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提起古代的諫臣,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魏徵。千百年來,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一直被傳為佳話。魏徵是唐朝的諫臣,而在宋朝,同樣有一位敢於逆龍鱗而不悔的骨鯁大臣,那就是寇準。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01

弱冠登第 拒不欺君

寇準,字平仲,出生於陝西渭南。寇家是名門望族,寇準從小就天姿聰慧、非同一般。在別的小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思考自身與世界的聯絡,這從他七歲登華山時作的這首《詠華山》可以看出: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很難想像這充滿豪情壯志的詩出自一個七歲的孩子之手,但寇準就是這樣一個能創造奇蹟的人,他十四歲就飽讀詩書,十五歲便精習《春秋》。

十九歲那年,寇準更是創造了一個奇蹟,在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中,他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最後的殿試環節。在參加殿試的幾人中,寇準是最為年輕的一個。本來年少有為,應該是優勢。但偏偏宋太宗喜歡年長的,認為年長者持重,少者浮躁,辦事不穩。因此每次在金殿考察進士時,經常嫌棄並淘汰少年英俊者。

有人提醒寇準,把年齡往大報幾歲,寇準卻不加思索的一口回絕了:“我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關於寇準不想撒謊這事,《宋史。寇準傳》是這樣記載的:“

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叫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

’”

是金子就會發光,沒有虛報年齡的寇準,依然被太宗看中,年紀輕輕便進士及第,授官大理評事,從此進入仕途。

02

犯顏直諫 敢逆龍鱗

做了官的寇準以直言敢諫著稱。每次朝會上百官言事,寇準都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生猛勁頭,直言不諱的對朝政“極陳利害”,這與察言觀色和善於打太極拳的官場老油條們形成鮮明對比。

有一次,二十幾歲的寇準在殿中奏事,越說越激動,忠言逆耳,坐在龍椅上的宋太宗臉上掛不住,離開龍椅要進內宮。不曾想,寇準竟然一把拽住了皇帝的衣服,堅持把話講完,要求皇帝“決其事,然後退。”最終太宗拗不過,只好依他的意思把事情解決了才離開。

事後,宋太宗冷靜下來,認為寇準能犯顏直諫是很不容易的。朝堂上,大多數臣子對皇帝都是唯命是從、百依百順、俯首諂媚,他們為了頭頂的烏紗帽選擇裝聾作啞明哲保身。而寇準不會,他心中只有工作,他只是想把工作搞好。作為領導,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人嗎?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因此,宋太宗不由得感慨:“

朕得到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宋太宗雖然欣賞寇準的剛直,但讓他抓狂的是,寇準不僅份內的事要管,份外的事也要管。

朝廷處理兩樁貪腐受賄案件。小打小鬧的祖吉被處以死刑,而受賄千萬的大碩鼠王淮卻在宰相哥哥王沔的庇護下,僅僅被撤職杖責且很快官復原職。

寇準知道好相當氣憤,這明顯不公平嘛,不行,我要管。

可事情不歸他管,他不能直接上奏,只能等機會“越職言事”。

機會很快來了,正逢春天大旱,宋太宗邀請群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寬慰他,乾旱純屬天意,與皇上德政無關。寇準卻直言不諱:“《洪範》有云,天人相互感應,大旱是因我朝刑罰不公。”

這話又相當難聽,宋太宗又生氣了,起身回宮。可生氣過後又覺得應該讓寇準把話講明白,到底哪裡刑罰不公?於是他又讓人把寇準招來,讓他說清楚。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寇準來了,一五一十地把祖吉和王淮賄賂案從頭到尾如實向太宗說明。宋太宗大怒,以此責問王沔,王沔叩頭認罪。最終包括王沔在內的一眾辦案官員全部被太宗處理。透過這件事,宋太宗更加喜歡寇準的性格和為人——敢說敢做,不畏強權。

03

澶淵之役 力挽狂瀾

997年,宋太宗病逝,其子趙恆繼位,即為宋真宗。乘著政權交接之際,宋朝的宿敵遼國不斷地在邊境挑釁侵擾。

1004年,遼國更是以舉國之力南征,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二十多萬大軍向北宋領土推進,一路上塵土飛揚、攻城拔寨,很快就到了宋朝重鎮澶州城下。

澶州,距北宋都城汴梁僅一河之隔。澶州在,大宋在;澶州有失,大宋便危若累卵。

面對氣勢洶洶的遼國鐵騎和“一夕凡五至”的告急文書,年輕的宋真宗慌了神,大臣們更是亂成一團:有的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有的提議腳底抹油,一跑了之;朝堂上,只有寇準堅決主張抵抗,他聲色俱厲地說:“

提議逃跑的人應該斬首。為今之計,只有御駕親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縮,人心便會瓦解,根基一動,天下還保得住嗎?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寇準的話於情於禮都無懈可擊,慌亂的宋神宗只好答應他親臨前線。

為了催促真宗早日啟程,寇準費盡心思,確定了親征的相關事宜,安排雍王趙元份留守京師。一切就緒後,宋真宗才在寇準等人的陪同下,起駕北上。

宋真宗到達澶州後,便想在南城駐紮,但寇準堅持要皇帝親臨北城:“

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攝,非所以取威決勝也

”他提醒真宗在大敵壓境、四方危機的情況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並拉上太尉高瓊一起勸說,又發動士兵喊口號,表達同生共死的信念。就這樣連哄帶逼,終於將真宗帶到澶州北城。

當皇帝的御蓋出現在城樓上,大宋的黃龍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時,城下的北宋將士們歡聲雷動。天子降臨,宋軍士氣大振,無不奮勇向前,很快就將來犯的遼軍斬殺大敗,其他的都退回去,首戰告捷。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遼軍遠路而來,糧草艱難,打了敗仗後士氣大挫,便想議和。

而宋真宗終究是怯戰的,有了“開門紅”,也想見好就收。他置寇準的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圖於不顧,派心腹曹利用到遼軍中談判,商議退兵。

宋真宗特意叮囑曹利用:“遼軍南下,不是奪地便是求財。關南之地決不能割讓,百萬以下的錢財都可答應。”寇準聞訊,秘密找來曹利用,警告他:“皇上雖然允許賠付百萬,但你不能答應超過三十萬,否則我殺了你。”

在寇準的警告下,曹利用與遼使討價還價,最終將賠款數額殺到了三十萬,雙方簽訂了開放邊貿、停戰退兵的《澶淵之盟》。

這個鐵嘴無敵的宰相,敢和皇帝頂牛,敢逼皇帝上前線

寇準堅持主見力挽狂瀾,雖然沒有大敗契丹軍隊,雖然最終賠了幾十萬錢財,但至少保全了北宋王朝,也讓契丹人知道了北宋不是塊誰都可以啃下的骨頭。從此北宋上至朝堂百官,下到鄉野黎民,均告別了刀光劍影,開始一門心思致富奔小康。

然而不幸的是,澶淵之役寇準雖然立有大功,但由於他得罪了妥協派,這些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向皇帝饞毀他,寇準最終被罷相遠謫南疆,客死他鄉。

寇準的仕途雖然大起大落,但所到之處,百姓均冠以“寇青天“相尊稱。他一生鐵骨錚錚,光明磊落;敢於擔當,勇於任事;以剛毅清正之風垂範後世, 以拯時救世之才報效國家,成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