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在中國,站在金字塔尖的可能是某某明星的大粉,坐收漁利的可能是主辦方,而張宇這個幕後操盤手,卻深諳其中的“追星經濟之道”。張宇入局紅杉中國後,會讓“粉絲收割”逐漸正規化起來嗎?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鐵馬

··

·

時尚女魔頭張宇換了工作,下一站是紅杉中國的投資合夥人。

張宇這份新工作找得連上班地點都一樣,只是從以前的華貿一座搬到了華貿三座。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在之前的大佬離職案例中,有人和公司互懟、有人和大佬對簿公堂,鐵馬認為張宇的這次工作變更可以說是大佬跳槽的樣本,相當體面了。

從時尚界轉戰投資界,根據她本人的解釋是:“在專長領域更加縱深的新嘗試”。

就像娛樂圈很多演員“演而優則導”一樣,在深耕一行業多年,有著高度行業敏感度和豐富經驗的操盤手老炮,現在也開始“創而優則投”。

1。

/意想不到的高毛利率/

鐵馬發現,張宇說的“在專長領域更加縱深的新嘗試”,這句話比較有深意啊。

在張宇比較擅長的方向上,其實國內並沒有太規範的“收割機制”,是一片妥妥的藍海。

特別是在追星這條產業鏈中,對標韓國、日本等老牌造星國家,其實有很明確的公司制粉絲經濟運營體系。

在中國,站在金字塔尖的可能是某某明星的大粉,坐收漁利的可能是主辦方,而張宇這個幕後操盤手,卻深諳其中的“追星經濟之道”。

舉個例子,幾個月前,有一期《VOGUEflim》(《VOGUE》的副刊)推出了一期封面,搭配很是奇特,是當紅流量明星X大花,分別是王一博&周迅,朱一龍&李冰冰。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如果你不追星其實對這事兒倒是無感,覺得搭配並無不妥。但是對於明星和粉絲來說,可是要氪銷量的,幾大刊的銷量是流量們一較高下的標準。

特別是這本2020年年底發行的《VogueFilm》,把封面還分為兩版,一個版本印著周迅和王一博,另一個版本印著朱一龍和李冰冰。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也就是說,主辦方意圖透過不同的連結購買封面不同的雜誌,進行非常明顯的銷量對比。

這樣外界能很明確地進行量化,到底是王一博帶動雜誌銷量的能力強還是朱一龍帶動雜誌銷量的能力強?

粉絲:“你直接說要我們開始撕銷量就完了唄。”

兩方的粉絲為了不輸給對方,自然要更捨得砸錢。甚至已經殘暴到了“直接忽略女明星”。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購買王一博周迅版本的雜誌,如果註明周迅,才會算成周迅粉絲購買的銷量,但是如果沒有註明周迅的名字,那麼哪怕是你為了周公子買的雜誌,也會把雜誌銷量算到王一博頭上,朱一龍和李冰冰版本的雜誌同理。

細想一下,這確實是把粉絲經濟發揮到極致,不過不知道運營方有沒有考慮過大花的感受,周迅和李冰冰成了真·工具人,特別想配一個寧靜的表情包:“老孃這些年白乾了嗎?”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對了,《VOGUEflim》的主編更是親自下場催銷量,11月2日在微博發文宣傳雜誌時,配文“期待”。

然後網友扒出他的微博編輯紀錄,之前直言不諱地說“期待銷量”,很多網友覺得就差把要錢直接寫臉上,吃相太難看了。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為啥能期待成這樣呢?我們來看看收益: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據說最後王一博的粉絲氪了24萬銷量、朱一龍的粉絲氪了3萬銷量,每本雜誌40元,雜誌的發行方賣了最少1080萬元的雜誌。

另外,以王一博為例,粉絲總結其2020年的雜誌封面銷售過億,還真是一個王一博養活了不少時尚雜誌的銷量啊。(不針對明星,僅就事論事說明現象)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銷量這麼高,出版方的成本有多少?

業內人士表示,幾大頂刊對於明星的價值那是“送錢去都行,就算給勞務費也會很少”,雜誌主辦方的開銷可能就是一些拍照、造型、後期等人工費用,其餘的都在印刷和郵寄上,如果要算到毛利率的話差不多有60%-70%。

相比於其他行業,這個毛利率很高了。看看網際網路現在大打的社群團購,渠道要投入、地推要投入、成本要投入、還要燒錢拉新使用者,盈利還遙遙無期,直接進一個這樣“一本萬利的行業”,不香嗎?

2。

/行業“老炮兒”的特長/

《VOGUEfilm》的這番操作,一般不是“業內老炮”還真做不來,一沒有號召力二沒有渠道。

其實VOGUE的這種操作早已成了“常規打法”,例如2015年在《VOGUE》十週年紀念的那版金九刊,張宇就拉來了趙薇、劉嘉玲、劉雯、范冰冰、章子怡、李冰冰、湯唯、周迅、杜鵑、李宇春。

這裡有些人之間關係並不融洽,其中的瓜說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而且不知道是為了避免尷尬還是給粉絲留足話題度,《VOGUE》也像前文提到的《VOGUEfilm》一樣,使出了金銀兩色雙封面的大招。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出身北大法律系的張宇,還擁有南澳洲大學的MBA學歷。在進入雜誌圈之前,還有過做主持人的經歷,在香港英文電臺擔任某檔節目的固定主持人。

