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立朝侃侃,直道靡顧。致身鼎鉉,秉節清素。手扶日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與京。”

——孫承恩

寇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和白居易、張仁願一同被稱作是“渭南三賢”,是一個相當剛直之人。寇準此人,能詩能文,在七歲時就已經寫下了名篇《詠華山》,流傳至今,歷來被人稱道,雖說整篇詩文不過才20個字,但是卻韻味十足,細細讀來,令人心生歡喜。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詠華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首詩歌是寇準在七歲之時所作,對於很多人而言,一個七歲的孩子,還處於一個懵懂的階段,識字都不全,更何況是吟詩賦詞?但是,寇準在七歲之時,就早已經是當時極為有名的“神童”了,雖說年紀小小,但是卻聰慧過人。當時在寫這首詩歌之時,寇準正跟著自己的父親宴請賓客,客人聽聞寇準之聰慧,於是便當場給他出了個題目,讓寇準以“華山”為主題來作詩歌一首。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對於一個7歲孩童而言,這算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了,但是寇準卻絲毫不慌張,來回踱步幾許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這一首即興之作,頓時便引來了眾人的誇讚,大家連連稱讚其不凡之才華,而在這之後,寇準的名氣也愈發的大了,大家都知道,寇家有個年幼的小“神童”,才華橫溢,想來日後定也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不過,事實確實是如此,我們單單從寇準的這首詩歌,便足以看出其自身的非凡之才。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這開頭兩句,將華山之高大描繪得生動形象:在這華山之上,只有那廣闊浩渺的天空,除此之外,便再也沒有比華山更為高大的事物了;而舉目四望,周圍也沒有比華山更為巍峨高聳的山峰。不管是“只有”還是“更無”,都將華山之高大巍峨描繪得淋漓盡致,字裡行間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卻講師物質特性描繪的極為到位。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兩句的意境相當之深遠,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華山之上,你若是攀登到了最為頂端之處,當你抬頭仰望天空之時,那麼你便和那當頭的紅日離得相當之近,彷彿只要一抬手,便可以觸控到那紅日;而在你回首之時,哪怕是輕輕俯瞰腳下,並會發現自己都被白雲所圍繞,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一般。這兩句其實也是在描繪華山的高大巍峨,而且更容易將讀者本人帶入其中,彷彿一閉眼,腦海當中就會浮現出十個當中描繪出來的壯觀畫面。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從整首詩歌來看,寇準的《詠華山》不管是從格式上,還是從相關的寓意上,都是十分講究的。字裡行間對仗工整,極為講究,簡單的描繪之下,又蘊含著深意,確實是一首難得的好詩。作者對於劃傷的形容也極為精準,雖沒有華麗的語言進行裝飾,但,越是簡單的詩歌,越南看出寇準此人的功力並非凡等。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成千古名篇流傳至今

不得不說,寇準在七歲之時就能寫出這般優秀的詩篇,實屬是極為難得,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他會被世人稱之為“神童” 。在扣轉的一生當中,憑藉著自身的聰慧才智,19歲就已經考上了進士,年紀輕輕便已步入仕途,在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在仕途之時,北宋歷史上的“檀淵之盟”等都有過其功勞,只是令人可惜的是,不準最後蒙冤被貶,公元1023年九月,便客死異鄉,雷州,享年62歲。但是,寇準的故事卻一直被後世所傳詠,而他7歲之時所作的《詠華山》,至今為止,早已經成為千古名篇,受世人詠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