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金文聲說相聲“這行沒好人”,郭德綱奉之為金科玉律。其實這話不怎麼地道,常寶堃、馬三立、趙佩茹等人都是公認的德藝雙馨。

相聲行確實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好往臉上貼金,掉書袋的說法就是善使春秋筆法。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始作俑者,就是相聲的開山祖師朱紹文。在徒子徒孫眼裡朱紹文是個滿腹經綸的讀書人,所謂“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史書落地貧”,

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科舉,所以撂地說了相聲。

這種說法很美好,朱紹文的形象瞬間高大上,連人格也異常令人欽佩。但是很可惜,邏輯上講不通。

首先來說朱紹文應該沒讀過幾年書,認幾個字沒問題但也不會太多

。朱紹文的從藝經歷很清晰,自幼學京劇,成年後專攻大花臉。舊社會但凡有點出路不會讓孩子學戲,這行太苦,還不易成才,練一輩子都可能只能跑個龍套。實在窮得沒辦法了才把孩子送戲院,所以朱紹文很可能是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學。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朱紹文極為有限的文化很可能是在戲班裡學的。京劇的唱詞有不少打油詩,合轍押韻古風古色,這些東西被相聲藝人照搬過來,形成了藝人常說的“定場詩”。這麼一梳理邏輯立刻就通了。

其次,

紹文不唱京劇改撂地,後輩給出的原因是同治年間連年國喪,北京城禁止唱戲。

這也說不過去,朱紹文要真那麼有文化,秀才都能考,隨便找個活都比說相聲賺得多,颳風減半下雨全無,何苦來的?

朱紹文的真實經歷很可能是這樣的:窮苦出身,為混口飯吃學了京劇,天賦又不行成不了角兒,只能“撈偏門”撂地作藝。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春秋筆法”的集大成者,當屬我們的“萬人迷”李德鍚。他的故事實在太傳奇,以致於假到真時真亦假,真假難辨了。

比如說收入。按照田立禾先生的說法,李德鍚

同時用3個捧哏

的,每個月每人給100現大洋。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這種說法假了。李德鍚最先跟張德全合作,張德全就是張麻子,是跟李德鍚合作最好的。張麻子1918年病逝,李德鍚啟用了馬德祿+周德山,這二位就差了點。

所以“萬人迷”不是“同時”用三個捧哏的,有個先後順序。

每月100現大洋就更假了,用天津話說“介話到頭了”。按照這種說法,

馬德祿、周德山幹5個月就能在北京買套四合院,倆人跟李德鍚合作了4年,何至於後來窮困潦倒揭不開鍋。

所以李德鍚厲害歸厲害,掙不了那麼多。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說相聲得罪袁世凱。

這個故事假破天際了。1910年禁演令解除李德鍚回京迅速走紅,受袁世凱邀約去總統府表演,因表演的《吃元宵》諧音“袁消”而被袁世凱毒打一頓,趕出京城。

在這個故事裡,一代梟雄袁世凱被描述成了一個二愣子,吃飽就睡,見人就打,比古惑仔強不了多少。

編造出這麼一個故事一來是給老祖宗貼金,二來是為張麻子重病後李德鍚在北京混不下去所做的曲筆

李德鍚提攜張壽臣的說法,也很有可能是後人強行“挽尊”

。壽字輩崛起後,李德鍚為捧後人給張壽臣量活,所謂提攜後輩。據本人反覆斟酌,這種說法假了。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提攜後輩應當提倡,但搭進自己的事業和真金白銀就太離譜了,李德鍚還有個賭博的嗜好,所以故事很可能是假的。

真相是什麼呢?重新梳理一下李德鍚的藝術生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實際情況是李德鍚確實火了10來年,張麻子病重後就開始走下坡了,時間應該是1915—1918年。搭檔周德山馬德祿後又因為抽大煙身體垮了,說不了長篇大段只能散夥,三個人合作了4年。此時的李德鍚徹底沒落,為餬口只能給晚輩量活,就這麼回事。

李德鍚闖蕩上海失敗,據陳湧泉說是因為“誤會”,上海人一聽“萬人迷”以為是個大美女,一看是個糟老頭子就都不樂意了。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實際情況是南方人沒有聽相聲的傳統,李德鍚當時的狀態也早就不行了,兩方面結合導致闖蕩上海失敗。

1926年李德鍚赴東北演出,因住不起旅店凍死在瀋陽的臭水溝裡,一代滑稽大王就此“香消玉殞”。

類似的春秋筆法很多,李德鍚的最多,馬三立先生的最令人動容。60年代馬先生重返舞臺,諸多老相聲迷蜂擁而至為他捧場,媒體形容馬三立的迴歸堪稱“原子彈爆炸”。

相聲江湖中的"春秋筆法","萬人迷"最多,馬三立令人動容

馬老被觀眾的熱情所感動,竟長達好幾分鐘開不了口。

現場平靜後馬先生終於張嘴說話了:老沒見了吧,我,病了。。。。。

馬老這個“病了”意有所指,區區兩個字寫進了人生的淒涼與沉重。每每回想這一幕,總能讓人感動不已,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