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滬劇舞臺不能只講究唱,從角色塑造、音樂配置到舞美呈現都要講究,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昨天,2021第二屆上海滬劇月培訓交流活動在滬舉行,滬劇名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受邀開講,她鼓勵各家民營滬劇團“掌門人”堅持做原創,為滬劇積累新創劇目,“百花齊放才是春,要形成自己的院團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

上海市文旅局最新資料顯示,目前,上海共有文藝表演團體449家,其中國有文藝院團31家,民營文藝表演團體418家,其中滬劇門類更是“一騎絕塵”,總數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他們紮根民間,用“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的動人故事,體現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自9月7日開幕,為期一個半月的“第二屆上海滬劇展演月”正在如火如荼地召開。滬上10家民營滬劇團的19部精品劇目,集中演出超過100場,演出足跡遍佈市區遠郊和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和南匯“五大新城”。節目單上,不僅有《蘆蕩火種》《江姐》《大雷雨》等經典老戲,更有一批講述紅色故事、時代故事的原創新劇目。

文慧滬劇團的《早春》展現革命者柔石從彷徨到堅定的心路歷程。新東苑滬劇團的《飛越七號橋》取材上海抗戰歷史,講述愛國女商人的傳奇人生。《石榴紅了》聚焦奉賢公交車票務員湯曉紅的感人真情,她用六年呵護守候,最終換來植物人丈夫的甦醒……

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上海戲劇學院戴平如是感嘆道。近年來,上海民營滬劇團藝術水準突飛猛進,他們不再是業餘“票友隊”,而是一支支來自民間、紮根民間的職業院團。“從單純地唱傳統戲、演繹傳統流派到求新求變,做新時代的題材;從單純地講故事到注重塑造人物,”編劇餘雍和說,“民營滬劇團對滬劇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上海越劇院院長茅善玉說,“上世紀90年代,長三角地區越劇團數量斷崖式下滑,很多劇團只掛了個牌子沒有人,無錫、常州、太倉……很多劇團日漸式微,但這個火種一直都在,今天,滬劇已經成為了上海文化的重要力量。

交流會上,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馬上,上海優秀的民營滬劇團就要帶著他們的新作開啟長三角演出了,“《蘆蕩火種》到太倉,《飛越七號橋》到南通,《早春》到柔石故鄉……回到故事的發生地,意義非凡。”

連續兩年推出“滬劇月”,市演協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促進人才資源流動,創作更多市場條件,幫助滬劇“出人齣戲”。提前孵化,讓《飛越七號橋》等作品在劇本階段,就得到了專家評委“智囊團”的指點和幫助,少走彎路。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帶領團隊認真聽取意見,歷經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打磨,最終打造了一臺深受觀眾喜愛的佳作。

上海民營滬劇團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引來茅善玉“點贊”

從每一年的展演中更能發現“潛力股”,今年,滬林滬劇團的原創話劇《永生花》躍入了大眾和評委們的視野。故事講述了當代社會一對身患絕症的陌生男女,一個為了崇高的事業努力求生,一個為了盡孝而放棄求生,兩人共同簽署了一份無法公開的婚前協議。本應形同交易的虛假婚姻,在生死的不斷轉換間走向涅槃。故事一波三折,情感真實動人,看哭了很多人。

勤苑滬劇團的《51把鑰匙》雖然沒有出現在今年展演中,但也仍然被“惦記”著。評委們鼓勵團長王勤要繼續用心把它打磨好。故事講述了一位社群醫生,身邊常年帶著51戶老人交給他的房門鑰匙,“這可能是全中國第一個題材描寫社群醫生的題材,傳遞者濃濃的關愛和信任。這樣的題材,不要放棄!”現實主義題材是本鄉本土的滬劇,最好的土壤。專家們表示,希望更多謳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作品,能出現在滬劇舞臺上。

滬劇,已成為上海演藝大世界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袁雪芬對我說,唱腔是演員唱出來的,不是作曲家寫出來的。”評委蔡正鶴說,希望上海滬劇再接再厲,湧現更多新流派,新表達,齣戲出人,在舞臺上繼續傳遞美,讓滬劇的魅力永存。

作者:童薇菁

編輯:汪荔誠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