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曾經,劉邦和樊噲一個是街知巷聞的遊俠兒(就是小混子),一個是賣狗肉開酒館的生意人。劉邦娶了呂雉後,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這樣一來,劉邦和樊噲從好兄弟又成了連襟。劉邦起兵後,樊噲一直追隨,鞍前馬後,忠心耿耿,立下無數功勳,數次救劉邦於危難。

可是在劉邦重病時,卻突然下旨,命陳平誅殺樊噲,以至於很多人覺得劉邦已經神志不清、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或許不假,但絕非神志不清,甚至於這正是劉邦深思熟慮的結果,同時,也是上位者心態的轉變。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窮日子的兄弟情

劉邦的成功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他有能力,馭人之術古今罕有,但如果不是天下大亂,他怕是隻能一輩子在沛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混吃等死。

起初,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遊俠兒,不務農、不做工,早期隨他起兵的那些兄弟雖然出身地位不高,但起碼也都有正經事做,只有劉邦掛著個泗水亭長,整日遊手好閒。

樊噲是殺狗開酒館的,與劉邦交情莫逆,劉邦也不客氣,三天兩頭去人家那混吃喝,樊噲生性豁達,但也不是缺心眼,小本買賣哪經得起劉邦怎麼禍害,又不好撕破了臉皮傷了感情,於是把酒館搬到河對岸去了。

劉邦這通找,後來聽說過河了,那豈能放過?於是來到河邊,要麼說“聖天子百靈相助”呢,河邊沒有船,卻正好游來一隻大龜,劉邦騎著龜就過去了,又蹭了一頓,整得樊噲哭笑不得,也就聽之任之了。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後來,外來戶呂公獨具慧眼,把不到二十歲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已經四十多的劉邦。一段時間之後,呂雉的妹妹也到了出閣的年紀,嫁給了樊噲,應該說劉邦也挺夠意思,不白吃喝。關鍵時刻能給兄弟解決人生大事。

這樣一來,劉邦和樊噲從兄弟,又成了連襟,親上加親,感情更進一步。這時候看,雖然沛縣的這幫人平日以劉邦為主心骨,但是地位其實是平等的,他們身份的轉換出現在天下大亂之時。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主從亦是兄弟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轟動全國,儘管起義最終被鎮壓,不過閘門已開,洪水自然滔滔不絕、勢不可擋。一時間大小起義層出不窮,各國遺老遺少也紛紛宣佈復國。

想在亂世求生,就要有自己的本錢,劉邦也加入了抗秦大潮中,由於當時他負責帶人去服役,在路上耽擱誤了時辰,即便去了也是死罪,於是劉邦藉著起義的東風,也插旗造反,稱“沛公”。

樊噲、夏侯嬰甚至包括在縣衙任職的蕭何、曹參等人都加入到劉備的隊伍中。起初他們的隊伍規模很小,但隨著戰爭深入,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居然和項羽形成了楚漢爭霸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好兄弟、連襟樊噲可謂功不可沒。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就是多虧了樊噲冒死闖帳,讓項羽另眼相看,才讓劉邦化險為夷,從這個角度說,樊噲對劉邦有救命之恩。

不過,這時二人的關係隨著地位的變化發生了轉變,除了昔日揮之不去的兄弟情義,劉邦是主、樊噲是從,從平等已經過度到了上下級。儘管樊噲的直爽性格依舊被劉邦欣賞,但他也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隨意了。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朝中局勢與君臣關係

天下一統之後,劉邦成了皇帝,樊噲成了功勳大將,昔日的情義加上多年建立的功勳,使得樊噲大權在握,不過,他們的關係已經徹底過渡到君臣。是的,沒有人能和皇帝論兄弟,即便是親兄弟也不敢。

劉邦晚年病重,喜怒無常,大臣們避猶不及,只有樊噲可以憑著直爽的性格闖宮面聖而不被責怪。因為劉邦知道,樊噲雖然心直口快,但對自己忠心耿耿。事實也的確如此,樊噲見到劉邦重病的樣子,就忍不住心中的悲切,淚流不止,讓劉邦深為感動。

