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中國學術界,古有輝煌燦爛的諸子百家,今有各領風騷的文壇大家。其中有一位文壇界“奇葩”,他寫的中、長篇小說暢銷國內外。

甚至在2007年榮登“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六位,引發廣泛的關注後,不少優秀的作品被影視界大家相中,把原著作品改編為影視劇本,收視再獲長虹,這個人就是王朔。也正是這樣一朵奇葩,在各放異彩的文壇之中獨樹一幟。

許多人都是透過媒體與讀他的作品來了解王朔,但現實中,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深入瞭解到王朔。原因是,王朔之所以是一朵“奇葩”,是因為他在偌大的文壇中並不是一位喜歡拋頭露面、嶄露頭角的文人,他日常很低調。

但同時,王朔又是一位鋒芒畢露的人,他發表的觀點、言論非常新穎,受眾也廣泛,很多人都喜歡聽他那些有條不紊的講述。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在一次訪談上,王朔評價于丹:“比起于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這一聲出口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看,王朔也是一位紅人。

王朔在出生於1958年8月23日出生於南京,祖籍遼寧,出生不久後便跟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可以說是一位地道的大院兒“新”北京人。從小王朔就按部就班,在嚴肅緊張的氛圍中刻苦讀書,倒也卓有成效,也因此他成為了中國內地著名的作家,後還發展成為編劇。

但在眾人心中,王朔沒有文人氣質,王朔從小在軍區院子裡生活,童年時候的嬉笑玩樂長久地留存在他的心中。王朔的家庭並非書香門第,反而是軍旅家庭。他的父親王天羽是軍委總監,嚴厲成為了王朔從小長大的家庭環境。

但終究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王朔無力回擊這種被迫,因此只能採取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些。這就是王朔常用的說話方式——調侃。這種不正經、非正式、說理卻包含著辛辣諷刺的言行,更讓許多前輩感到詫異,甚至有些人說,王朔就是一位披著文化外衣的流氓。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從小的嚴厲養成了過度的隱性叛逆。現在的王朔,除了才氣逼人,更是痞氣外露。在講授或者訪問時,他從不會把簡單問題拔高講,反而是儘可能地讓它們貼近生活,讓讀者聽眾們更好理解。可以說,王朔從不講課,而是在與自己的同學老友圍爐子“侃大山”。

但他從不會覺得這樣不對。“北京老頑主”、“文壇釘子戶”、“痞子不靠譜”,但試問,這個“流氓”的才華又有誰敢說不服?

雖說公認王朔是“文壇釘子戶”,但這個“釘子戶”,也不全是貶義,更可以是“貶義褒用”。王朔的話,有許多人喜歡聽他講,因為王朔講得深入,調侃之中卻十分在理,也夠逗趣。那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因此,大家都覺得王朔是一個“接地氣”的文人。

評價于丹時,王朔他說:“比起于丹,我更喜歡閻崇年,因為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我們都有了解到,于丹曾經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上講解《論語》心得,講得動人精彩所以在短短七天內一炮走紅,成為了文學界一顆璀璨的明星,受到眾多人的喜愛追捧。進而成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喜愛與追求。更被眾人美稱為“于丹現象”。

但王朔就是耿直地說他自己不太喜歡于丹。他認為,于丹總把歷史的殘酷掩蓋在書面的美化之下,把經過淡化昇華的課本歷史用作現實分析是不應該的。

同時,于丹最不讓人喜歡的就是誇誇其談的舉止,總用中國古詩詞去分析古代歷史的程序,用課本上那不一定真實的歷史故事反映歷史現實,十分片面,更甚者會有誤人子弟之嫌。

其實,王朔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于丹老師講課,運用了眾多華麗辭藻與美話,剛開始聽覺得很舒服,但聽多了會覺得不適應。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一個歷史線索,一個邏輯故事,一個人物發展,總被穿插上無數的美化,以至於聽了幾句就再也聽不下去,繞了幾次之後再也繞不回來。本身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卻又為了讓它變得“更美”,而去曲折地換個說法講出來。凡是于丹的話,都要拐個彎再理解到本質。

這樣看來,好像會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會讓人誤解為,傳統文化本來就這樣。如此複雜。然而這事實上並不會帶動文化學習的熱潮,反而會讓其衰減,因為畢竟人的精力有限,而傳統文化也非都如此深刻難懂。

由此看來,王朔所說的:“不太喜歡于丹,反而更喜歡閻崇敏。” 經過對比後發現,其實也不無道理。而這,又再一次說明了過猶不及的道理。

物極必反的道理,王朔也許才是體會最深的那一位。“北京老頑主”、“文壇釘子戶”、“痞子不靠譜”,這都成為了王朔身上的標籤,釘子戶更是一度成為文壇中王朔的代名詞。有趣的是,王朔本人自己還是很喜歡這個稱號,他總形容自己無師無畏,為人卻從不“裝”。

王朔評價于丹:比起她,我更喜歡閻崇年,那講的才是真材實料

甚至可以說,王朔是文壇中最通透的人,他敢說、敢想、敢當,喜歡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而又全面深入化,而非複雜化;他敢於帶領大家一同去思考,把高深文化轉變成最廣大的受眾都能理解的載體;也敢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犀利的言論背後總有強大的人格與內心理論基礎支撐著,堅守著。

就算很多人不喜歡王朔,那又如何?他的奇葩,其實是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他的諷刺與毒辣,事實上是大環境下的看不透所映襯出來的獨特。

王朔,就是一位快樂“流氓”,一直都在做他自己。但試問,這個“流氓”的才華又有誰敢說不服呢?

然而,在如此博大的文壇之中,教授大家們之間的“爭鋒”,也絕不是低等的勾心鬥角和無謂的爾虞我詐,而是各出所長的百家爭鳴。

只有繼續保持著這種批判的態度去研學,才能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百家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在爭鳴中迸發生機與活力。看到如此繁華盛放,謙虛謹慎又活躍奮進的中國文壇,真的不禁讓人讚歎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