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農曆五月十三。淶源縣走馬驛鎮-插箭嶺村-淶源縣-留家莊鄉-馬蹄梁-飛狐峪-蔚縣,騎行103公里。蔚縣天氣:多雲,南風2級,15-32度。昨晚太倉皇,來不及記下行程就疲累不支睡覺了。然而心中有未了之事,也就睡不踏實,今天凌晨四點就醒了,倚枕手捧手機寫下昨日行程的備忘,至近五點才妥,已經是該起床打理行裝的時刻了。忙起床,取車置住室門口,這樣束縛馱包可少走點兒路。綠葉買了雞蛋並且用住處的開水壺煮熟,早上見面就一一分給了大家,這都是老騎友出長途摸索出來的節儉辦法。離開賓館過大橋到了走馬驛鎮上早餐,一籠肉包十個八元,小米粥一元,不算貴,但一籠小包子吃下去有點兒多了,但也給今天上午的爬坡奠定了物質基礎。疑惑於昨天來路上的大車頻繁,就順便問起了早餐店的男主人,其稱是為了上高速,以便出入山西大同拉煤。查地圖,走馬驛的西北方向就是榮烏高速,可抵山西的大同地區。幸喜的是,今天我們北行淶源縣城改騎G207國道了,與進山西的大卡車將要分道揚鑣。六點十二分啟程就是上坡,果然路上安靜萬分,聽到的只有大山裡鳥鳴的晨曲,沒有大車來往的道路真好啊,騎得安適,看得悅目,一切都變得美好可愛起來,不斷地爬坡也平添了無窮無盡的力氣。此間的天氣起初不太晴朗,朝暉藏於雲中時隱時現,漸騎漸高才陽光灑滿大地,山間也頓時明麗有了光影的層次。高山間有不少樸素的小村莊,五間房、石城墩一一路過,其名字的背後或許都有一大段久遠的歷史故事,像是在打旅遊牌的石城墩號稱是“抗遼第一墩”,就突然領悟到北宋時遼國入侵中原應該就是走的這條路徑,或許在石城墩遭到了漢人的首次阻擊。到了石城墩就已經接近山頂了,陽光下的山峰裸岩如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南北屏障,後來才知,山巔之上就是明代修築的萬里長城的其中重要的一段。從走馬驛出來一口氣騎出了十餘公里,全是上坡,用了一小時四十分鐘就到山頂了。到達插箭嶺的山口,海拔已經接近了千米。與老兵王相伴率先登頂,喜悅成就感油然而生。看見標牌,下來都是下坡,而且禁止貨車通行。順勢下滑,剛一個拐彎就看到叫作插箭嶺的村子,同時也望見了村後山坡上有疑似長城的墩臺和坍塌的牆體。終於在村子的小廣場上看到了長城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那麼山坡上自然就是著名的古代防禦建築長城了。看介紹,又詢閒坐的村中老人,得知村中還保留有兩道關城的城門,於是就興趣大發,遂即便與老兵王騎車進村尋訪了。一條南北的村巷往南可見被村舍夾峙的城門門洞,上面的門樓等建築物已蕩然無存。穿行其中,閘門的石槽和門洞的石券還整齊如初,但過道的石板路已經是磨損得圓潤溜滑了,後來瞭解到這是插箭嶺關城的北城門。關於插箭嶺名字的由來,有多個版本的傳說,宋朝大將楊六郎曾在此彎弓搭箭得名搭箭嶺為其中之一。插箭嶺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萬曆三年至萬曆四年(1575-1576年)擴築,屬內邊長城。而插箭嶺關城,南北長五百米,東西寬二百六十米,呈長方形,是倒馬關北部的一個重要關堡,原設北、中、南、西四道城門,早期修公路時南城門被毀,北門、中門現已殘,但仍儲存。經過了北門,再往南不遠,就看到了情形比北門更劣的中門,城門兩邊牆體的石塊不存,僅剩殘存的門洞了,穿過門洞也就出了現在的插箭嶺村。匆匆一走一看,不期間路過且探訪了一處我國古代的一處偉大的工程建築,意外之得的沾沾自喜充滿心間,再溜坡下滑自然心裡就多了一份暢想。因了一邊就是白石山風景區,再騎的一線已經劃定為旅遊公路,不僅鋪設得平坦整潔,而且只限客車來往。借景區光的山村農家樂,新建的賓館別墅和大劇院,也分列在道路兩邊,顯然成了淶源城北借景開發的一處佳地。公路也改叫白石山大街了,十五公里好路一直延續到淶源城邊,至此G207國道走淶源的東環北上,這也是海岸他們曾經選擇的路線,而我們則要穿過淶源城北去蔚縣。特意經停蔚縣,一則是想慕名造訪蔚州古城,二來要取到陽光心靈快遞到此的身份證。進淶源城的小路曲曲彎彎,城裡的大街也嘈雜逼仄,但不失平和親切。橋邊有字寫道淶源還是拒馬河的源頭地,而拒馬河則是北京市的五大水系之一。左顧右盼,企圖目及小縣城裡奇異的景物,於是閣院寺的指示牌就映入了眼簾,頓時興起,繼而就呼喚身邊的沙狐和老兵王一起深入到城中邊問邊找了。道路大小不一,但也不難找到,問路人更是人人皆知。國寶閣院寺位於縣城的中部,廣昌大街西邊閣院路的盡頭就是。紅牆古松掩於現代建築之中,憋屈而又醒目,可喜的是側門洞開,還不見售票的設施。一過山門,迎面便是閣院寺的文殊大殿,立刻被其原始滄桑的面貌所震撼了,好像是迴歸了久遠的歷史氛圍當中。據稱,閣院寺的文殊大殿是世界最古老的、儲存最完好的土木建築,建於遼應歷十六年(966年),設計精巧,古樸大氣,早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寺院中的正在施工,工人說還未對外開放,後來又有管理人員勸離,當聽說我們是騎行慕名而至,倒也客氣有禮。