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在古代,當遇到有逃犯時,官府衙門便會開具“海捕文書”,捕快就會憑藉海捕文書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通緝令來抓人。而在“海捕文書”中,除了寫有逃犯的姓名、年齡以及籍貫之外,往往還配有逃犯的畫像即“畫影圖形”,以便於官民辨識以及緝拿。在明代官修史書中,也出現了畫像追兇的身影。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說,古代的通緝令的畫像非常粗糙和抽象,怎麼能找到犯人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賞罰制度是分明的,一旦有人舉報了嫌犯,是會受到鉅額獎賞的,對於性質嚴重的嫌犯,賞銀幾百到幾千兩白銀不等。而在通緝令上的最後一句話中,寫著知情者或者捉拿嫌犯者所獎賞的銀子數目。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多,但對於古人來說,那無異於一筆飛來的橫財,唐朝一個九品官額年俸15。6兩白銀,約等於現在的約62400元。也就是說,50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基層官員30多年的收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大概是他們50多年的收入。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所以古代的通緝令很少會有落空的情況,畢竟賞金多達千兩白銀,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錢到位了,人們肯定會積極幫助追捕嫌犯,留心各種行事奇怪的陌生人啦。而且在古代還有連坐制度,要是一人犯罪,親戚鄰里都要受懲罰,通緝令最後就是說,隱瞞不報餘罪同罰,所以這些人也會參與抓捕,根據“通緝令”抓人還是有可能的。由此可見,金錢的力量是巨大的啊!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