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在歷史之中謀士的存在使得很多的戰爭和歷史都附加了傳奇性,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郭嘉、龐統、荀彧等人,都因他們的奇謀妙計所被後人銘記。尤其是諸葛亮更是智多而近妖,成為了智囊的代表人物。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著一些以謀士身份出現,但實際上卻是一個不穩定因素的分子,這類人可以被稱之為是造王者,因為他們始終是想要勸說自己的主公成就帝王之業,在亂世之中做一把投機分子。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像是在楚漢雙雄時期的徹,就是一個地道的造王者。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徹的遊說下,使得酈食其的勞動果實失去,甚至失去了生命。當時韓信奉命攻破了趙國、魏王、代國和燕國。之後則是帶著大軍前去攻打齊國,但此時的酈食其已經發揮了自己的外交特長,成功說服了齊王投降。這時候韓信則是猶豫了起來,打算停止向齊國進軍。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然而蒯徹卻並不這麼認為,《漢書》記載:“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眾,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蒯徹認為韓信現在奉命討伐齊國,雖然說現在齊國已經投降,但是漢王卻沒有下令停止進攻。同時酈食其憑藉口舌便拿下了七十座城池,而韓信一路討伐也才不過打下了趙國五十座城池,難道說韓信的功勞還不如一個儒生嗎?也正是在徹的刺激之下,韓信率軍攻打齊國。

而在韓信能夠左右楚漢形勢的時候,徹又開始不安分了,開始想要勸說韓信三分天下。也就是說在漢初的時候就差點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韓信卻念及劉邦的知遇之恩,所以沒有選擇聽信蒯徹。那麼蒯徹又是如何去勸說韓信的呢?

第一步,引出話題《漢書》中記載“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在這一段的記載之中提到了蒯徹的策略,他先是講述韓信的最高頂點,認為他的面向只能夠封侯,但是背卻是貴不可言。這便是先丟擲話題,隨後引起韓信的興趣。很快韓信就感覺到奇怪,問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第二步,講述形勢之後蒯徹則是進一步為韓信講述天下的形勢。當時楚漢之間的交鋒已經長達數年,之前推翻秦朝的時候就已經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但是現在卻又因為楚漢交鋒帶來了百姓的災難。而現在百姓也無法抉擇到底要歸順在哪一邊,此時真正能夠決定天下形勢的就在於韓信。所以蒯徹就一直鼓吹韓信哪邊都不要去幫,而是選擇自立為王。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第三步,巧借名義當然只是分析形勢還是不足以打動韓信的,所以蒯徹之前鋪墊了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事實,然後告訴韓信現在的起兵自立是為了百姓好。也就是說百姓沒辦法在項羽和韓信的對比之中選擇,那麼不如提供第三個選擇。按照蒯徹自己的話就是“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好一句因民之慾,為百姓請命。實際上能夠解決當時亂世的情況最好的辦法並不是自立為王,而是快速解決僵局,結束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鬥,而不是成為第三方勢力。論背景項羽出自於江東貴族,而且推翻了秦朝;劉邦則是發跡於芒碭山,在秦約法三章,不但是收貨了民心,而且手下也是能人居多。韓信有什麼?機會是劉邦給他的,要是韓信自立那麼前期被打下的趙國、代國、魏王等都會自立。這一點韓信不會不清楚,作為謀士自然也是心中有數。且在《漢書》之中記載“信猶與不忍背漢,又自以功多,漢不奪我齊,遂謝通。通說不聽,惶恐,乃陽狂為巫。”;徹見遊說不懂韓信,所以故意假裝自己瘋了並且做了巫師。但這何嘗不是蒯徹心虛的表現呢?其實說到底徹想要的只不過是成就王業,而且是韓信的王業,自己好得到一份從龍之功。

歷史上的造王者,不穩定因素作祟,時刻想要從龍之功

蒯徹的想法是狹隘和自私的,在自私方面他首先想到的只是眼前的個人利益,比如遊說韓信的時候屢次提到了建功立業和成就,但是卻忽略了因此而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在戰爭之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上乘的兵法,但作為謀士的蒯徹卻勸說韓信攻打齊國,這何嘗不是草菅人命呢?從小來說害死了酈食其,往大來說犧牲了無數齊國和漢國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而這些都不被蒯徹所重視,這也充分說明了其自私。

在狹隘方面則是企圖利用個人智謀來撬動局勢,常言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對謀士來說最為忌諱的就是以個智來挑戰群雄,所以說在策動韓信的計謀來說,並不是一個視野足夠開拓的計謀。所以班固在評價蒯徹時才會說“惡利口之覆邦家”;更是說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足見蒯徹的風評也並不佳,甚至到了讓人詆譭埋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