結果我們又是在臨時起意間,闖進了一座仍處在秘不示人階段的古老寺院中了,據介紹,千年古剎閣院寺正經歷自清光緒二十年以來的首次大修,到2020年才重新對外開放。又得額外收穫,自然心滿意足,巧合的是北行不久就與大隊人馬匯合了,原來出城去蔚縣的新淶蔚線(X3332縣道)就在廣昌大街的北頭。出城不久就現出高爽的風光,陽光普照,天藍地闊,四圍一覽無餘,頓起一股君臨天下、傲視江山的豪氣。北騎不足十五公里,到留家莊鄉吃午飯了,時間才十一點剛過,因為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了,再往前騎就沒了打尖的地方。當堂圍坐,數菜上桌,涼皮當面,啤酒三元,這頓飯A了23塊錢。餐畢再走就過了正午,北騎向山緩緩上坡,狀若棉絮的白雲團塊突現在迎頭的前方,奇異又像是夢幻。只五六公里,騎到一處正在興建的叫團圓村的遷建村莊時,高聳的張石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就停下來休息了,因為有騎友又出現午後的習慣性睏乏,無遮無攔的曠野下只有高架橋可遮出一片陰涼。坐歇時,一瓶午飯時剩下的啤酒被我當水喝掉了。再騎,高坡更加明顯,山坳裡也熱曬的大汗口渴了,一點半,經過了溝道里的石片村,尚存的老式房屋小瓦陡頂,面前的大幅門窗佔滿了一面牆,具有地域特色但大部分都殘破失修了,這裡第二次與高架橋交合,又停下休息等人了。未及全部騎友到齊,見一直領先的沙狐又開始拔錨起航了,也就隨之上路。一點三十五分開始盤山,二點十七分見頂,此時一直高不可攀的張石高速橋面已經屈服於眼底了。原以為盤山見頂後就是一溜直下,想不到還有更高的山路等在前方,山樑上的起伏路面不斷地向前延展上升,而兩側的山巒都變成了平視或伏於腳下了,林立的發電用的大風車則成排如陣地高聳著,翅翼緩慢轉動的聲響打破了天籟的寂靜。騎在高處,立地接天,兩點四十五分到了馬蹄梁,進入了蔚縣界,破裂的水泥路也變成平整的柏油路了。成為到達的第一人,恰有一處棚屋可憩,二來的老兵王就把檯球桌當床而臥,我則放倒腳踏車,給一邊的腳蹬打起了“點滴”,上山路上,腳拐幹磨的吱吱聲分外刺耳,其實上點兒油就可解決。眼見騎友們接連而至,三十五分鐘到齊,“馬蹄粱”的大石頭前便成了眾人留影的好地方。馬蹄粱,海撥已是1636米,名字的得來,與插箭嶺一樣也與楊六郎有關,說是這裡許多巨大的馬蹄印,是當年楊六郎帶兵與遼軍作戰留下的,故名。三點半接著往上騎,高路看景,更是風光無限。一路騎上來的溝谷,其間的公路和高速公路,都展現出了渺小的全景;遠山的峰巒和矗立於其上的大風車,也都不用仰視了。天藍山綠,走走拍拍,三點五十五分到了更高的黃花梁,海拔達到了1735米。極目四望,更是心胸坦蕩,暗自感佩今天的兩處高程都順利地上來了。向北望去,下去的方向也是翠綠無染,連綿的山峰將要成為今天最為享受的滑道。四點零五分開始滑降,掌控飛車,直入飛狐峪。其實飛狐峪騎進了大半程,還仍然不明就裡,只是感到光影斜照之下的奇峰怪石異常好看,再是一路不用踩踏仍可平穩前進實屬難得,邊走還邊納悶,這麼好的地方應該有個名字啊?等見到了寫有飛狐山莊等字,才醒悟到這裡可能就叫飛狐峽了,後來見到曾經騎過這裡到的洲,才知道這裡是飛狐峪。等事後編排這篇文字時,更是查到了更為震撼人心的內容,原來飛狐峪就是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飛狐徑。在南太行遊弋多年,早就瞭解耳熟了太行古道有八徑,其中的白徑、滏口徑也曾涉足淺嘗,想不到今天竟要在飛狐古徑中暢騎二十公里。飛狐峪位於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交界處,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交匯處的一條地形神幻複雜、逶迤蜿蜒的古老通道,最寬處達百米,最窄處不過十幾米。飛狐峪,時而陡壁擋面,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現在古道蹤跡難覓,但仍然是交通要道,我們騎走的公路和鑽山跨橋的張石高速公路就在其中穿行不息。風光好,光影美,走走停停,拍照頻繁。近五點半飛狐峪走到了北出口,眼前一片遼闊,一望無際、地勢平坦的蔚縣河川鋪展開來,陣陣乾爽的暖風也頻頻吹來,陪伴著大家再行十餘公里騎進今天的目的地—蔚縣縣城。蔚縣不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剪紙藝術之鄉,進入城南就看到有關剪紙藝術的村子和門店,蔚州古城的牌坊也樹立在南城的進口。到了古城的南門,已經是夕陽下的六點多了。等來取到身份證的陽光心靈等人,再去建設北大街上的汽車站附近找住處,眾人合力終於確定在一家叫便利旅館的小店入住,每床十五元。二樓的房間極為窄狹,與洲一室,公用衛生間中只能簡單洗澡。在蔚縣,老兵王有三十年未謀面的戰友,聯絡上後執意一起晚宴。在對面的宏發飯店,與老兵王的兩位戰友合圍一桌、歡聚一堂,分享他們的戰友情深,饕餮當地的佳餚美食,到十點半才散。上網用旅館無線網路微信與家報平安,QQ中發出“說說”。今天103公里。花費:早餐9+午飯23+住宿15=47元。