身上也曾上演,跟著蘋果當然有肉吃但是也有喝湯的時候。

從資本市場看,近些年果鏈企業似乎不再那麼受歡迎

,2019年-2022年初,A股蘋果概念股股價漲幅近90%,但是今年年以來蘋果概念股平均跌幅超過17%,遠超A股大盤跌幅(6%)。

蘋果概念股出現下跌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手機換機週期延長,上游產業鏈勢必受到影響,

但更重要的是,蘋果產業鏈這門生意的價效比在變低。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從果鏈企業的利潤看,2021年A股果鏈企業們,大多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態,根據央廣網報道,2021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果鏈企業淨利潤實現同比正增長。如果縱向對比近幾年代表性果鏈企業的盈利能力,相關企業也出現了毛利率下滑的趨勢。

”某私募機構投資經理指出,“目前‘果鏈’企業的問題之一是智慧手機的滲透率可能正在日趨飽和,行業內卷程度加深,手機廠商出於利潤考慮會開始進一步控制成本,進而這種壓力會傳導至上游。”

“就是前期靠這個賺取了超額收益,但後期大行業出現逆轉後,一些潛在的問題會逐漸地暴露出來。”上述投資經理表示。

時代變了手機行業已經進入飽和期,再拿著過去的船票怨天尤人無疑就是刻舟求劍了。

不過就算下行週期的果鏈企業,也仍然具有相當吸引力,

某業內人士對我們表示,雖然蘋果壓榨供應鏈成本,但蘋果手機利潤遠高於安卓機,因此給供應商留出的利潤仍高於安卓機,因為與蘋果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果鏈的最優選。

很多媒體往往只渲染蘋果的苛刻,不肯說跟著蘋果真的有錢賺,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企業擠破頭想成為果鏈企業。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有人說蘋果往往多企業競爭代工機制,意味著蘋果掌握著生殺大權,果鏈企業敢怒不敢言。那麼我們看看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董事長劉揚偉怎麼說,

劉揚偉指出任何有規模的產業,都會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之後會持續透過全球佈局、BOL模式推進業務發展。“其他競爭對手要能夠具備以上的能力,其實並不容易。”所以蘋果所採取的競爭策略不過是正常的商業策略。

就算是在行情不好的這兩年,同樣有一些企業吃飽了。

據諮詢機構Ictime首席分析師劉元曾表示,2021年因為缺芯和缺料,蘋果考慮成本問題,對一些可替代性強的供應商進行了壓價,

而技術有優勢的供應商則賺得盆滿缽滿,典型的比如京東方在今年在2021年實現了淨利潤三位數增長。

要說果鏈企業敢怒不敢言完全順從,富士康怕是第一個不服氣。

2015年,富士康悄悄搬走閒置的蘋果射頻裝置,用來測試一家蘋果競品的產品,逼得蘋果開始在自有裝置上貼上追蹤標籤。

2018年,iPad Pro試生產,富士康對蘋果謊報了用工數量;生產iPhone時,遇到金屬碎片或螺絲鬆動,本該按照蘋果要求直接報廢裝置。但富士康為節省人力成本,悄悄把碎片取出,並以次充好虛報良率。

當然這些不是好事,但也有一些果鏈企業主動選擇退出或轉型。今年6月初,根據《工商時報》報道,蘋果代工廠“仁寶”決定不再承接Apple Watch和iPad,服務蘋果的團隊已經解散,人員轉移到其他產品線或事業部,理由是毛利率只有3%—4%。

立訊精密相對來說算轉型比較成功的。

立訊精密依靠聯結器站穩腳跟後,公司持續實行橫向佈局加縱向佈局整合,其中橫向由PC延伸至消費電子、通訊以及汽車領域,縱向則深化其產業鏈,由零元件、到模組再到整機佈局。

產業一體化佈局和多品類延伸也為立訊精密帶來了更大的業務空間,立訊近三年營收CAGR達到53%,保持著較高成長性。立訊的一體化佈局,也使得自制零部件成本低於採購,帶來了成本優勢,由此,近三年立訊淨利潤CAGR達62。5%,甚至快於營收增速。

所以不是果鏈不賺錢,也不是果鏈沒有退路,這並不是一場獵殺遊戲,有的只是商業間的算計和博弈。

寫在最後

近些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果鏈的問題也愈發敏感起來,彷彿蘋果馬上就要從中國轉移供應鏈,蘋果不講武德啊。但想象很美好,實際很殘酷。

蘋果在巴西的工廠即使在高峰時刻,富士康在當地的用人規模也只在2500人左右,遠未達到預期目標。但這並不算完,到2017年,巴西當地媒體報道稱,富士康正著手關閉位於聖保羅州容迪亞伊的工廠。

而富士康在當地的另一家工廠,已經幾乎是一座空廠,只有零星的幾個員工在更新和維護零部件。

在亞洲,富士康的建廠之路也困難重重。2014年富士康曾宣佈,計劃在印尼投資10億美元建廠,但到了2015年卻被爆出因“土地問題”而不再進行投資。

在印度,2020年,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稱,與富士康在當地合作建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的計劃已經取消,原因是富士康與蘋果公司產生內部糾紛。根據德賽的說法,富士康曾在2015年與印度政府簽訂協議,計劃投資50億美元,建立10-12個工廠。

以上問題或許蘋果和富士康最終能夠解決,但中國有門類齊全的製造業體系,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製造產業鏈條。

蘋果重拳砸向果鏈龍頭,良率虛假損失巨大,給蘋果打工還能繼續嗎

生產蘋果所需的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揚聲器,觸控馬達等零部件,都有賴於中國企業。在190家主要供應商中,總部位於中國大陸的企業7進6退,佔比反而有所提升。而且,新進供應商主要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與ODM製造商,退出的則是金屬結構件等供應商。

商業世界的邏輯一切圍繞著產品和利潤轉,只要你有蘋果需要的技術和強勢產品,最終還是會成為蘋果離不開的夥伴。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幹嘛心甘情願給蘋果打工,去給他做配套,成為果鏈當然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我們要做的是培養自己的下一個蘋果或者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

在這之前成為果鏈也並不丟人,我們相信中國企業的輝煌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果鏈企業應如何破局?來源:讀懂財經

歌爾股份的“果鏈脆弱性”之殤 來源:信風TradeWind

歌爾的苦日子還在後頭呢 來源:有數DataVision

果鏈龍頭造假?來源:36氪財經

蘋果砍單,歌爾祭天?來源:BT財經

700億大白馬暴雷 來源:市值觀察

蘋果供應鏈的新版圖 來源:未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