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8】呈上

出場了,終於出場了!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武安君

白起!

先上圖為敬: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

一、成長曆程

《史記》中對於白起的出身來歷記載非常簡單明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一句話把白起的籍貫、工作性質和工作單位都交待了。

郿,在

今天的陝西眉縣常興鎮。由此可見,白起是地道的關中老秦人。

根據規律,從先秦至隋唐,能在歷史書上留下完整姓名的人物,不太可能是純粹的草根。時間越早,這個規律越明顯。

白起的白,乃是白氏。根據考古結果,“白”這一姓氏大機率是源自於“嬴”姓,其祖先能上溯到春秋時期的秦武公。

所以白起不是家境貧寒的草根,而是有著白氏宗族作為支撐的家族子弟。

由於白起的出生年份沒有明確記載,所以沒法確定具體年齡。而且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史書上的記載是一片空白。

白起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場,就已經是個重量級人物: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

按照商鞅設計的二十等爵VIP會員體系,左庶長相當於第十級。也就是說,白起這剛一出場,就是VIP10的高階會員。

我們在前面《商鞅變法的兩個硬核,一個是大資料庫,另一個商鞅則加了三個條件》一文中說過,“二十等爵”看上去是依靠戰功就可以將等級慢慢提上去,但事實上它是有上升天花板的。VIP8以上的爵位,很難按照單純的戰場立功獲得。

所以白起能夠獲得左庶長這樣的高階爵位,也從側面證實了他有著一定的身份背景。

也是在這一年,白起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穰候魏冉。正是魏冉的慧眼識人,白起獲得了破格重用。

因此,終白起一生,對魏冉都有著濃濃的感激之情。

而這兩人也堪稱秦昭王的肱骨之臣,戰略層面由魏冉運籌帷幄,而戰術層面則由白起攻無不克。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

二、“人屠”之名

白起在歷史上的外號不怎麼好聽,“殺神”、“人屠”等等。原因很簡單,只要是白起主導的戰役,對於敵人的有生力量殺傷都極大。

有統計,整個戰國時期有明確記載的戰場陣亡人數,差不多兩百萬人。而亡於白起之手的,就大約有一百萬。

一個人佔了一半,這是多麼可怕的紀錄。

也正是由於殺戮過重,白起原本已經入選【武廟十哲】的名單,後來又被人踢了出去。

在白起之前,一場大戰能夠斬獲數萬人,已經是少有的大勝。可白起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將這個門檻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來看一下這位爺的彪炳戰績: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部分戰績和殲敵數

這也就是白起最為鮮明的作戰風格: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第一目標。

所以與其從道德層面去大肆抨擊白起,不如換個角度去看。正是由於白起一次次地打出了漂亮的殲滅戰,才會有這令人膽顫心驚的曠世戰績。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白起的軍事生涯,那就是

進攻,進攻,再進攻

白起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他從來都是秦昭王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尖刀,數十年來攻無不克的

【破軍星】

而在這麼多場戰鬥中,真正奠定白起戰國第一名將地位的,要數三場彪炳史冊的宏大戰役:

伊闕之戰、鄢郢之戰和長平之戰。

三、伊闕之戰

1、大戰起因

伊闕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93年,但是戰爭的根源其實是在三年前,公元前296年。

之前我們說過,秦國想要出關中,向東攻略中原,價效比最高的一條路就是崤函古道。而戰國第一關——-函谷關,就佇立在這條古道的中間。

原本的局面是以函谷關為界,秦國佔據了崤函古道的西半段,而東半段則在韓、魏的勢力範圍。

到了秦武王時期,秦國大將甘茂攻下了韓國重鎮宜陽,這意味著秦國拿下了崤函古道的東半段,將整個古道佔為己有。秦國的觸角已經完全踏進了中原,最東端以宜陽為據點,進可攻,退可守。

所以即使秦武王僅在位短短四年的時間,但有“宜陽之戰”打底,他依然在秦國的奮鬥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宜陽之戰讓秦國隨時可以攻略中原

到了公元前296年,齊國牽頭,發起了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合縱聯軍打破了函谷關,向關中進攻,逼得秦國不得不割地求和。

這也是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少有的憋屈場面。

恰好在這一年,合縱聯軍的兩大股東韓、魏,都換了國君。魏國是魏襄王換成了魏昭王,韓國則是韓襄王換成了韓僖王。

可惜這兩位的治國本領實在是不及格,之後的幾年,韓、魏兩國國內都鬧哄哄的。

這邊正琢磨著怎麼報仇的秦昭王一看機會來了,開始趁機向東攻城略地。這也就有了我們上文提到白起的首次出場:白起身為左庶長,拿下了韓國的新城。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登場,拿下新城

