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修桂|家國摯情 妙筆華章——《悠悠故鄉愁》代序

時序金秋,豐收在望。我市地方文化學者張玉川先生作品集《悠悠故鄉愁》,經過著者及其子女、親友的精心編輯,付梓成書了。《悠悠故鄉愁》是玉川先生40餘載尤其是近年來筆耕墨耘的集粹總結,我作為和玉川先生相識幾十年的知心好友,為先生的佳作成書出版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這既是玉川先生奉獻給廣大鄉邦文化愛好者的豐盛精神食糧,也是玉川先生人生旅途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玉川先生滕州大塢籍貫。大塢張氏為滕西望族,容城善國,書香有繼;科第考選,才俊輩出。玉川先生自幼深得家族厚重文化薰染,弱冠即擔任民師教書育人,可謂名播鳧山、桃李滿園。教學、生計及退休餘暇,玉川先生勤勉綴文,奉獻了一篇篇彰顯著家國情懷、閃耀著時代光華的史傳詩文。翻開《悠悠故鄉愁》,品讀著浸透了玉川先生心血和汗水的妙筆華章,心有慼慼,受教良多。

段修桂|家國摯情 妙筆華章——《悠悠故鄉愁》代序

歷史的記憶

玉川先生出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1年,國家幾十年曲折發展的風雨歷程,伴隨了玉川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在艱苦的環境中,玉川先生憑著小學時的勤奮好學和在母校滕縣三中打下的高中文化基礎,甫出校門再進校門,當了民辦教師,走上三尺講臺;而壯年和中年適逢改革開放,因教學實績突出,較早時間轉正成為令人歆羨的吃商品糧、拿國家工資的公辦教師。玉川先生的作品,從1973年至今,時間跨度48年,真實敘寫了親身經歷或知曉的家鄉大塢的人和事,是鄉村、家族歷史的重要補白,是鄉賢、族賢事蹟的真傳實錄。

玉川先生筆下的人物,有的命途多舛,有的多才多藝,有的樂善好施,有的少年大成,不少人物在大塢及周邊十里八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玉川先生記敘家族歷史及人物,考據翔實,文直事核,總是透過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以平實無華的語言,透過對歷史遺存的挖掘和人物事蹟的描述,展示鄉村及家族悠久輝煌的過去,講述普通人家的喜怒哀樂和青年才俊的勵志求學,再現那個年代的鄉風民情,體現了玉川先生作為一位資深語文教師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嚴謹的文章組織水平。

玉川先生大半生耕耘教壇,在回憶家鄉教育時總是充滿了自豪感、成就感,這因為玉川先生也是大塢教育事業的直接參與者、推動者。尤其是玉川先生和張國樑教授合作的《關於高潮農中的歷史記憶》,也激活了我早已塵封的青春記憶。1978年全國統一高考,大塢高潮農中青年教師張國樑、學生張傑師生同時考上大學,轟動了大塢及周邊望莊、崗頭、嶧莊等公社,激勵了大批有志青年刻苦學習,投身高考。而我本人也受此影響,毅然辭去民辦教師職務,去三中補習,最後有幸搭上了大學的末班車,走出了家鄉。這應當感謝當年未曾謀面的張國樑、張傑先生,是他們使我堅定了高考的自信,最後實現了人生的夢想。

家風的禮讚

玉川先生的不少文章,在寫到老家、家族的人和事的時候,向我們再現了那個年代純樸的民風和溫馨的家風。開茶館、喜歡京劇的大老爺,養雞持家的老母親,看場、打麥、搖耬的老父親,他們沒有尊貴的職務,沒有傲人的學歷,但是,他們勤勞、善良、敦厚,正直,閱盡世情冷暖,深諳做人真諦,他們是那個年代鄉間勞動者出身的人生“哲學家”。

