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緣何被誤會千年?

本文全長4146字,讀完約需11分鐘,收益卻長達一生。

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緣何被誤會千年?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明月三五夜》

元稹是與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二人合稱元白,他們發起的新樂府運動將樂府詩推向了新高度。元稹還是一位小說家,他寫的傳奇《鶯鶯傳》後經戲劇界大拿王實甫改編,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西廂記》。

更讓人稱道的是,他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與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及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百年來為世人傳唱,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然而,元稹的一生,突破了常規的認識,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關於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極具爭議。比如,長安房貴,白居易初到長安時,就被人以“長安居,大不易”揶揄,元稹卻在長安擁有祖傳豪宅,但是,他經常說:

我是從艱苦中走出來的。

元稹結過2次婚,納有一個妾。唐代四大女詩人:薛濤、魚玄機、劉採春、李冶,傳說元稹與其中兩個皆有往來。另有一個天姿國色的“崔鶯鶯”,風傳元稹就是她的情人“張生”。但元稹用無數首詩說:

我最愛的是我的夫人。

元稹有一個很好的朋友白居易,有人就說元稹蹭白的熱點,對此,元稹什麼話也不說,直接把一疊詩稿砸他臉上。還有人說,元稹心術不正,靠結交宦官才取得高官厚祿,為士人不齒。元稹卻說,

我問心無愧。

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緣何被誤會千年?

果真如此麼?

回顧元稹的成長史,就是看一部悲催童年的血淚史。

元稹的先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改姓的拓跋氏後裔,六世祖元巖在隋朝擔任兵部尚書,長安城靖安裡擁有一所宅邸,靠近興善寺,這所宅邸成為元家世代居住之所。到元稹的父親時,家道已經沒落。元稹母親生有四子二女,大兒子壯年死去,大女兒、二女兒都死在元母前面。元稹六歲,父親便離他而去,全靠元母一人操持家庭。她曾一度想把祖宅賣掉,但終因已成年的二兒子反對而作罷。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元稹和三兒子元積回到孃家鳳翔,獨自將兩個孩子養大。

日子非常艱辛,元稹母親和兄長衣服破爛,忍飢挨餓。元稹到了上學的年齡,卻沒辦法去學習。他看到鄰居的孩子都有家人供其上學,哭著喊著要學習詩、書。母親心如刀扎,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親自教學。在家而小小的元稹目睹家變,熱切期望透過讀書改變命運。

多年之後,元稹仍舊很感激自己的母親,在寫給子侄輩的信中,仍忘不了提及因為母親才努力上進的。

憶得初讀書時,感慈旨一言之嘆,遂致於學。——誨侄等書

十五歲時,元稹參加科舉,為了早日參加工作,他沒有選取難度大但含金量高的進士科,而是選了難度較小的明經,一舉通過了考試,成為候補官員。二十四歲,再次透過考試,擔任秘書省校書郎,成為中央直屬機關的一名公務員。

雖有嬌妻美妾,難免轉眼成空。

也就是這一年,元稹娶了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他們兩地分居,卻依舊恩愛,直到七年後韋叢去世。韋叢賢良淑德,頗有元母風範,因此韋叢的死對元稹打擊很大,他經常寫詩悼念亡妻。據考證元稹一生大約寫了52首悼亡詩,尤其是在夜晚、醉酒、夢醒、年節居多。

晚上睡不著啊,懷念亡妻。

“良夕背燈坐,方成合衣寢。”——《合衣寢》

過年了,懷念亡妻。

“閒處低聲哭,空堂背月眠。傷心小兒女,撩亂火堆邊。”——《除夜》

秋涼了,懷念亡妻。

“爐暗燈光短,床空帳影深。”——《秋相望》

元稹對亡妻一直懷有愧疚之情。

他的悼亡詩中,最有名的是三首《遣悲懷》,嘮嘮叨叨記錄了兩人婚後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的夫人出身大家,堪比謝安小女謝道韞,自從嫁給我之後百事不順。

看到我沒有衣服穿,你就翻箱倒櫃去尋找。

我心裡苦,沒錢買酒時,你拔下自己的金釵就去換酒。

平日裡家裡吃的都是野菜之類的飯食,你卻並沒有嫌棄。

更有甚者,沒有柴燒,你自己就找些老槐樹的枝葉當柴燒。

而今我邁入高收入群體,只能請高僧超度。”

遣悲懷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我知道喪偶之人都會傷心,只因為你跟我受苦讓我更內疚。”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遣悲懷二》

“想起你,我對下人的態度都好了。”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遣悲懷二》

“我唯有誓不再娶,來報答你對我的犧牲。”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懷三》

除此還有《離思》五首,我們熟知的是第四首,元稹大聲歌唱:

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離思其四》

然而,斯人已逝,於事無補,前面的路還很長。

韋叢死兩年後,元稹納妾了,女方姓安。在古代,妻與妾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妻是正室,當明媒正娶,而妾可買可送,形同私人財產。安氏從了元稹,要地位沒地位,要愛情無愛情,只跟他生活了三年便撒手人寰,留下三個孩子。安氏之後,元稹娶了第二任妻子裴淑,生育子女四人。

至於後世所傳,元稹與薛濤、劉採春皆有一段情緣,即便屬實,也只能說是遊戲而已。與妓女、伶人來往唱和,在唐朝是文人雅士都愛好的事情,與愛情無關。

在事業上,元稹經歷著過山車一樣的宦遊生活。

元和元年(805年),元稹又一次參加考試,得了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遺的官職。

