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前些天,朋友問我看不看《白蛇傳·情》。我一看是戲曲片,又是爛熟爛熟的白娘子故事,便不想去。但是一看朋友發過來的介紹,說是第一部4K高畫質拍攝的戲曲片,片中有大量的CG數字特效和水墨畫風格的美工設計,於是便想看看究竟如何。於是,冒著32℃的高溫,去看了《白蛇傳·情》在白娘子家鄉杭州的超前點映。

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首先我要肯定這部戲曲電影在藝術上的追求。為了讓戲曲電影跟上時代,吸引年輕觀眾,《白蛇傳·情》做了很多電影化的嘗試,比如水墨畫風格的美工設計,令畫面美輪美奐,契合影片唯美的主題;比如高水平CG數字特效設計的盜仙草和水漫金山場景,給人誤入災難大片現場的感覺;比如4K數字高畫質加全景聲的音效,以至於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白娘子化妝上的瑕疵和臉上的包包。

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正因為有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白蛇傳·情》還未上映就已經獲得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戲曲歌舞影片獎和平遙國際電影展·型別之窗·最受歡迎影片獎。不過好奇怪的是,這兩項獎都是在2019年,而影片直到上週末才上映,不知道為啥隔了那麼長時間?

前不久,曾經看到過一部戲曲電影新片的預告片花,看得出完全是在攝影棚裡拍的舞臺紀錄片。當時我就詫異:幾十年過去了,如果我們還像當年的《三打白骨精》那樣拍戲曲片,還有什麼意義呢?

戲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有保護、傳承、發展的需要。我理解,

這種保護、傳承、發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搶救式保護,把著名戲曲大師的舞臺經典作品完整地拍攝儲存下來,比如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譚鑫培的京劇《定軍山》,還有後來拍攝的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作品,和前面提到的六齡童的紹劇《三打白骨精》以及周傳瑛、王傳淞的崑曲《十五貫》等,避免傳統藝術的失傳。另一種是讓現代藝術理念和形式融入戲曲,使戲曲得到傳承和發展。

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前一種形式是像博物館那樣,讓戲曲成為歷史,讓後人能夠永遠看到正宗的傳統戲曲藝術。而後一種則是讓戲曲在新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力,贏得新的市場和觀眾。顯然,《白蛇傳·情》屬於後一種。它既不屬於粵劇經典劇目,也不是粵劇藝術傳人的作品,而是對《白蛇傳》這個中國文學經典故事的現代粵劇再創作。所以,它絞盡腦汁使用了4K高畫質、數字特效和水墨畫風格,力圖實現推陳出新,為戲曲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

對這樣的努力,我首先要表示敬意。

至少,《白蛇傳·情》是認真的,嘗試了很多對於戲曲藝術來說是全新的藝術和技術手段,企圖擁抱市場和觀眾,比那些至今還固步自封,在攝影棚裡簡單重複舞臺形象的戲曲片要好許多。

4K高畫質、數字特效、水墨畫風格,救得了戲曲電影麼?

但是,

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並不是僅僅依靠簡單疊加現代藝術形式就能實現的,而必須在戲曲和電影以及現代藝術形式之間實現深度融合。

從《白蛇傳·情》來看,

演員的粵劇唱段唸白舞蹈與CG數字特效之間,表演的舞臺設定和美工的水墨風格之間,4K數字高畫質加全景聲音效和演員的舞臺化妝之間,都可以看出明顯的違和感,顯得格格不入。

比如堪比好萊塢災難大片的CG數字特效設計水漫金山場景固然震撼,可你不覺得與前面後面的表演就像兩部電影嗎?比如水墨畫風格的美工設計美則美矣,但在這個背景上的演員卻還是傳統濃墨重彩的舞臺化妝,你不覺得違和嗎?再比如,4K數字高畫質拍攝之下,戲曲的虛擬和朦朧蕩然無存,連演員化妝的瑕疵都看得一清二楚,實在有些尷尬。

雖然對戲曲藝術並不十分熟悉,但我知道,

戲曲的舞臺程式化表演和電影的真實場景再現是兩種藝術形式之間最大的不同。把著名戲曲大師的舞臺經典作品完整地拍攝儲存下來很容易,但要對戲曲藝術進行現代化、電影化的改造,殊為不易。只靠簡單地疊加是不夠的,那隻能拍出一個不倫不類的怪胎。

《白蛇傳·情》的唱唸做打還是傳統的方式,卻穿上了一件時尚的外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顯得非常生硬、突兀。上映一週來的票房也證實了我的看法,區區512萬元,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成績。發展、傳承戲曲藝術,振興戲曲電影,無疑還要做更多的努力。

[圖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