《老孃養雞》寫出了母親的仁厚善良,《父親看場》《搖耬手》《父親在麥場》則寫出了父親的無私正直,看似平實的寫人敘事,卻蘊含著玉川先生對早已過世的父母的深深眷念,而《父母墓前訴衷腸》一文,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玉川先生對於父母的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抱恨終天、無法釋懷的人生遺憾,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也正是先輩們和父母親的優秀品質的影響,於是才有了《一張老床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艱苦年代,玉川先生一家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令人唏噓的親情故事。一張百年老床,見證了歲月的更迭,風雲的變幻,承載了幾代人的酸甜苦辣,賡續了和諧家庭的謙讓家風,好的家風薪火相傳,才有了《女兒陪我們遊臺灣》《難忘西安之旅》《一則日記的故事》《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等展現後輩們拳拳愛心和孝心的感人故事。

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玉川先生兄弟四人,幾十年來團結友善,互相幫持,在不同的崗位勤奮努力,收穫了事業和家庭的豐碩成果,並熱心奉獻於社會和家族公益事務,其為人處事,在家鄉和單位有口皆碑,成為大塢張氏家族的驕傲。 玉川先生對良好家風的如實記載和禮讚,是奉獻給我們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的最好教材,更是玉川先生留給後世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

鄉愁的寄託

每一位傳統的中國人都有濃烈的鄉土情結。臺灣的余光中先生如此,我們普通人也是如此。享譽中外的著名滕州籍書畫家、作家王學仲先生有詩:“日日夢鄉關,荊河繞廓彎。風光何處好,還是舊家山。”這是王學仲先生鄉愁的真情抒發。大塢是玉川先生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的地方,在玉川先生筆下,老家的家祠、古槐、蓮坑、小河都成了鄉愁的寄託,都被賦予了神韻和靈氣,表現出傲然的生命張力。

張氏家祠凝結著大塢張氏家族的輝煌歷史,是“大塢張“族人的精神家園,而參天古槐則是家族歷史的直接見證,玉川先生總是不吝筆墨,在《古樹心語》《家祠古槐與“大學”》《“大塢張之歌”誕生記》裡對此給予多方位的描摹和頌讚。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鄉愁則是家國情懷的有機組成。一個不愛家人,不愛家鄉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國。什麼是鄉愁,什麼是家國情懷,玉川先生的作品,已經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

現在,玉川先生和夫人一起,早搬到市區和子女一起生活,住上了窗明几淨、冬暖夏涼的高檔商品房。蘇詞《定風波》有云:“此心安處是吾鄉。”看著子女後輩成才,享受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玉川先生大概“心安”了,但是,每年的一定時節,玉川先生總要陪夫人回老家過上幾天,住在臨街的新家,聆聽著窗外集市的叫賣聲、喧鬧聲,喝一碗“粥缸”的白粥,晚上睡在那張百年老床上,心裡就踏實了。我想,回老家,看似很簡單的出行,應該是玉川先生在喚醒、複習那埋藏在心底深處的“鄉愁”。

作文貴在情真,唯有真情方可感人。只有走進作品,方可走進作者心靈。《悠悠故鄉愁》清新如水的文字裡,滲透著玉川先生對於家鄉的無限眷戀,對於先祖、父母的永遠懷念之情。留住了鄉愁,就是留住了歷史、留住了記憶、留住了家風,從這個層面說,玉川先生的作品,已經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家庭和家族,所有的閱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領悟和教益。

近年來,玉川先生的閒暇時間多了,寫作進入了一個爆發期,經常有佳作見諸報端和微信公眾號,有的還被推薦到“學習強國”公眾號平臺,深受讀者歡迎。赤子之心、感恩情懷,是玉川先生作品的最大特色,他的作品,充溢著對於國家、時代和家人的感恩之情。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有信仰、有追求,恪守初心的文化人也是如此。我個人以為,這應該得益於玉川先生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常年筆耕不輟,雖退休卻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行遠自邇,篤行不怠,正是玉川先生自身踐行了這樣的“君子之道”,方能收穫如此豐厚的文學成果。衷心祝願玉川先生在今後的歲月裡,給我們奉獻更多更好的佳作。

2021年中秋於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