從地圖上能看出,拿下新城之後,秦國已經從南邊逼近了周王室所在的洛陽。

而從新城向東,也可以威脅魏國的國都大梁,以及韓國的國都新鄭。

這下子自然引起了韓、魏的強烈反應,雙方在伊闕集結兵力,大戰一觸即發。

2、戰前秦國兵力不佔優勢

伊闕,就是現在的龍門,是洛陽南側的門戶。東邊的香山和西邊的龍門山遙相對立,伊水從兩山之間由南向北流過,故而得名。

《水經注》:“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伊闕戰場的大致地形圖

大戰之前,雙方的實力對比,秦國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從人數上來說,魏、韓兩國是聯軍主力,而周王室身為東道主,也參了點股,

三家聯手整出了二十多萬人。

秦國的參戰人數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從後來白起的戰術打法來看,秦軍的人數應該是要少於魏韓聯軍的。

有一種說法,秦軍的人數不足聯軍的一半,差不多十萬出頭的樣子。

從雙方主將陣容上來說,魏軍的主將是公孫喜,韓軍的主將是

暴鳶,這兩位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戰”中曾經大破楚軍,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而秦國這邊,在穰候魏冉的強力推薦之下,秦昭王任命初出茅廬的白起為主將,並將他的爵位升為“左更”。(已經VIP12了哦~)

這個決策是要冒相當風險的!

對面的公孫喜和暴鳶這老哥倆兒,雖說談不上戰國頂級名將吧,但也是征戰多年的沙場宿將,早已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

秦國這邊職場新人白起能不能頂住壓力,在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打出良好的表現,這些誰也不敢保證。

畢竟伊闕之戰可不是小打小鬧,讓年輕人去練練手,輸了也無所謂。這可是雙方都集結了超過十萬人的重量級決戰!

可秦昭王和魏冉就這麼幹了,你說有沒有魄力吧!

那麼白起的表現如何呢?能不能對得起領導的信任呢?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雖然我年紀小,但也是滿級號

3、白起看穿韓魏聯軍的弱點

我們先看魏韓聯軍這邊,核心要素就在這個“

”字上。

聯得好,就能充分發揮人數上的優勢,二十多萬人,浩浩蕩蕩;

聯得不好,那可就是1+1<2了,很容易被秦軍抓住破綻。

很遺憾,魏、韓兩國的主將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史書上沒有準確地記載,在聯軍中魏軍與韓軍的具體人數分別是多少。

從地理位置上推斷,伊闕戰場可以算是韓軍的主場,而公孫喜率領的魏軍是從大梁過來增援的。所以韓軍的人數應該較多,而魏軍的人數應該偏少。

前面說過,伊闕是一個地勢相對狹窄的地方,秦軍從南向北進攻伊闕,聯軍這邊如果能堵住伊闕這個口子,那麼就是防禦成功。

這時候問題來了,誰上去堵這個口子呢?公孫喜和

暴鳶都不想和秦軍對線單挑,於是對話就變成了這樣:

韓軍:你們不是魏武卒嗎?當年多麼威風,你先上去打!

魏軍:你們裝備好啊,武器鎧甲精良,弓弩更是一絕,你們不上誰上?

東周:二位大哥你們安心去吧,我做好輔助。

韓、魏:………。。

爭了半天,最後定下來,由韓軍堵在伊闕口子上,頂住秦軍的攻勢。而魏軍則在偏西北方駐紮,隨時準備支援伊闕戰場。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魏韓聯軍面和心不和

魏、韓兩軍的大營相距不遠,卻又涇渭分明。

而這一切,都落在了秦軍主將白起的眼中。

在戰場上,能夠敏銳地發現對手的破綻,這是一種能力。而能夠根據破綻制定針對性的戰術,這是一種更高階的能力。

這兩者,白起都具備,於是魏韓聯軍要倒黴了。

白起看出,與頂在前面的韓軍相比,人數更少且相對處於後方的魏軍儲存實力的心態非常明顯,戰鬥意志更加薄弱。

白起根據這一點,制定了一個並不複雜的計劃:

部署少量疑兵,留在伊闕南面與韓軍對陣,吸引聯軍的注意力。他自己則親自率領秦軍主力,越過西側的龍門山,迂迴至聯軍的西北方,先拿公孫喜的魏軍開刀。

白起的計劃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疑兵不能掉鏈子。

由於只是少量疑兵在伊闕虛張聲勢,吸引注意力。如果韓軍主將暴鳶瞧出虛實,派兵從伊闕出擊,很可能會將疑兵擊潰。隨後韓魏聯軍必然會警惕秦軍主力的去向,提高防備,那麼白起突襲的計劃大機率會泡湯。

