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春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變革時代,而春秋五霸的故事往往是讀者關注的歷史焦點。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有不同的版本,但最沒有爭議,也是最被後人所熟悉的,莫過於齊桓公和晉文公了。齊桓公小白於公元前685年成為齊國國君,在位43年,是春秋這段歷史的第一位霸主。晉文公重耳於公元前636年成為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兩位霸主皆非嫡長子,都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晉文公卻更坎坷;兩位霸主都尊周王,並都得到了周王的賜命,但兩位霸主尊王的態度又有所不同;兩位霸主征服諸侯都靠武力,但齊桓公則比晉文公更擺出禮儀的姿態;兩位霸主皆任人為賢、心胸豁達,但齊桓公晚年卻不聽管仲之言,致使有慘死之禍。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一齊桓公假王命號令諸侯,但對周王能遵守基本禮節;晉文公不但要行霸王之實,還要行霸王之名莊公十一年,齊桓三年,“冬,齊侯來逆共姬。”楊伯峻注:“共姬即王姬。”齊桓公剛即君位就和周王室聯姻,這既可和王室拉近關係,又可抬高齊國的政治地位,並擺明尊王的態度。莊公十四年,齊桓六年,“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杜注:“齊欲崇天子,故請師,假王命以示大順。”齊桓公僅僅想“假王命以示大順”嗎?當然這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莊公十三年春,齊桓五年,經“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楊伯峻注:“以諸侯而主天下之盟,以此為始。”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傳:“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夏,齊人滅遂而戍之。”如果齊桓公真尊王命,那齊國會自己主持盟會嗎?對不參加盟會的遂國會實行滅國的懲罰嗎?傳“十五年春,復會焉,齊始霸也。”可見,假王命是為了號令諸侯,稱霸才是真正目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齊桓公假借王命來行霸權,是既合情又合理的做法。晉文公是如何對待與王室的關係呢?《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師於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為可矣。’”其“勤王”的用意是和齊桓公“假王命以示大順”是一樣的,真正的目的都是為了稱霸。《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一戰而霸,文之教也。”和齊桓公稱霸相差了四十六年。齊桓公和晉文公皆假王命號令諸侯,但敬王的態度又有所不同。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齊桓公對周王是遵守基本禮節的。《左傳》:“(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天子使孔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耆老,加勞,賜一等,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餘敢食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齊桓公在對待周王時,還是能遵守基本禮節的。那麼,晉文公如何對待王室呢?《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戊午,晉侯朝王。王享禮,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晉文公想用天子之禮———“隧”葬來墓葬自己,太過了!被周天子婉言拒絕了。再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言其非也,且明德也。”兩相比較,齊桓公雖行霸王之實,但還處處尊重周天子;晉文公不但要行霸王之實,還要行霸王之名,在周天子面前公開僭越。二、齊桓公的“武伐”與晉文公的“德攻”齊桓公與晉文公的稱霸,都主要靠武力,但又有所不同,齊桓公突出“武”,晉文公注重“德”。《左傳》:“(莊公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夏,齊人滅遂而戍之。……(閔公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齊桓公召開國際會議,遂國國君不參加,齊桓公就滅掉遂國,並佔有遂地,把遂人遷到陽這個地方。《左傳》:“(僖公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滅蔡,侵楚是齊桓公用武力對不聽自己話的諸侯的懲罰。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左傳》:“(僖公九年)秋,齊侯盟諸侯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同盟者言歸於好,而不與齊國同盟者將會怎樣呢?僖公五年,齊桓三十一年,鄭伯逃盟。僖公六年,齊桓三十二年,《左傳》:“夏,諸侯伐鄭,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不參加盟會的要伐,而對於參加盟會有困難的要幫。閔公二年,衛幾乎被狄所滅,“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難怪在葵丘之會後,“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楊伯峻對“勤遠略”有這樣的解釋:“即下文之北伐,南征。”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再看晉文公的治國和征伐戰略。《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其生居。’……出穀戍,釋宋圍。一戰南而霸,文之教也。”這是晉文公用信、義、禮來治民強國的記載。晉文公對外征伐戰略崇尚‘德攻’。僖公二十八年,晉文五年,在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中,“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使元喧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玄孫,無老無幼。’君子謂是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左傳》作者以“君子”之口,評價晉文公以“德攻”,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而晉文公的“德攻”正和齊桓公的“不務德而勤遠略”形成鮮明的對比。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兩位霸主皆心胸豁達,任人為賢。但齊桓公晚年任用小人,致使自殺而終魯莊公九年,傳:“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從之”。齊桓公能不計射己之仇,並任用管仲為相,可見齊桓公的豁達心胸。而晉文公也有同樣的胸懷。僖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循曰:‘校者,吾讎也。’披斬其祛。”晉文公因不違父命,而差點兒喪命。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元年,“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吾命一宿,女即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女其行乎!’對曰:‘……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公見之,以難告。”正因晉文公的胸懷與納言,才使自己躲過一場災禍。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齊桓公不得其死,其主要原因是好內寵,任用小人,廢長立幼。齊桓公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而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三年,傳記載“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管仲·小稱篇》雲:臣願君之遠易牙、豎習、堂巫、公子開方。……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廢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矣;逐易牙,而味不至;逐豎習,而官中亂;逐公子四開方,而朝不治。

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不同命運

桓公曰:“嗟!聖人固有悖乎?乃復四子者。……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處期年,四子作難,為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飢而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何故也?婦人對曰:易牙、豎習、堂巫、公子開方四人分齊國,途十日不通矣。’公曰:‘嗟乎!……吾何面目以見仲父於地下?’乃援素以裹首而絕。”正夫人無子,而齊桓公又好女色,多子,不聽管仲之言,任用小人,致使有晚年之禍。相比齊桓公在位的43年,晉文公共在外逃亡十九載,歷經太多磨難,所以更曉人情之真偽,這或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結局不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