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從明朝開始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數百年,得到了民間百姓的廣泛認可,也被改編成為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故事講述了以楊業為首的北宋楊家將幾代人抵抗外族侵略的故事,因此在清朝時期發展到巔峰,成為民間百姓反清的精神食糧。楊家將的故事中講述了楊家數代人抵抗契丹、西夏等少數民族入侵的故事,每代人都有一個典型人物。本文要講的便是來自於楊家將第九代的代表人物楊懷玉,他在故事中作為抵抗西夏入侵的名將存在,也是楊家將故事中結局的最後一位英雄角色。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按照楊家將故事描述,楊懷玉是楊文廣的兒子,人稱玉面虎,是故事中著名的少年英雄。他的故事主要以徵西為線索,圍繞北宋和西夏的戰爭展開,表現出了北宋楊家將為國戍邊的英雄事蹟。同時他在故事中也引導這楊家將和狄青講和,共同擊退了西夏大軍,建立了不世功勳。他也是楊家將退出朝廷,隱退太行山的重要引導人,這也是楊家將故事公認的結局。雖然在地方上有很多人把故事衍生到了北宋末年,甚至拉上抗金名將岳飛和楊再興,但楊懷玉一直是公認的楊家將最後一位英雄。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看過楊家將的作品,讀過北宋的歷史書籍後,很多人會下意識地將兩者聯絡起來,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關於楊懷玉方面,很多人想知道的是這個角色在歷史上是怎麼樣的結局,是不是真的隱退太行山了?他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在抵抗西夏中與狄青聯手,立下不世功勳?

