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修行——10000小時定律真的有用嗎?

10000小時定律真的有用嗎?對此本人是持懷疑的態度,10000小時定律是由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提出的那些天才和專家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他們的天賦超人一等,而是他們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而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只需要付出10000小時的訓練即可。並且在書上舉出了例如比爾蓋茨的例子。

10000小時定律的來源?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種說法,10000小時是怎麼來的呢?源於諾貝爾獎得主西蒙,他總結出國際象棋大師要儲存5-10萬個棋局組塊,需要大概十年的時間,所以一開始這也叫作10年定律,而後來有人推算,去除休息日,每天練習4-5個小時,10年下來也就大概是一萬小時的總長。

而格拉德威爾的“一萬小時定律”則是源自於1993年的一項研究,他們選擇了13名提琴手,同樣依照技能水平和練習時長進行了分類,然後結果發現,水平較差的演奏者練習平均時長為6000小時,而一般水平和優秀水平的演奏者,練習時間都差不多達到11000小時,從而得出來“一萬小時法則”:要在大多數行業或領域之中成為大師級別的傑出人物,需要花1萬小時來練習。

10000小時定律的主張?

10000小時定律的主要主張為:只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任何人都可以從平凡到卓越。

顯然這個說法太過主觀和武斷,它只是暢銷書對心理科學研究的一次不大嚴謹的演繹而已。

10000小時定律是否有效?

這個一萬小時定律之所以廣為流傳,並不是因為他的合理有效性,更多的是因為它很容易被記住。而且滿足了人類發現某類簡單的因果關係的渴望:“只要你在一件事情花1萬小時去練習,就會成為大師”。

事實顯然不是這樣。首先這個理論的取樣非常片面,對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這個時長都是不準確的。其次這個定律的邏輯是有問題的,有成為大師的人花了1萬個小時練習,並不能推匯出花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大師。

職場修行——10000小時定律真的有用嗎?

10000小時定律有什麼問題?

一萬小時定律到底有什麼問題?首先無論如何都要肯定的是,這個定律是一個積極正向的理論,並不是說它有錯,而只是不夠嚴謹而已。它在推崇努力,勤奮。誰都不能否認勤能補拙,熟能生巧的意義。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呢?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有的時候不是你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努力練習,只是讓一個人從比較差的水平提升到一般的水準或者中上,而要變成優秀乃至於卓越,就不單單是練習可以達到的。

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一個人的水平不單和他付出的時間成正比,最頂尖的1%的大師、天才往往是有其他因素決定的,比如天賦,遺傳,環境,運氣等。一個人可以透過練習成為一個行業領域的合格工,但是幾乎不可能只靠練習能成為專家。

比如你的身高決定了打籃球的上限,不是努力練習就能改變的;一個1。7米的球員和一個2。3米的球員付出同樣的練習時間,誰更有可能成為那個籃球王者?相信高個子會有更大的可能。

職場修行——10000小時定律真的有用嗎?

不同的環境決定了成就的上限,如果在舒適區獨自練習,那麼10000個小時的練習可能效果還不如在實際情境下的1000個小時。獨立練習投籃,和在實際比賽對抗中的練習,達到的效果是

絕然不同

的。

當然,並不是說努力沒有用,努力,不斷花時間去重複,去練習,可能讓一個新人快速進度,從尚未入門到入門,從新手到熟手。而一旦達到了這個平均水準,要從熟手變高手,就更多

依賴於其他的因素而不單單是練習時長。簡單的說,就是要不斷去發現和尋找自己的天賦和潛能,而不是遇到瓶頸依然埋頭努力。這個時候應該把精力轉移到其他自己更有可能成為專家的領域。

寫在最後

所以10000小時定律更像是心靈雞湯,它在鼓勵人們只要原因努力付出,一定會成功。但是更多的是要學會正確的努力,如果方向不對,那麼努力也只是白費功夫。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只有選對了方向,努力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