在創辦《Vogue》中國版之前,她曾擔任《ELLE》中國內地版的編輯總監、《MarieClaire》中國香港版總編輯以及英文時裝雜誌《BInternational》的副出版人,在時尚圈浸淫深厚。

說到這,就得提一個時尚圈不大不小的八卦,2017年elleman的時裝總監董江威點名罵張宇。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原因就是雜誌圈裡常見的各家互搶封面的事情,具體是怎樣,圈內人也沒有多透露。

而且張宇在時尚領域的地位可以從她隨意批評奚夢瑤這點看出來。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2018年奚夢瑤受邀出席voguefilm舉行的活動,成為整場活動的焦點。結束後,奚夢瑤在社交平臺分享出美照,獲得網友點贊無數。張宇在評論區點名批評奚夢瑤連哪個活動都不說。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奚夢瑤反應敏捷,趕緊重新發了一遍動態,附帶上她和張宇的合影,幾乎做到了面面俱到。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還記得之前,章澤天參加名媛聚會站邊位的照片嗎?在那張照片裡張宇站的可是C位。

甚至之前倆人同參加一個活動,張宇在自己微博上發的九宮格照片裡也找不到章澤天的蹤跡,大概就是你不是我的好盆友,我也沒必要發你的照片。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但是在最近張宇發的微博裡,章澤天已經順利進入了照片牆行列,看來是女魔頭已經接受了這位新名媛。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且不論是誰的社交手段更高超,總之可以看出張宇能把時尚資源、明星資源、粉絲資源平衡得恰到好處,這也讓張宇能在未來的投資中替風投們平衡這種關係。

從張宇加入紅杉中國的Title上看出來,她是“投資合夥人”。

她入職紅杉,章澤天也終於擠進了她的圈子

在投資界,LP是出錢的,GP就是管錢的。而“投資合夥人”與基金公司的關係相比前兩者沒那麼緊密,不用出錢也不用管錢,相當於一個運營者的角色,參與運營,然後分錢。

有位投資界人士表示:

一支基金會投很多專案,張宇可能會負責其中幾個消費類、時尚類、娛樂類的專案,GP可能還會自己掏錢,但是張宇的工作類似於佈局和盡調,不用自己掏錢,會有固定的工資,然後從單個專案分carry(分錢)。

具體張宇能分到多少carry會在合同裡進行細化,但該人士指出,可以參考GP的收入,GP的分成在20%左右。

該人士同樣也表示,張宇走的路是“不少職業經理人在生意做到一定階段後的一個選擇,肯定比在公司當一把手賺錢多了”。

相較於給公司拉來了資源、做出了業績,大頭是公司的,就算主編有業績激勵,拿到的也是死工資。

一位時尚編輯透露,在幾大刊中,VOGUE主編的年薪最高,一年大概在500-1000萬這個區間,其他的《GQ》、《ELLE》、《時尚芭莎》主編的工資都不算高,特別是這幾年紙媒落寞,該人士認為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層(都不用高層),工資就能碾壓主編們。

而之所以時尚圈的人士看起來要比網際網路碼農貴氣很多,其實很多奢侈品等都來自於品牌合作,這些都不用花錢。

當然,主編們的地位還是不太一樣,接觸的人和事務的圈層不一樣,例如張宇也有著自己的名媛交際圈(萬寶寶、楊瀾、章澤天等都在其中),這可能也是投資圈看好張宇的原因。

3。

/粉絲的收割,該正規起來了/

提起把張宇帶入投資圈伯樂沈南鵬,大家都說韓國人一輩子離不開三星,那麼悄悄包圍中國人的,是沈南鵬。

因為沈南鵬基本買下了半個網際網路:餓了麼、滴滴、高德、拼多多、蔚來等等。

但是紅杉中國和高瓴相比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它的盤子幾乎只在網際網路企業中,亟需拓展,所以這幾年紅杉

中國

在消費中都有大手筆的投資。

而消費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得有一批“忠實粉絲”,銷量才能穩定,粉絲相比於其他群體,則是最忠實、最能氪金的人群。

對比一下韓國的SM,一早就培養出了粉絲的付費習慣。

例如SM基本上推出的都是“團體”,然後建立Fanclub這種機構對粉絲統一管理,機構讓粉絲們認為藝人們能夠獲得的資源是有限的,而市場肯定只會把資源傾斜給到團體中商業價值的藝人。

所以,為了幫自家愛豆出這口氣,前文提到氪雜誌、專輯、代言物銷量都是基礎操作,有了粉絲後,商業流動便順理成章地、有組織地展開,公司可以最終進行分拆,還能利用在社交媒體上的巨大流量,進一步的擴大企業影響力。

明星有錢賺、粉絲樂意為偶像花錢、企業營業額有所增長,確實是一種三贏的局面,粉絲經濟功不可沒。

但是目前在投資市場上,還真是缺少這種獨具收割慧眼、深諳粉絲經濟打法的人。

很多廠商找明星代言可能過於燒錢、找網紅帶貨又怕被坑,或許張宇入局紅杉

中國

後,可以帶來類似雜誌封面氪金打法之類的新模式,大大降低企業的營銷費用,帶來不一樣的改變,也未可知啊。

一句話,就是把“粉絲收割”,逐漸正規化起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