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是怎樣煉成的

王陽明的前半生可謂顛沛流離,曲折離奇。

但凡傳奇人物的誕生,總會伴隨著種種異象,王陽明也不例外。王母懷胎十四月肚子依舊不見動靜,直到有一天王家祖母夜夢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之後不久,王陽明便出生了。

陽明是他的別號,王陽明最初的名字是祖父根據祖母的夢境取的,這孩兒駕著七彩祥雲飄然而至,便叫做王雲。王雲也果然生而不凡,因為他一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王家人一度懷疑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點問題,但王雲卻一天到晚泡在祖父的書房裡,捧著祖父那些藏書讀的津津有味,讓眾人驚詫不已。有時候天才與弱智,只有一線之隔。

直到有一天,一個穿著破舊袈裟的老和尚出現在王雲面前,他慈祥地撫摸著王雲的頭,眼中閃爍著明亮睿智的光芒嗎,嘆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王家人聽了老和尚之言,立馬組織召開了一個改名討論會議,看來“雲”這個名字道破了這個孩子的天機,才導致他異於常人。解鈴還須繫鈴人,最終還是祖父出馬,以《論語》中一段“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由,將王雲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

說來也神奇,改名當天王守仁就開口說話了。並且出口成章,把祖父的藏書倒背如流,完成了從不說話的啞巴到博覽群書的神童的華麗轉型。

王守仁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王華是個高材生,並且在王守仁九歲那年考上了狀元。王華如此成功,自然對王守仁更加嚴格要求。可王守仁雖然天資聰穎,卻不走尋常路,從小就有一個做聖賢普渡眾生的夢想,反而對考取功名不是很上心。

王華為了讓王守仁專心讀書不再胡思亂想也是煞費苦心,專門帶他去居庸關、山海關散心。希望塞外的遼闊天地能讓這孩子修身養性,感受到自己有多渺小,腳踏實地認真讀書。然而領略了一番塞外風光,遙想當年金戈鐵馬的戰場,王守仁心中有豪情萬丈,不僅沒能靜下心來,還對軍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多了一個經略四方報效祖國的新人生目標。

王華是拿這個想要上戰場的聖賢沒辦法了,在王守仁十七歲那年給他安排了一門好親事,對方是大家閨秀諸氏。王華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兒媳婦,看看能不能管住這小子。

然而就在婚禮當天,王守仁又鬧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新聞,他失蹤了。新郎沒了,婚自然結不成,兩家人全員出動四處尋找王守仁。直到第二天才在一處道觀裡發現了他,原來婚禮之前王守仁在街上閒逛,碰見一個道士,兩人探討了會哲學問題,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王守仁完全忘了自己要結婚這事,拉著道士去道觀裡徹夜長談。他對於提高思想境界做聖賢痴迷程度可見一斑。

那時候的王守仁崇尚程朱理學,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作為自己人生的指導思想。王守仁選擇竹子作為自己的入門挑戰,在竹林裡呆了七天七夜,對著竹子冥思苦想,以求“格竹”悟出竹子之理。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格竹第七天的夜裡,王守仁只覺得眼前天旋地轉,內心深處似有驚濤駭浪在翻湧咆哮。“格竹大業終於要成功了麼?”真理彷彿近在眼前。下一秒,王守仁昏死了過去。

竹子格沒格出理來王守仁已經沒有印象了,倒是格出了內傷來,大病一場。這事對王守仁打擊很大,從此以後就再也不信格物這一套了,做聖賢的夢也碎了一半。王守仁決定聽爸爸的話,老老實實科考走仕途。

雖然年輕時在學業上不夠用心,但王守仁畢竟聰明過人,經過一番刻苦學習,很快就把落下的的東西補了回來,在二十八歲那年賜二甲進士,入了仕途。

好景不常,當時的大明王朝烏煙瘴氣,明武宗朱厚照沉迷玩樂,不理朝政,大太監劉瑾擅權,胡作非為,無法無天。剛正不阿的王守仁當然不會與其同流合汙,在朝堂上仗義直言,與劉瑾作對。但得罪劉瑾的下場就是慘遭陷害,王守仁被杖責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禍不單行,一路上還要躲避劉瑾派出的殺手追殺,王守仁狼狽不堪。父親王華也受到牽連降職遷往南京。王守仁途徑南京拜見父親,這個自小倔強的孩子泣不成聲,第一次向父親認錯,王華卻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道:“這一次,你做得對。”

王守仁好容易才到了龍場。當時的龍場乃窮山惡水之地,渺無人煙,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但是否極泰來,前半生的曲折經歷沒有打垮王陽明,也就是在這裡,王守仁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