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被拆前的老北京城樓, 原來是這個樣子

北京內城又稱“京城”、“大城”,內城有城門九座,故又名“內九城”,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即正陽門、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

京都九門,多在甕城內建關帝廟,而安定門內建的卻是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今天我們就從“安定真武”的安定門說起。

有說法稱,出兵時走德勝門,取意出兵得勝。而兵車回城時,則走安定門,取意收兵安定。按照《易經》學說,安定門又稱“豐門”(豐裕之門)。安定門真武廟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或元武(宋朝避皇祖諱改稱真武),是鎮守北方之神。

1958年,安定門箭樓南面,原甕城內。環城鐵路道口火車透過。

安定門城樓,樓寬26。4米,深11。5米,下層面闊七間(含廊)31米,簷柱24柱,進深16。05米;上層面闊五間25。6米,簷柱16柱,樓高22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走獸7個。券洞門為五伏五券式券頂。城樓內兩側城牆內壁修有登城馬道,供守城軍士步行或騎馬上下城牆。

安定門箭樓,位於甕城北端,京城九門箭樓形制基本相同,體量和細部略有差異。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3間,後出抱廈五間,連抱廈通進深25米,樓連臺通高30米。樓頂為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簷歇山頂,抱廈頂為獨立單簷歇山頂,樓頂上層後簷中部順坡延伸到覆蓋後抱廈頂正脊。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兩側面每排各4孔,後抱廈兩側面各1孔,總計82孔。

甕城北部呈圓弧狀,東西長68米,南北長62米,甕城闢閘樓門洞一處,位於東側月牆,閘樓屋頂建築形式為硬山頂灰筒瓦。閘樓內設千斤閘,外側牆面闢箭窗2排12孔。

北京城門城垣的影像資料有限,且大多是外國攝影師所攝,現將網際網路上搜集到的安定門老照片,按大致年代順序並加註釋羅列,與大家共同分享學習,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安定門圖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時攝。

原註釋:Anting Gate of Peking。 after the surrender October 21st 1860。 [(英籍義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託 Felice Beato]。

1860年,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時(繪畫,可能是以上面一幅照片為藍本)。

1860年,安定門城樓上向南拍攝。安定門大街很寬闊,看熱鬧的百姓聚在路障之後,不是抗擊入侵,而是圍觀 。[(法)查爾斯·杜賓 Charles Dupin]。

1890年,安定門甕城外東北面,清末人們進出城的情景。

1900年代,安定門箭樓下,出城的蒙古王公。

1901年,安定門箭樓西側甕城城牆上眺望城外的護城河石橋、安定門外關廂和安定門外大街,可見地壇壇牆和西門,地壇外“廣厚街”牌樓。 [(日)小川一真]。

1909年,安定門外,這兒曾是元大都城內之地,明初北平城北垣南縮五里,這兒就成了荒郊野外了。

1910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裡)。街道已整修,路面為碎石灰土碾軋,兩側已修了排水溝,並有了電線杆子,說明京城已通電力。

1910年,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照片為清末所攝,明信片是民國二年(1913年)寄出。

1910年前後,安定門東北面全貌,京城北垣城牆、城樓、箭樓、甕城、閘樓、甕城門洞、護城河橋、護城河,以及城外關廂的房子盡收眼底。

1912年,安定門箭樓北面,護城河橋面上有支棚設攤的小販,有推車的,騎馬的,還有趴活兒的洋車伕(人工上色)。

1916年~1917年,安定門城樓北面(原甕城內),拆除甕城及閘樓後,已開通環城鐵道。甕城牆與城牆結合部斷面的修補痕跡是新的。

1916年~1917年,安定門城樓外側(西北面)。

1916年,安定門箭樓北面,新修的環城鐵路站房,箭樓下的三開間房屋還是一層。

1917年~1919年,安定門箭樓南面,甕城內真武廟,環城鐵路道口。

1917年~1919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裡)。路上行人稀少,有步行的、騎驢的、乘人力車的。城樓頂的瓦壟上和城牆上長著灌木雜草。原註釋:An Ting Memoria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東北面),甕城與閘樓已拆除,箭樓城臺留下了一段甕城殘月牆。

1921年,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真武廟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年,安定門甕城打通後的東側甕城斷牆和甕城下的小貨攤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北面(箭樓下一層的平房已加高為二層),安定門外關廂(安定門外大街)。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真武廟。

1930年代,安定門箭樓西北面及甕城外護城河。安定門箭樓前,護城河橋內的二層小樓。

1930年代,安定門城樓北面(城外)環城鐵路道口。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城樓三滴水簷角琉璃瓦已掉(畫面中只見到西南側的),二層木扶手圍欄已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進入箭樓的實榻大門,若油飾一新的話,應該是紅色大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內部樑架,彩繪尚可見。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南面(甕城牆上面),箭樓頂層西側簷角和後抱廈西側簷角已塌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廡座內部,樑上彩繪已斑駁。

1933年,安定門大街(北向)。原註釋:Gouyan Dou Lane with view of An ding men。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30年代,安定門大街,安定門內走向城門的駱駝隊和拍照的摩登女郎。

1939年,安定門甕城外西側,城牆護城河。由箭樓西側箭窗向下拍攝。選自《北支》攝影雜誌,1939年11月號(日偽時期)。

1940年,安定門甕城外,箭樓城臺,護城河堤,以及內城北垣。選自《北支》攝影雜誌,1940年10月號(日偽時期)。

1940年前後,安定門城門洞外,出城的駝隊和進城的清潔車。

1940年前後,安定門城樓東南面(城裡)。這幅照片多被誤辨為阜成門城樓,可能是看城樓下有煤棧,可多數城門下都有煤棧。其實看二層的簷柱就看出差別來了,阜成門和朝陽門正面看上去都是8柱。

1945年前後,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裡),可以看出,此前修繕過,二層安裝著圍欄,日偽把北京作為觀光都市,為安全計,也得裝上圍欄啊。

1946年,安定門遠眺(由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內城東北角樓已無存,可見城裡雍和宮、孔廟、國子監)。原註釋: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達·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50年代,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真武廟。

1950年代,安定門箭樓西面,1950年代的安定門外是一脈春水,一片垂柳(羅哲文)。

1956年,安定門外大街,護城河橋。由箭樓上向北拍攝。

1956年,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城樓、箭樓完好,甕城遺留下的東月牆斷牆。

1969年,安定門城樓(東北面)正在拆除中,也算是安定門城樓的最後遺照了 (羅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