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眾多車企的規劃編制之年。在“碳中和”的目標導向,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快速推進,以及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的發展背景下,汽車市場將如何迎接“十四五”帶來的全新變革?面對全球晶片短缺、汽車能源發展路徑各異等問題,各車企又將如何應對?

“十四五”將帶動汽車佔有量和產銷量雙增長

在內燃機時代,中國車企錯失了先發優勢,以至於落後國外品牌;但憑藉市場體量優勢、前瞻性的佈局,中國車企在電動化賽道上扳回一城。中國車企目前在全球汽車電動化發展上可謂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其未來的發展規劃受到不小的關注。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中國的汽車工業將迎來新一輪的變革,尤其是在市場體量、新技術、新能源方面。在近日召開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至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守市場佔有率將超過20%,甚至達到30%。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截止今年5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580萬輛的規模,佔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量的50%,體量相當巨大。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龐大的市場佔有量為中國車企在電動化賽道上贏得了不小的話語權,但這只是贏得了“上半場”的勝利,更關鍵的是看“下半場”的發揮。在接下來的賽程中,中國車企應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同時,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汽車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壽命等技術的進步。同時,加速充電、換電、加氫、能源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節奏,以實現電動化技術上的主導。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另一方面,葉盛基還表示,中國汽車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的規模。在過去的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達到2500萬規模,正朝著逐年遞增百萬輛的態勢推進。

主流車企率先公佈規劃,起帶頭作用

面向“十四五”,各大中國車企也透露了品牌在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中國一汽戰略管理部總經理柳長慶表示,中國一汽將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營收超萬億元、新能源汽車銷量超百萬輛的目標。

而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中國一汽將加快發展新能源智慧汽車,計劃在五年時間內投放超50款新能源車型,以豐富產品陣容和市場競爭力,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將超30款。並且,至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企業銷量的兩成以上;智慧網聯汽車L2級滲透率過半,並逐步推進L3級、L4級自動輔助駕駛技術的落地,令企業的智慧化技術保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北汽並沒有將“雞蛋”都放在純電動的一個“籃子”裡。在

北汽總經   理張夕勇

看來,純電動、氫能源、混動、換電多技術路徑推進,才能更好地使北汽在“十四五”期間交出滿意答卷。純電動方面,北汽將以高階品牌極狐“打頭陣”,推出更多樣化的產品;氫燃料方面,北汽福田將在2025年前實現累計推廣氫燃料車型1。5萬輛的規模。同時,北汽還計劃在全國19座城市加大換電站配套設施的建設,以更好地讓換電技術落地。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上汽集團則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強化電池系統新技術、安全性以及平臺化的研發。上汽集團規劃部總經理潘吉明表示,上汽將在今年底投產全新的動力電池系統,該系統在高安全性、支援快充快換、高效能低成本等方面取得平衡,能有效地解決目前電動車使用者主要的使用痛點。除了傳統電池技術,上汽還將在2025年推出可面向商用的固態鋰電池技術,並攻克燃料電池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等核心技術壁壘,令品牌在電動汽車市場更具競爭力。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長安汽車著重於智慧化和新能源發展方向,將打造智慧化“北斗天樞”和新能源“香格里拉”兩大計劃。其中,“北斗天樞”將與寧德時代、華為打造全新的智慧網聯平臺,並與騰訊、科大訊飛、中國移動等企業組成強大的“朋友圈”,推動雲計算、大資料、5G車聯網等產業發展。而“香格里拉”計劃將基於長安汽車現有的方舟、CHN架構,打造三大平臺,並在未來五年內推出26款全新智慧電動汽車。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從上述各家主流車企的前瞻佈局來看,無論是能源技術路徑還是智慧化方向,各車企都有著不同的發展思路,但總體都是圍繞著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的主旋律推進。對於汽車市場而言,這些車企的發展規劃可謂有著帶頭性的作用,若目標都能如期達成,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將進一步做大做強。

解決“芯慌”,是車企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難關

雖然大體的規劃露出水面,但對於中國車企而言,目前亟需解決的仍是“芯慌”困擾。全球汽車產業正處於向智慧汽車轉型的關鍵節點,車載晶片作為汽車網聯化和智慧化的核心零配件。但受全球晶片緊缺、國外技術封鎖等問題影響,不少車企目前都面臨晶片“卡脖子”的窘況。如何解決汽車智慧晶片製造、供應的掣肘,將是開啟

“十四五”規劃發展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難關。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相關資料顯示,截止目前,中國半導體自給率僅為15%,其中汽車晶片的自給率更是不足5%,使得車用晶片進口率高達90%以上。雖然目前晶片緊缺情況對於汽車製造只是短期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中國車企要發展智慧化汽車,必須選擇自研晶片道路。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實際上,國內目前也有部分自主研發晶片推出,並已實現車載投產,像是應用於理想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旗下車型的地平線晶片。不過,自主研發晶片在可靠性、效能穩定性、技術先進性等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也正因如此,使得國內不少車企在使用自研晶片替代方案時存在較大的顧慮。要知道,汽車晶片的可靠性不僅體現在智慧化方面,更關乎駕駛安全性,像是近期頻發的某品牌電動車制動失靈情況,一定程度上與之軟體、晶片有關。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出現晶片“不敢用”的問題,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行業標準不完善所致。據悉,目前車規級晶片是由美國電子協會提供相關認證標準,該標準存在認證時間長、費用高的情況。要想大力發展自研晶片,我國必須在該領域建立屬於自己的認證體系。

純電動並非唯一出路,中國車企如何在“十四五”實現轉型?

得益於市場紅利,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在“上半場”取得了領先的優勢,而“十四五”被視為具有關鍵性的“下半場”,在接下來的“賽程”中,我國不僅要實現產銷量的新突破,並且在技術路線、能源結構等方面迎來新的增長。不難發現,各傳統車企都在積極備戰這一場全新變革的到來,而這一切都令人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