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拼命“補課”——關於“閉關鎖國”4

新中國的拼命“補課”——關於“閉關鎖國”4

前三十年,是中國拼命“補課”的三十年。補的是什麼課呢?

01

和歷史上中國王朝吃飯財政下的“小政府”相比,西方國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大政府”。不必列舉那些具體數字,只須考慮一個事情就夠了:像英國皇家海軍那樣一支強大的海軍,吃飯財政的小政府養活得起麼?

自古以來,造船就不是便宜的事情。造海船、建海軍,更是真金白銀如流水那樣花才可能辦到。中國農業社會的王朝吃飯財政,海軍不發達,是順理成章之事。海軍弱小,加上朝廷對海外事業沒興趣,就造成了,中國人在海外,比如東南亞等地方的開拓進取,是純民間的。

也就是說,大航海時代,中國人同樣也有海外開拓,規模並不小,東南亞基本全覆蓋。但是,我們中國的開拓,是純民間的,是“自由市場”或者說“自由競爭”的;而西方國家卻是“政府主導”“國家主義”的。在海外,是中國民間力量,對抗西方的國家力量。事實上,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中國人的表現很出色。鄭成功以民間的力量,居然打敗了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

要知道,荷蘭海上力量,當時屬於世界一流,幾乎控制了全球海權,號稱“海上馬車伕”。英國人拼了老命,和荷蘭人在海上反覆廝殺,才算勉強打敗荷蘭人。可見荷蘭海軍力量之強。可就是這個世界最強的“海上馬車伕”,卻被中國的民間海盜集團打敗。看來中國人的海上力量也很強。

但是,民間力量終究敵不過別人的國家力量。所以,中國人雖然大量移民東南亞,但最終把東南亞化為殖民地、在東南亞建立起有效統治的,是荷蘭、西班牙、英國這些西方國家,而不是中國。

而西方國家之所以贏,不是因為他們更自由、更市場,或他們的政府更小。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有一個能供養強大海軍的“大政府”。這種“大政府”,中國可沒有。中國只有一個對民眾自由放任、對海外擴充套件毫無興趣的“小政府”。

02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國家力量衝到了中國本土。中國“小政府”,國家能力弱的特點成了致命的軟肋。因為是“小政府”,國家無力動員、整合國內的人力物力抵禦外辱。說起來是泱泱大國,可清政府連養活、調動幾千人的軍隊,都力不從心,像叫花子一樣到處借款。在對外戰爭中當然只能節節敗退。

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日甲午戰爭。當時,中國的國家實力、經濟總量、戰爭潛力等各方面,都在日本之上。但就是因為國家能力孱弱,無法把這些資源、能力收集起來投入戰爭。僅戰爭經費一項,就捉襟見肘、一籌莫展、步步為難。老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造頤和園固然不對,但國家開支如此緊張逼仄,冗餘機動空間這麼小,也是可發一嘆。

反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家能力已經有了大幅增長,政府從社會中汲取、收集、整合資源的能力也跟著大幅增長。比如,日本國內已經有了中央銀行和現代銀行體系。打仗需要錢,國家透過銀行體系發行國債,短時間內就能籌集到大筆資金,作為戰費,投入戰爭。既不用慌手慌腳地臨時增加稅收,也不用低聲下氣地去找外國人借錢。

當時中國的國家實力、資源總量肯定遠超日本,但是,國家沒有汲取、集中、整合資源的能力。既沒有商業稅、所得稅,更沒有國債市場。舊式錢莊和現代銀行,完全是兩碼事,根本不能像銀行那樣機動靈活地管理、控制國家的資金。政府打仗急用錢,唯一辦法就是增加農業稅。可當時最窮的就是農民,政府涸澤而漁也收不到多少錢,弄不好還會激起民變。政府哪裡敢隨便下手。

結果就是,雖然中國是大國,日本是小國,但真正投入戰爭的資源,日本卻遠超中國。中國被日本打敗,實在是情理之中。中國甲午之敗,既不是敗在不自由上,也不是敗在國家干預市場過多上,扯什麼“閉關鎖國”,更是離題萬里。甲午之敗,恰恰是敗在,那些該管的事情,國家沒能力管,也就是敗在國家能力不足上。