從歷史文獻的記錄來看,關於楊懷玉的內容讓很多楊家將的粉絲們失望。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關於楊文廣之子為楊懷玉的內容,楊懷玉與西夏作戰的很多故事其實都是楊文廣故事的演繹。楊家將的原作者把楊文廣的人生經歷分解成兩個角色,其中抵抗西夏的部分便成了小說中楊懷玉故事的原型。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史書上沒有記載關於楊文廣之子的任何內容,所以楊文廣之子是不是叫楊懷玉,這點根本沒法證實。楊家將的原作者創造楊懷玉這個角色,實際上是從宋真宗趙恆時期天禧黨爭的太子監國事件中來的。由於這個政治事件的核心人物寇準與楊家將都被認為是北宋文武官員忠於國家的代表,所以作為寇準發動政變的參與者,楊懷玉也被認為是正面人物。再加上姓楊的天生屬性,所以民間作者在創造楊家將故事時便牽強附會地拉在了一起。可是從天禧黨爭和太子監國事件本身來看,寇準並不是什麼正面角色,而楊懷玉也沒表現出忠臣的英雄氣概。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歷史上的楊懷玉是宋仁宗趙禎的伴讀書童出身,是受到宋真宗和宋仁宗非常看重的人物。從史書上看他的年齡並不比比楊文廣小,年齡上也絕不會是楊文廣的兒子。楊文廣出生於公元999年,而楊懷玉在公元1016年以入內供奉官的身份,出任趙禎的伴讀書童。當時趙禎不到七歲。照此推算當時楊文廣也就十七歲,按照宋朝的傳統,他剛剛到了可以憑藉家族的庇廕加入禁軍的年齡。此時楊懷玉已經是入內供奉官了,他的年齡少說也是二十歲以上了。因此從年齡和時間段上推算,楊懷玉也不可能是楊文廣的兒子。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楊懷玉是趙禎在成為皇帝前最為親近的兩個人之一。趙禎六七歲的時候,宋真宗修建的資膳堂作為趙禎讀書的場所,負責管理這裡的便是入內押班周懷政和入內供奉官楊懷玉。這兩人中周懷政作為都監負責資善堂的總體安排,而楊懷玉作為伴讀負責趙禎的日常學習。因此趙禎對這兩人非常寵信,甚至私下稱他們為哥哥。由此可見這兩人在趙禎身邊的重要性,獲得了遠超旁人的信任度。這也導致他們有資格參與宋真宗末年太子監國事件,其中周懷政還被認為是謀劃這個政變的核心人物。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由於宋朝建國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朝廷中出現了北、南、蜀三黨。三個政治派系互相爭權奪利,逐漸形成了黨爭的格局。從檀淵之盟後開始,宋朝朝廷黨爭愈發嚴重,並在天禧年間達到了頂峰,被稱為天禧黨爭。在這一系列的政治鬥爭中,主要的參與者是以寇準為首的北黨,和以丁謂、王欽若等人為首的南黨。他們互相排擠爭權,黨同伐異,搞得朝廷烏煙瘴氣。而宋真宗因為天生性格懦弱,對於強勢的北黨和寇準不便於強力鎮壓,使得北黨氣焰越發囂張,皇權也出現旁落的危機。為了解決這個危機,宋真宗立劉娥為皇后,將天禧黨爭推向了高潮。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在黨爭的最後階段,宋真宗多病,便將朝政交給劉娥代理,這讓寇準等北黨官員非常不滿。而劉娥又與丁謂、王欽若等南黨官員聯合,在政治上逐漸搶佔了先機。於是讓北黨失去了往日的優勢地位。為了解決劉娥和南黨把持朝政的問題,周懷政等人策劃了太子監國事件。他們密謀發動政變廢除皇后劉娥,尊宋真宗為太上皇,讓當時為太子的趙禎監國,並讓宰相寇準主導朝政。這個陰謀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朝中大臣,除了寇準和北黨的核心要員外,周懷政還拉攏了不少負責皇城宿衛的重要將領,楊懷玉就是其中之一。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當時周懷政先秘密找了寇準商量此事,寇準安排了心腹翰林學士楊億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書。同時周懷政還找了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閣門祗候楊懷玉等到皇城司,策劃謀殺副宰相丁謂、廢除皇后劉娥等一系列事情。皇城司是管理皇城內外安全防衛的機構,由軍隊將領管理。周懷政只是個宦官,他雖然受宋真宗和趙禎的寵信,但並沒有調兵的權力。他召見的這三位都是皇城司的主要官員,擁有調兵的權力。楊懷玉是與樞密院聯絡的,甚至能與禁軍發生關聯。可以說在寇準和周懷政的安排中,楊崇勳、楊懷吉和楊懷玉才是政變的殺手鐧。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可讓周懷政始料不及的是,楊崇勳、楊懷吉兩人轉頭就把他賣了,他們直接找丁謂洩露他與寇準發動政變的圖謀。最終這個政變以失敗而告終,周懷政被處死,大量官員被貶官或流放。寇準雖然權傾朝野也不得不罷相去職,後來被髮配到了雷州半島。北黨重要官員李迪也被牽連,作為寇準的黨羽,被髮配到湖南衡陽。楊懷玉並沒有隨楊崇勳、楊懷吉出面告發周懷政,他直到第二天才去樞密院自首。好在宋真宗念及舊情,又有太子趙禎的關係,他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趕出京城,出任杭州都監。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楊懷玉在政變之前擔任的官職是閣門祗候,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卻非常關鍵,是宋朝武將升遷的必備官職,相當於高階備用幹部。只要地方上的軍隊有重要統帥出缺,朝廷第一時間便從閣門祗候中選擇出任的官員。而楊懷玉兼著皇城司的職務,還是太子趙禎的伴讀,這身份可就非常不一般了。按一般規律,只要趙禎即位登基,楊懷玉必然被重用,進樞密院或禁軍三衙是早晚的事情。可惜他看不清楚形勢,跟著周懷政和寇準瞎折騰,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機會。與他形成對比的是,楊崇勳在此案之後官運亨通,做到了樞密使的高位,可謂是平步青雲。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太子監國事件的前因後果在歷史上存在很多爭議之處,引發了不少歷史愛好者的討論。有的認為是宋真宗委託周懷政和寇準廢除皇后劉娥,失敗後甩鍋,才讓周懷政和寇準擔了責任。也有的認為是寇準發動政變謀反,失敗後牽連了周懷政和大量北黨官員,還被南黨的丁謂等人搞政治追殺。在之前關於寇準的文章中已經對此有過仔細的解析,這裡不再贅述。結論是寇準肯定是這次謀反案的主謀之一,而且調動了大量北黨和軍隊的資源。因為周懷政作為太監沒有這個能力,更不可能直接指揮楊懷玉這樣的皇城司將領。

楊懷玉並非楊文廣之子,而是宋仁宗的伴讀,因參與寇準謀反而被貶

楊懷玉在政變中表現得非常糊塗,根本看不清楚形勢。他自認為可以藉著太子監國和登基的事情平步青雲,卻忽略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那便是趙禎年幼,根本沒有執政的能力和資格。而宋真宗全權將朝廷委託給寇準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有著趙匡胤的前車之鑑。好在他還沒來得及調動皇城司的軍隊,周懷政就已經失敗被抓了。否則他得到的結果絕不是輕描淡寫的貶官到杭州都監,很可能是抄家滅族。他這樣的權力投機客心中只有權勢和利益,從來沒有想過國家和朝廷,也沒有楊家將忠君愛國的品德,哪裡能夠成為受百姓愛戴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