元稹是個出名的直男,他不想庸庸碌碌,既然呆在諫官的位子上,就要盡忠職守。

在很多事情上,不計後果,知無不言。

這一點成就了他,也註定了他坎坷的命運。)起初,元稹很得唐憲宗的欣賞,所提的政治、軍事的建議大多被採納。但是元稹太直了,得罪了其他人,被排擠出朝廷中樞,擔任河南縣尉。

這是元稹第一次被貶黜。他還未到任,一向敬愛的母親身故,按照規定,元稹回家丁憂。結束後,元稹再次進入中央擔任監察御史。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入蜀,巡視東川。三個月之中,查出已故的節度使加徵賦稅等罪行,案情複雜,涉及面廣,有七個州的刺史受到責罰。由於元稹的耿直,觸碰了當權者的利益,將他貶到洛陽。(第二次被貶)

在洛陽,元稹不吸取教訓,繼續以直男的思維查案,幾個月就查了十餘起大案要案,從中央到地方都得罪了個遍。第二年被當權者貶到江陵府任士曹參軍。五年後,又去通州任司馬。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平定淮西,大赦天下,元稹回到中央,擔任膳部員外郎,掌陵廟祭祀所用牲豆酒膳等,成為天子近臣。

讓元稹沒想到的是,就這麼個伙食官,竟然是他騰飛的起點。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被害,穆宗即位。不久,元稹就升為祠部郎中,知制誥。有人認為他走了宦官的門路。實際上,這位皇帝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久聞元稹元才子大名,作為元稹的粉絲,穆宗自然要利用自己手上的權力。爾後,元稹一路從祠部郎中升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長慶二年(822年),任平章事,成為宰相。

由於與裴度的誤會和李逢吉的構陷,元稹在宰相的位置上也沒坐幾個月,與裴度一同被罷相,擔任同州刺史(第三次被貶),後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可惜穆宗活得並不長久,長慶四年(824年)即駕崩,敬宗即位,元稹失去了依靠,只能長期呆在地方。

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又入朝,任尚書左丞,決心整頓勵志。由於他和李黨的李德裕交好,大和四年(830年),牛黨的李宗閔任宰相後,元稹再被貶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大和五年(831年)死在武昌的任上。(第四次被貶)

元稹的職場,在朝時間不超過八年,在外約二十年,擔任宰相也不過三個月,起伏之大也是罕見的。元稹生前受到百官排擠,死後仍被人在正史中記了一筆。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說元稹是靠巴結宦官升上去的。

原因在於:

他的職務多是穆宗親自任命的,而非經由宰相推薦。

靠私交取得升遷,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註定會留人話柄。

元稹欲哭無淚。

幸好有詩,更幸有白居易。

元稹和白居易最交好。802年或更早,24歲的元稹與大他7歲的白居易相識,繼而成為好朋友。803年,二人同時透過考試選拔,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元稹經過白居易還認識了李紳,這位詩人不僅留下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學生必背詩句,還是新樂府運動的發起人。在李紳的影響下,元稹、白居易積極投入到新題樂府的創作中。二人經歷不同,動機不同,寫作手法都各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各有千秋。

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緣何被誤會千年?

元稹與白居易經常互相唱和,二人的詩為當時人爭相傳唱。一時間,無論是都市還是鄉野都能見到二人作品,稱為“元和體”。元稹貶黜江陵,白居易代為求情。五年後,白居易因為上書請求徹查武元衡被刺案,也被貶到江州。

聽聞好朋友被貶,病中的元稹十分難過: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此時,元稹在通州,二人依舊傳詩唱和不斷,在江南掀起了風潮,人們爭相傳抄,導致紙價上升。

二人不僅寫樂府詩,還寫小說。

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有一日與陳鴻、王質夫瀏覽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談到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王質夫說,像這麼突出的事情,如果沒有大手筆書寫,恐怕日後會無人記得。他鼓勵白居易以詩歌之,於是,白居易寫了一篇長詩《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千古傳唱。

在這之前,元稹已經寫了《鶯鶯傳》,講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故事梗概是:書生張生遊蒲州時,在普濟寺救了崔氏母女,張生看上了崔鶯鶯,透過紅娘,寫詩勾引崔鶯鶯。幾經波折之後,崔鶯鶯投懷送抱,與張生纏綿不休。後張生應試未中,對鶯鶯始亂終棄,張生再想見面已不得,他“幡然悔悟”,轉而斥責被自己勾引的崔鶯鶯是“尤物”、““妖孽””。

詩人元稹:與白居易齊名,緣何被誤會千年?

有人說,此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很多人支援此觀點,但也有人反對,認為只是虛構。

目前仍舊無法定論,故元稹一直揹著始亂終棄的鍋。

無論如何,《鶯鶯傳》激發了後世人的創作改編熱情,有代表性的為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元、白之所以成為朋友,在於共同的經歷、互相欣賞的才情、共同的政見和來自同一個陣營。白居易對交朋友很有原則,而元稹則比較隨性,他有很多朋友,比如劉禹錫、韓愈等等。他不太注意政治立場,只講個人好惡。比如他與牛李黨爭中的牛黨核心李宗閔私交較好,與李黨核心李德裕關係也密切,但他在政治上既不容於牛黨也不容於李黨。可見,元稹還是不夠圓滑。

好在,這世上還有白居易懂他。

元稹死後,白居易在元稹墓誌銘中說了公道話:元稹開始太直,雖然盡職盡責,但坎坷不斷,貶謫在外十年,回來頭髮都斑白了。後來升官,本想濟世為民,變通一二,結果在相位上只呆了三個月就被罷了。最後只能哀嘆:

他還是生不逢時!

作者:葡萄老祖(楊博) 三館作者

喜歡請點選右下角”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