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今天計劃騎到蔚縣,要翻過兩處大山,淶源縣石城墩背後的插箭嶺是其中的一處,海拔已經接近了千米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一早從走馬驛出發,就是一路上坡,不過這是G207國道,有隧道就不用盤山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半山處有村莊,古樸又富於特色,村名也耐人回味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這條路禁止大貨車通行,清淨好騎。插箭嶺以北,更是成了一條旅遊公路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接近山頂的石城墩村,背後是明代的內邊長城。大石牌上“抗遼第一墩”,就是記述北宋遼國入侵中原的那段史實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走馬驛到插箭嶺,十餘公里全程上坡,一口氣騎了上來。回望一下,後面的騎友也快上來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插箭嶺,傳說宋朝大將楊六郎曾在此彎弓搭箭而得名。因為地勢險要、關隘緊扼,明代長城在此築有關城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插箭嶺段長城,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插箭嶺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萬曆三年至萬曆四年(1575-1576年)擴築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不過歷史到的烽煙早已散盡,這段長城也殘破不堪了,據說是毀於抗戰時期,敵樓和城牆均已成為遺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關城一般設在咽喉要道,插箭嶺關城現存北門和中門,都已殘破,這是北關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南面是中關門,只殘存石券到的門洞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三道關門,可謂機關重重,想當年可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淶源城外的形意藝術品,不正是註解給我們的嗎,我們正是騎進淶源的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淶源縣是隸屬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個縣,位於太行山北端,取淶水源頭之意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閣院寺俗稱大寺,《淶源縣誌》載,閣院寺為“漢建立,唐重修”,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寺內古松蒼翠,殿宇錯落,“閣院鐘聲”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閣院寺文殊殿,歷經千年從未翻修,完好地保留了歷史原貌,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儲存最完善的土木結構建築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根據文殊殿結構特徵,閣院寺當屬遼代,清華大學考察後,認定此殿建於遼應歷16年(966年),距今有一千多年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出了淶源,騎上新淶蔚公路,目標是蔚縣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此間天高地闊,人也頓時感到神清氣爽起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接近中午,就提前在淶源縣的留家莊吃午飯了,因為前方再無打尖的地方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午間,大團的白雲纏裹著佈滿前方的天際,煞是奇異壯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奇景瞬間消失,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又與我們為伴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