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吳起能夠說服魏武侯,在於他成功的運用邏輯和列舉事實的力量,讓魏武侯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折服於吳起所講的道理。

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初期在初期的表現是可圈可點,到了魏武侯的時候,軍力愈發的強盛,是七國中的大國。

魏武侯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自然是意氣風發。就是見到了祖國大好的河山,也是有感而發。

就是魏武侯有感而發的一句話,卻讓吳起抓住了小辮子。透過吳起一番雄辯有力的辨析,

讓魏武侯到意識到了自己意識的短淺,原來治國,憑藉天險,是於事無補的,主要在於國家的制度。

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魏武侯說了一句什麼話,竟讓這個話題提升到了亡國邊緣的程度呢?

魏武侯和大夫們一起在西河上游船,魏武侯稱讚道:“河山這樣險固,邊防難道不是也很堅固嗎?”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

魏武侯的言外之意就是,憑藉固若金湯的險峻的河山,我們魏國是可以長治久安的。

按理講,魏武侯說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錯就錯在,魏武侯的身份是君王,他說這句話,細細地深究,是有一定侷限性的。

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陪在魏武王身邊的王鍾,說了一句帶有阿諛奉承的成分的話。

意思是,魏武王說得很有道理,並且說明,河山的險峻是魏國強盛的原因,倘若能好好的修整,就可以成就霸王之業了。

王鍾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

王鐘的話,就是把魏武王所得話,進一步進行了強調和補充。

吳起在旁邊聽不下去了,他說了一番邏輯分明的話語,使得魏武王面有愧色!

吳起首先宣告:魏武王的話,已經將國家導向了危難的邊緣,而大臣有隨聲附和,那麼國家就更加危險了。

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吳起打破了魏武侯的興致,自然氣憤不過,一定要讓吳起解釋其中的緣由。

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吳起意見的主旨,就是河山雖然險固,但是不足以保全霸王之業,這霸王之業,不是從河山險要之處產生的。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

既然提出了論點,吳起必須拿出充足的論據,來佐證自己所說的,並不是空穴來風。

吳起舉了三苗、夏桀、 商紂,三個事例。

三苗,左邊有鄱陽湖、右邊有洞庭湖、南面有文山、北面有衡山;憑藉這樣艱險的地形,但是不能將國政執掌得很好,最終被禹放逐了;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夏桀的都城: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面,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面,北面是廬山和嶧山,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同樣是有著這樣艱險的地形,最終還是被商湯王討伐了;

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

商紂的都城:左邊有孟門,右邊有漳水和釜水,前面有黃河將其環繞,右邊有太行山將其遮蔽,擁有這樣險峻的地形,但是不能將國政執政好,最終還是被周武王所討伐。

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吳起這醒世的言語,無疑對魏武王是一個很大的觸動!

最終,吳起以魏武侯的親身經歷,說明了自己所講述問題的正確性。

君王您親自率領我們攻佔了很多的城池,哪些城池並不是不高,城池中的百姓並不是不多,但是我們為什麼能兼併呢?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政治腐敗。

憑藉天險是不能建立霸業的,吳起列舉三個事例,讓魏武侯折服了!

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

吳起用邏輯的強大的力量,環環相扣,再加上事實的魅力,證明了自己主見是正確的。

憑藉險要的天險,是不能夠建立千秋霸業的!

魏武侯聽了吳起的話,被他言語的力量,深深地折服了。

我聽了聖人的話,整治西河的事情,我就將其專門委託於你!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

參考文獻:《戰國策?魏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