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外儲說左上》章記載的是魏昭王想要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孟嘗君勸他學習法律制度,但是沒有學習多長時間,魏昭王就睡著了。韓非子借這個故事來說明君王不必什麼都身體力行,只要運用好“術”就行。《外儲說右上》章記載了孟嘗君想要昭侯身邊的二欒子為其辦事,所以用權術斥嚇兩人,並最終如願以償的故事。故事中孟嘗君不是直接威逼利誘兩人,而是透過要殺死不為自己辦事的張季之子來達到目的,而在聽到身邊士人說張季其實是傾向自己的時候,不但沒有殺掉張季之子,還派人送去了眾多禮物。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兩欒子見到這種情況,猜測孟嘗君是一位“為我用則厚待之,不為我用則殺之”的厲害角色,所以甘願為其所用。這裡孟嘗君並沒有去求其二人,也沒有直接恐嚇二人,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實在是高明!韓非子用“勢不足以化,則除之”概括了上則故事,們並不能因此貶斥孟嘗君為人,因為這種“除之”的方法只是一種手段,正如同太公殺死不臣之士一樣。上面兩則故事都說明了孟嘗君確實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難三》章記載了秦昭王和臣下閒聊時的對話。其中秦昭王提到以前賢能的芒卯和孟嘗君率領強盛時的韓魏攻秦時都沒有能把秦國怎樣,現在不強盛的韓魏更不能奈何秦國了。從側面可以看出孟嘗君在當時政治上的聲名是很大的,也得到了秦昭王的認可這個事實。上述幾則故事中,有關春申君背棄正妻殺死兒子的記載暫時不論,以下幾篇中有關孟嘗君的記載突出表現孟嘗君的法家思想,孟嘗君對付二欒子的辦法就是採用的術,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法家文化對戰國四公子的評判《韓非子》一書中只記載了春申君和孟嘗君的歷史事蹟,並且這裡的春申君的身份也存在爭議,所以可以說《韓非子》一書中只有孟嘗君一人。為何書中不錄信陵君和平原君之事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一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孟嘗君是法家思想的執行者,和信陵君、平原君的思想主張不同。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二由此可知法家文化下的意識偏向於肯定孟嘗君。如果《奸邪弒臣篇》中的春申君卻為黃歇本人,那韓非子也是抱著批判的態度敘述此事的。三、雜家著作中的戰國四公子(一)雜家著作記載的戰國四公子本文僅從先秦兩漢時期雜家著作的代表作《呂氏春秋》和《淮南鴻烈》為例,列舉與四公子相關的事蹟。1.《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整書中只記錄了孟嘗君和平原君的歷史事蹟,其中有關孟嘗君事蹟的篇章有《季秋紀·知士》、《季冬紀·不侵》、《慎大覽·報更》、《離俗覽·舉難》四篇,平原君的有《審應覽·淫辭》一篇。《季秋紀·知士》章記載的是田嬰不顧眾人對門客齊貌辨的否定,繼續禮待他,也因此在嬰被齊宣王放逐回薛地之後,由齊貌辨遊說齊王,從而使田嬰又重得齊王寵信的故事。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故事中孟嘗君也是勸說田嬰辭退齊貌辨中的一人,內容和《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善齊貌辯章》同。有學者認為此章故事是孟嘗君養士之初的事,因為他還不能容人瑕疵所以才會同眾人一起勸諫田嬰趕走齊貌辨。筆者也認為這章中孟嘗君的行為處事確實和《戰國策》其他章中記載的不同。也許正是孟嘗君從此事中得到了教訓,吸取經驗的他逐漸鍛鍊自己識人和容人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後來他寬恕“與君之夫人相愛者”的行為,也正是因為他放過此人並派他出使衛國才化解了衛國攻打齊國的麻煩。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這兩章記載的故事內容要傳達的思想是一樣的,就是要真正的瞭解士人,不要求全責備。雖然此時的孟嘗君還不能做到真正的知士,但是從他之後和士人發生的故事來看,他也是真正的知士之人。《季冬紀·不侵》此篇記載的是公孫弘主動請纓為孟嘗君出使秦國,藉此觀察秦王,以便為孟嘗君決定是否主張合縱攻秦的故事。內容與《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為縱章》同。其中學者對公孫弘關於孟嘗君門客情況的言論頗有爭論,有些學者認為這些言論可以證明孟嘗君真得士,也有學者認為此乃公孫弘誇大之詞。當然他們據以為論是為了證明各自的觀點,但是雙方都沒有拿出能令人信服的說法來論證此章內容的可靠性。本篇文章主旨是在寫士人不辱使命,士人門不可侵犯的精神風貌。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人物!

從《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的故事中我們大致可以斷定此事的真實性,那也就是說孟嘗君確實有過“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得意則不慚為人君,不得意則不肯為人臣”、“能治可為管、商之師,說義聽行,其能致主霸王”“萬乘之嚴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汙其衣”這三類門客,孟嘗君確實是真得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