漸騎漸高,路過片石村,當地傳統的房屋院落還有,好像都年久失修、任其自滅了,可惜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孺,放養牲畜也是山村人家的主要收入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片石村後開始盤山,幾折見頂後,面對的是矗立在山樑上的風電大風車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騎在高頂的山樑上,張石高速伏在了腳下,連綿的群峰也平起平坐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這裡是淶源和蔚縣,也是保定和張家口兩地交界的地方,告別破損的水泥路,前方就是平整的柏油路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馬蹄粱,騎進蔚縣境的第一高點,海拔已經是1636米了。說許多的馬蹄印,是當年楊六郎與遼軍作戰留下的,故名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蔚縣南部山區的主要景區——-飛狐峪和空中草原,就在附近十餘公里遠的區域裡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馬蹄粱到山上的最高點,還有幾折的盤山路,到此就快要到山頂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從山巔朝下看,是一路騎上來的山谷,公路和相伴的張石高速都變得渺小起來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極目四望,是披綠的遠山和無處不在的大風車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眼底下是剛剛騎過的道路,可見後續騎友的身影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這裡不是空中草原,也當是空中草原了,不信比比,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草原主要的用途是放牧,這裡也是羊群一片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散養的牛群也佈滿山崗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這裡更是風電成林,是新景觀,還是改變了大自然固有的原貌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此處高頂間,除了有黃花梁風電場的標誌外,還有好事的書法家留下的墨寶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一路之下,是二十公里不用踩踏的滑降線,不期然間,居然走進了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飛狐徑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古道“飛狐徑”,今稱飛狐峪,曾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交匯處的古通,南通華北平原,北去塞外大漠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今天仍為交通要道,公路、高速公路仍然穿行在此間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當地百姓說:“四十里飛狐七十二道彎,彎有洞天,處處含勝景”。處處奇觀給人無限遐想。這是“一柱香”景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遼史·地理志》載:“相傳有狐於嶺,食五粒松子,遂成飛狐,故此處地名飛狐口”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飛狐峪北口,有神泉洞,山體下現存原始及人工開鑿的洞穴近千米,現已開發成景區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蔚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宣紙為原料,雕刀刻制,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從城南進入蔚縣,標稱剪紙的店面和圖形隨處可見

騎向中國的北極-D04從走馬驛到蔚縣

蔚縣地處恆山太行和燕山三山交匯處。恆山餘脈南北環峙四周,壺流河橫貫西東,蔚州古城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