不過白起既然敢這麼做,不應該是在賭運氣,想必也是吃準了韓魏主將防守求穩的心態。只要疑兵的虛張聲勢演得到位,暴鳶和公孫喜主動出擊的可能性極小。

第二個關鍵點,擊潰魏軍的速度要快。

伊闕戰場並不寬闊宏大,魏、韓兩軍的距離也談不上遙遠。如果奇襲的秦軍不能在短時間內將魏軍擊潰,陷入僵持,那麼反應過來的韓軍必定會趕過來支援。

到時候秦軍人數不佔優,又無路可退,結果如何可就不好說了。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取巧的空間,完全就是看秦軍的硬實力了。

那事情的發展是不是符合白起的計劃呢?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白起的方案針對性極強

4、白起一戰成名

南線的疑兵任務完成得很不錯,成功將韓魏聯軍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伊闕一帶。

另一邊白起率領的秦軍主力,悄無聲息地越過龍門山,繞到魏軍大營的西北方,發動突襲。

原本魏軍的人數就偏少,且處於相對安全的後方,他們的任務主要是萬一伊闕的防線頂不住,再前往支援。

所以這時候的魏軍心態是比較放鬆的,警惕性也是不足的。

世界上的事怕就怕“

萬萬沒想到

”這幾個字,魏軍就萬萬沒想到白起居然如此膽大,繞過正面戰場,來了個大迂迴,直接繞到他們的後方突襲。

古代戰場上,如果是正面交戰,哪怕雙方實力有強弱差距,也是可以僵持一段時間的,不會出現“崩盤”的情況。

可一旦側翼或者後方遭到突襲,將非常容易引起士卒的慌亂,假如此時沒有強力的將領穩住局面,慌亂計程車卒開始亂跑,就會引發陣型的崩潰,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即便是強如魏武卒,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大秦銳士的突襲,整個戰國都沒有幾個人敢拍胸脯說頂得住。

很快,魏軍的陣型崩潰了,士卒們慌亂逃命。

這正是白起要的效果,他率領秦軍從西北方向將魏軍往東南方向驅趕,讓魏軍的敗兵去衝擊韓軍的大營。

韓軍計程車卒很快就體驗到了剛才魏軍的懵圈:

秦軍不是在伊闕麼,怎麼跑到我們背後去了?

後面的魏軍遇到了什麼,怎麼這麼快就被擊敗了?

秦軍到底有多少人,我們是不是被包圍了?

無數個這樣的疑問出現在韓軍士卒的腦袋裡,未知的恐懼是最嚇人的。這時候韓魏聯軍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也沒有人能夠穩住局面。

身邊的人都在跑,那我也跟著跑吧!

恐懼的情緒不斷擴散,是會讓人失去理智的。二十多萬的聯軍士卒狼奔豸突,完全陷入了混亂之中。

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懸念了,這已經不是兩軍對戰,而是單方面的碾壓。

白起率領秦軍將韓魏聯軍不斷向南線驅趕,原本擔任疑兵的秦軍正好在伊闕堵住聯軍的逃跑之路。

得益於伊闕狹窄的地理寬度,秦軍並不需要很多的兵力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以一敵三,用不到一半的兵力消滅24萬,“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秦軍南北夾擊聯軍

如果聯軍能夠清醒一點,向秦軍最薄弱的東北方向突圍,沿著洛陽、成皋方向撤退,還有可能儲存一定的有生力量。

可在二十多萬人完全崩盤的情況下,要做到這一點,恐怕孫武、吳起復生都不行了。

南方的伊闕口被堵住,北邊的秦軍主力不斷壓縮空間,將二十多萬韓魏聯軍給包了餃子。

這一戰,白起斬首二十四萬,魏軍主將公孫喜被殺,韓軍主將

暴鳶敗逃

訊息傳出,六國震動。

在此之前,一場戰鬥能夠斬首數萬,就已經是少有的大勝。而白起此戰不僅是以少勝多,更幾乎是將韓魏聯軍全殲。

這樣的戰績,如何不讓人瞠目結舌?

結語

白起之所以厲害,是因為自古想要以少勝多,無非是

水攻、火攻、斷糧

等奇策。

而白起一項都沒有采用,完全是憑藉對戰局的精準判斷,加上對秦軍機動力和戰鬥力的充分運用,硬碰硬地將韓魏聯軍擊敗。

以不足對方一半的兵力,打出近乎團滅的戰績,當不當得起“破軍星”之名?

經此一戰,白起一炮而紅,紅得發紫,成為戰國頂流大咖。

不過這才哪兒到哪兒啊?這位爺的表演才剛開始呢。

如果說伊闕之戰是白起的出道之戰,魏韓兩國成了背景板。

那麼白起的下一戰,倒黴的又是誰呢?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8,同名影片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覺得不錯,那麼點贊、轉發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