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有的人玩手機非常專業,一時一刻也不會離開手機,吃飯玩,睡覺玩,走路時也會拿著手機,邊走邊看。一不小心摔個跟頭,第一反應不是爬起來,而是躺在地上先拍照發個朋友圈。順便給別人點幾個贊再起來。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90後青少年上網引發出各種家庭問題。當時還有一個專用名詞叫“網路成癮”。當時各地陸續出現相應的心理除癮機構,各種媒體也開始介入宣傳。為了孩子們的健康,為了孩子們的未來等等。90後那一代所謂網路成癮的孩子都長大了,多數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又開始用當年父母壓迫自己的手段,來壓迫自己的孩子。也給自己的孩子扣了個帽子叫“手機成癮”。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他們自己當年是受害者,現在長大了,想一想,是不是也沒有因為當年所謂“網路成癮”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現在他們變成了迫害者,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玩手機。還發明瞭一個新的名詞叫“手機沉迷”。

給孩子戴一頂疾病的帽子,無助於改變現狀。就像你告訴一個吸菸的人說他是尼古丁成癮一樣,對他並沒有實際幫助。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孩子處在身心飛速發展的階段,讓他背上一個疾病的包袱,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嗎?而且多數家長並非專業的醫生,有什麼理由說自己的孩子是手機成癮呢?要知道所有診斷都是一個專業的現象學的診斷,很多家長隨便給自己的孩子下診斷,這是自戀的表現。

其實各種相關機構也不應該使用類似“網路成癮”“手機成癮”之類的說法。可以改名為“青少年之家”之類的名稱,讓孩子們覺得回到家裡了。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孩子上網過多,其實是家庭關係的問題。孩子生下來並不喜歡玩手機,也不喜歡上網的。只是因為家長與孩子“玩不到一起去”,才讓孤獨的孩子去尋找其它的精神寄託,恰巧出現了網路和手機,否則孩子也會對其它的事情產生依賴情緒的。

長時間做一件事,並不是疾病,比如長時間學習,家長就不認為孩子是“學習成癮症”。但是長時間上網玩手機,家長就認為是手機成癮。因為孩子玩手機時會影響孩子與家長的交流,影響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多數家長都有很強烈的控制慾,家長都會加以干預。家長認為這種行為會對“未來的現實生活”造成負面影響,所以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青少年都會有成長的問題,只不過是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是長時間玩手機上網而已。成長問題的核心是獨立與依賴。控制與反控制,愛與恨之間的衝突。

這些問題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孩子的問題,大多數都被理解為家庭關係問題。現在心理學認為,只要改變原有的關係,那麼問題馬上就會解決。

不能將問題的原因算在電腦或手機上面。很多家長把問題歸於電腦、網路、手機都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在潛意識裡,他們把責任推給電腦、網路、手機,他們自己內心的壓力會比較小。家長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說:“我管不了啦。”然後自己就去玩手機了。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其實網路、手機是一種中性的客觀存在,它們本身並沒有問題,否則也不會這樣大範圍的使用。電腦、手機、網路是有利於我們生活的好工具。出現問題是你們沒利好這個工具,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解決手機問題的重點,是要解決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不能把解決的重點放在孩子身上或者手機上面。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手機沒收,摔掉,以為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實際上是埋下了更大的隱患。想解決手機的問題,應該放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讓孩子像喜歡手機一樣,去喜歡父母。單純的要求孩子改變,這個是錯誤的,不公平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家庭關係的改變,或者說家庭中的所有人都改變,這樣才能做出根本的改變。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孩子青少年時期是反對控制的,當你希望控制他的時候,他就會努力的反抗你。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不反抗了,那他就是真的病了。

改變孩子現實生活中人際接觸,孩子就不會玩手機上網成癮。不以干預孩子不玩手機為目標,而以改善孩子人際關係為目標,就可以實現讓孩子利用手機交朋友,上網學習,正確利用手機。如果認定了孩子上網就不利於孩子的學習,是低智的表現。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要改善孩子關係的時候,我們要避免最壞的結果,而不是追求最好的目標。下面寫幾個從高到低的各級目標:

父母孩子的關係好,孩子上學、不玩或者少玩手機;

父母孩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也玩手機;

父母孩子關係好,孩子不上學、只玩手機;

父母孩子關係不好,孩子不上學、不回家、玩手機;

父母孩子關係惡劣,孩子不上學、玩手機、混社會、犯罪。

從上面的各級目標可以看出來,只要守住了好的父母關係這一層,就能避免最壞的結果。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玩手機上網已經是最壞的結果了。

為什麼家庭關係好的孩子沒有玩手機成癮的

沒上大學的健康的孩子,一樣可以有美好的未來,孩子身邊的人都有責任,不要讓孩子被高要求給傷了。

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過快改變,這無異於拔苗助長,過於急切的心情本身就是一種需要解決的焦慮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