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朝野, 結局很慘——說說滄州的幾個大太監

在舊社會,滄州確實一度貧窮,以至於很多人走投無路,不得不到宮廷內當太監,度過自己悲慘的一生。我的家鄉,本家老輩也出現過太監,相鄰村子同年代有三個太監。在老輩人的記憶裡,還有關於他們的故事。一般來說,自宮後當成太監的只是一部分,而太監能夠混到大權在握的更是屈指可數。大家熟悉的,聲名顯赫的明清大太監有這麼幾個:魏忠賢、李蓮英、安德海。這裡就聊聊關於他們的故事。

1、魏忠賢。

權傾朝野, 結局很慘——說說滄州的幾個大太監

明朝末年一度隻手遮天的風雲人物,不管他做過什麼壞事,他的存在確實事關大明王朝的命運。據相關資料記載: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滄州肅寧(念xu ning)人。年輕時候是個無賴,吃喝嫖賭樣樣都有。本來有老婆孩子,因為這人太不成器,妻子離他而去。他沒有生活的本領,就把自己的女兒賣掉了。後來實在混不下去了,就淨身當了太監。

進宮後,魏忠賢透過手段逐漸高升,最輝煌的時候被稱為九千歲,上上下下的官員們都希望依附於他,得到他的照應和提拔。後來,東林黨有了相當的影響力,跟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對抗,而閹黨始終佔優勢。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跟魏忠賢關係密切,對魏忠賢的崇拜也到了迷信的地步。魏忠賢也多方對袁崇煥加以關照。袁崇煥在東北邊關站穩腳跟,使得清兵不能進關。

別看魏忠賢在老家時候生活能力很差,在進入高層後確實很有手段,而這些手段顯示了他的精明。有個說法是,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我詳細看了一下,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魏忠賢主張徵收工商業的稅以保障國庫的充實,而且相應減輕了大多數人的經濟負擔,人們儘管生活困難,但還不到活不下去的程度,所以造反的人相對少些。國庫有錢,國家有能力應對這些變故。

可是,崇禎皇帝上任後,偏偏打壓魏忠賢,聽從東林黨。造成國庫空虛,導致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失去了皇帝的庇護,魏忠賢的政治生涯結束了。魏忠賢被革職,流放鳳陽,行至途中,接到密報。當夜,他聽到外邊有人唱道:“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個不如死。”想到昔日的榮華富貴,魏忠賢也感到真個不如死,於是他上吊自殺了。

曾經不可一世的九千歲竟落得如此下場,算得上是一個慘!不過,在他死後不久,大明朝也隨之為其殉葬了。

2、安德海。

清朝最有權勢的大太監,安德海不死的話,李蓮英根本排不上。安德海(1844年-1869年),直隸南皮(河北省滄州南皮縣)人,清朝慈禧太后的寵臣。安德海自幼淨身入宮,成為咸豐帝身邊御前太監,人稱“小安子”,頗知書,可以讀《論語》、《孟子》。辛酉政變中,安德海把遺詔密報慈禧太后那拉氏,深得慈禧太后的歡心,升為總管太監。

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而安德海充當了馬前卒的角色,深受慈禧太后喜歡,於是得以提升。從此,有了慈禧太后這棵大樹,安德海也是春風得意。在以後的日子了,安德海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太監的這一事實,竟然做了一些非常奇葩的事情。比如,他竟然娶了個美女當老婆,慈禧太后還大力支援,給予賞賜。

其實這僅僅是有傷大雅,最要命的是,作為太監竟然參與朝政。這一舉動給日後被殺埋下了隱患。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遂藉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援,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

有鑑於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清朝對內廷太監的管理一直異常嚴格,堅決防止太監干預朝政。開國之初,順治帝就於順治十年(1653)頒佈上諭,對太監管理做出了規定: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二、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三、不許招引外人;四、不許交接外官;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不許假弟侄名色置買田產,從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兩年後,順治帝又命工部將嚴禁太監干政的上諭鑄成鐵牌立於宮內交泰殿門前,以示警戒。

這道上諭後來成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監觸犯,多會被處以極刑。同時《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當時只是六品藍翎太監,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一路又過於威風張揚,因此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對此頗感費解:既是欽差過境卻為何未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外發公文,沿途地方官員按禮迎送)?僕役下船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身份證件,途經各地,不需花錢買東西,可憑證取得地方官府供應的物資)。為謹慎起見,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接報後立擬密摺,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並申訴了自己職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隨即被先行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後,遵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

縱然有太后庇護,卻不知得罪人太多,又忘乎所以行為不法,以至於落得被殺的下場!

3、李蓮英。

這個名字大家會更熟悉吧!李蓮英調到慈禧太后身邊後五年,安德海被處死了。李蓮英有一手絕活——-梳頭,深受太后喜歡,而且此人機靈圓滑,做事幹練,所以左右逢源。他所處的年代,清政府的太后和皇帝之間明爭暗鬥,李蓮英總是兩面落好。可以見得他處事的老練。有個傳說,據說是李蓮英留下來的。每當過年的時候,常常把福字倒著貼,這已經形成了風俗。當年李蓮英不小心把福字顛倒著貼上,慈禧太后見了非常不悅,乖巧的李蓮英解釋說,這福字倒著貼意思是福到了。慈禧太后聽說後轉怒為喜,從此倒著貼福字成了一道風景。

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蓮英任 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進宮服役30年才有資格擔任,而李蓮英此時進宮剛滿17年。

光緒五年,李蓮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隨著慈禧日益大權獨攬,李蓮英的聲望地位也變得顯赫起來。李蓮英31歲時,就已經可以和敬事房大總管(清宮太監總頭目)平起平坐了。

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 頂戴花翎。雖說這只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但這是太監中從未有過的。 雍正皇帝規定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慈禧卻為李蓮英突破了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李蓮英為討好慈禧要挖空了心思。有一次慈禧過壽遊頤和園。李蓮英為慈禧安排節目放生鳥魚。當開啟鳥籠魚簍後,鳥魚相繼出來,沒過一分鐘便又回來了。這是李蓮英說‘老佛爺洪福齊天,連魚鳥都捨不得走呢’慈禧雖然知道其中必有隱情,聽到李蓮英的話也十分中聽。便大賞李蓮英。其實這都是李蓮英訓練出來的。把鳥魚餓一天然後開啟讓其飛出,然後又在籠簍裡放入食物引其而歸。

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西逃回到北京後,李蓮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侍候皇家還是盡職盡責的,可以考慮退休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於北京西苑的 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於 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離開生活了51年的皇宮。

李蓮英死於宣統三年,時年64歲。這時,綿延了二百多年的 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滅亡只在旦夕之間。

李蓮英死因是個謎團:文化大革命期間李蓮英的墳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師被委派下去清理,結果下去開啟棺材以後發現他的棺材裡只有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屍體身軀無緣卻無故消失了,具體去向無從考證,但是李蓮英的碑文上面介紹其屍身是完整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導致死後才身首異處。比較悲慘的說,李蓮英埋葬有頭無身記錄的檔案保留在當今的清廷檔案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