國家能力不足,才是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捱打的主要原因。

03

分析到這裡,對所謂“閉關鎖國”的認識就更深了一層。而且,對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也加深了。

成功的、能夠讓國家富強的自由市場體制,看上去是因為自由放任、小政府大社會,其實,那只是表面現象。如果那是全部,中國近代以來也就不會落後捱打了。因為自由放任、小政府大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就做到了。

自由市場體制的成功,關鍵點恰恰在國家、在政府。國家要有強大的能力,能組建和維護武裝力量,尤其是要有強大的海軍,既能保護本土安全,也能在海外支援國民的經營拓展。國家在內部要有種種強有力的機構,要能汲取和集中國家的各項資源,用於對內對外的各種事務,包括戰爭、維持治安、發展國民教育、興建基礎設施、促進科技研發、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等,等等。

即使是收稅,要想收得多收得好,“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也就是既滿足國家開支需要,又讓民間能夠接受,也必須有一套複雜、強大、高效的稅收機構。傳統中國的稅收,簡單粗放,只適合結構簡單的小農社會。這既是“小政府”的原因,也是“小政府”的結果。

國家能力軟弱,確實能做到自由放任和民間企業自由發展。舊中國就是這個樣子。國家也有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也有舉止優雅的“高等華人”,但整個國家必然積貧積弱,任人欺凌,大多數乃至絕大多數人民在貧困線、生死線上掙扎。

理解這個道理,也就理解新中國前三十年曆程的意義和作用所在。這三十年,看起來經濟發展不理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甚至很低,但

這三十年,是中國拼命“補課”的三十年,補的就是國家能力這一課。

經過三十年新中國億萬人民堅韌頑強的努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中國成功補上了國家能力不足這個短板。事實上,增加國家能力這個歷史程序,從來就不輕鬆,而是艱辛而痛苦。各國都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只不過,有的國家是殖民地承受了大部分代價。而我們中國,是獨立自主地完成了這項偉業。

當中國的國家能力強大起來以後,改革開放的成功、經濟的繁榮昌盛,就是水到渠成之事。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貶低、否認前三十年的觀點,淺薄而愚蠢。

04

表面上看,改革開放前後,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但實際上,正像官方的正式表達所說的那樣,中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在前,市場經濟在後。這也就意味著,對改革開放的成功來說,社會主義的作用更大,市場經濟的作用當然也很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

回顧歷史就會意識到,說到自由市場經濟,我們中國才是發源,才是正根。可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小政府,大社會”“自由放任”“民間企業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對一個國家來說,遠遠不夠。

國家要想真正富強,要想不受外辱,要想實現穩定堅實、可持續的經濟繁榮,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力量。國家有能力給市場經濟提供堅固完善的平臺。政府搭好臺,企業才能唱好戲。否則,就是草臺戲班去和別人的豪華大劇院“自由競爭”。結果就是,既沒有自由,也沒有成功。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天生軟弱怯懦?因為他們身後沒有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援!他們是在孤軍奮戰,是在和別人的國家力量以及國家支援下的整套體系去“自由競爭”。這套體系包括外交、軍事、金融、教育、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在這種壓倒性的實力差距之下,洋人動一個小手指,就能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打翻在地,再也爬不起來。想不怯懦,也難。

分析至此,結論就很明確了。所謂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以及近代以來的落後就是因為這種“閉關鎖國”,是很粗陋的觀點。這種粗陋觀點,只看到表面,缺乏深入分析,沒看到真實的原因。

自由市場經濟和廣泛的中外貿易,中國古已有之。近代中國的落後捱打,原因並不在這些方面。原因恰恰在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小政府、大社會”造成的國家能力不足。

看到這個結論,可能有人會感嘆說,如果中國古人能認識到這個規律,古代政府不那麼固步自封、消極保守,而是積極進取,早早改變“小政府、大社會”的狀態,增強國家能力,那該有多好啊。那樣,也就不會有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了。

這個觀點,也是片面的。這就是關於“閉關鎖國”有待深入的下一層認識了。在目前為止的層面,我們理解了近現代中國努力奮鬥的真實目標。在更深入的層面,我們將理解中國古人為什麼選擇了“小政府、大社會”。

下一篇文章接著說吧。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李子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