不過一件事的發生,讓劉邦心思發生了轉變,就是有人向劉邦告密,說樊噲聲稱在劉邦死後要殺了戚夫人和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於是劉邦陷入了沉思。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劉邦雖然病重,有些喜怒無常,但沒有神志不清,不會單憑毫無證據的謠言就賜死自己曾經的兄弟。但是,就此事而言,無論樊噲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他的可能性都很大。這些年,劉邦與呂雉的感情很差,同時極其寵愛戚夫人,曾多次想要行廢立之事。樊噲是自己人沒錯,自己在時,他會事事聽命,但他若不在了,樊噲毫無疑問的會在呂雉和戚夫人之間選擇呂雉,要知道,太子劉盈是樊噲的親外甥,呂雉母子多年來受的苦保不齊就會被樊噲一股腦發洩在戚夫人母子身上,這是其一。

其二,劉邦當初想要廢太子另立劉如意,並不是膚淺的因為寵愛戚夫人,女人和社稷之間,他懂得權衡利弊。劉盈仁德賢明,但是魄力手段遠遠不夠,甚至可以說有些懦弱,這也正是劉邦所說的不像自己。大漢初建,百廢待興,還沒有到文治的最佳時期,軍功老臣各個性情強烈,若不是雄主如何震懾的住?呂雉和劉邦多年夫妻,牝雞司晨之心劉邦又豈會不知?到時的局面又豈是劉盈靠仁德就能擺平的?

不過最終劉邦沒有廢太子,一來,他發現大臣對太子極為擁護;二來呂氏與功勳集團之間正好可以相互制衡;三來,商山四皓的出面讓他意識到仁德的重要性,覺得劉盈似乎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不堪。所以說,普遍認為劉邦見了商山四皓就覺得大勢已去我覺得是站不住腳的,要知道,劉邦活著,呂雉從來不敢造次,要不也不至於跪謝周昌,如果劉邦真的鐵了心廢太子,誰也攔不住。

其三就是樊噲的特殊性,他除了是功勳老臣,也是呂雉的妹夫,他的存在將變成不確定因素,很可能打破呂氏集團和功勳老臣之間的平衡。

其四,就是劉邦確實放心不下戚夫人和劉如意,以樊噲的性格說不定真能做出什麼出乎意料的事。

所以,此刻的劉邦必須站在一個帝王的角度去為劉氏天下、大漢江山謀劃未來,於是,他和樊噲的兄弟情義只能停留在從前,現在的他們,只是君臣。

於是,劉邦召來陳平,下旨將樊噲就地誅殺,以周勃代樊噲執掌軍隊。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人算不如天算

劉邦可能真的老了,所以他忽略了一點,就是陳平心性。論運籌帷幄,十個陳平也不如張良,甚至不見得比劉邦強,但是論心機和圓滑,漢初三傑加一起也不如十分之一的陳平。

陳平最善於明哲保身,他或許想不到劉邦腦中百轉千回的一切,但是他明白一點——樊噲不能殺!殺樊噲,等於徹底得罪了呂雉,劉邦眼看命不久矣,他死後呂雉一定會秋後算賬,到時自己首當其衝。另外,陳平是後加入的,從親疏上比不了劉邦和樊噲的關係,萬一到時候喜怒無常的劉邦後悔,倒黴的還是自己。那麼怎麼做能既不違背聖旨,又保全自己呢?

換了別人肯定抓瞎,陳平略一想就有了主意,他拿著聖旨,直接下了樊噲的兵權,然後押著樊噲去見劉邦,到那時劉邦如果親自下旨要殺,就和自己無關了。

但是陳平沒想到,呂雉沒想到,或許劉邦自己都沒想到,陳平押著樊噲還在半路的時候,劉邦駕崩了!陳平暗叫幸運,於是快馬加鞭回去見呂雉,一頓表功,說自己怎麼怎麼困難,弄得呂雉本來有點情緒都不好意思發作了。

所以說人算不如天算,劉邦盤算了半天,結果因為死的早了一會,弄得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句話同樣適合呂雉,後來呂雉掌權,大封呂氏諸王,但是在自己死後,一向馬首是瞻的陳平竟然與周勃等人聯手,將呂氏盡數誅滅!

一切百轉千回,過程讓所有人瞠目結舌,可結局,卻按照劉邦原來想象的路線,有條不紊得進行了下去……

這或許,就是天數使然吧。

劉邦彌留之際,為何要派陳平去殺功勳大將樊噲,難道神志不清!

人常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然而未經其事,莫勸其善,沒人想做一個惡人、屠夫,只是在那個位置,他不僅僅是誰的丈夫、誰的父親或者誰的兄弟,他還是心懷天下的帝王,或許,有時真的是情非得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