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作者|耳東陳

監製|吳懟懟

21世紀進入第三個十年,電視劇裡反應社會發展的年代劇卻依舊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每當提起懷舊風,影視劇裡必會出現上世紀的粵語歌和港片老海報。

然而隨著90後長大,所謂懷舊,已然發生了年代的位移。

今年播出的年代劇,除了《覺醒年代》《山海情》等獻禮劇,其餘均質量尚可但收視啞火。其中一個原因是,主要受眾與故事所處的時代,有割裂感。

當騰訊優酷愛奇藝90後用戶佔比均近6成時,意味著90後已然成為平臺內容的主要受眾。影視劇不能只用仙俠甜寵等更娛樂的型別劇討好年輕人。

年代劇也該用世紀初的各種故事,做讓年輕演員更不容易產生違和感、讓觀眾更有熟悉感的新年代劇,書寫新篇章。

01

人物符合時代審美

太新了。

當年輕演員投身年代劇時,不少觀眾反應,即便演員在妝造上已經盡力往符合劇中年代的樣子去打造,但形象依舊違和,讓人入戲困難。

我在

《演員潛質是怎麼被消耗掉的》

《95後明星進入轉型加速道》

兩篇文章中,從年輕演員的角度解釋過這一現象。

迴歸劇集,演員與年代劇的不適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講述上世紀的年代劇所需要的面孔,與如今符合娛樂圈主流審美的面孔,不適配。

回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在我國熒幕上的面孔,男演員的代表是陳道明、陳寶國、王志文、姜文等。他們或陽剛或儒雅,唐國強這樣清秀的在當時都被稱為「奶油小生」。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女演員的代表是劉曉慶、王姬、潘虹、鞏俐,她們之中沒有一個小尖臉,全是方臉盤大青衣,即使在少女時期,突出的特質也是「女」非「少」。

熒幕形象直觀反映時代審美,幾十年過去後,重講那個時代的故事,首先得找形象與上世紀演員在同一象限的面孔。

然而縱觀當今娛樂圈,審美西化已是定局。

演員講究骨骼感、立體度、頭肩比、頭身比……一輪一輪卷下來,有知名度、有流量、能上鏡當主演扛收視的年輕代,皆是身高腿長身形單薄頭小臉小的清秀男演員,以及立體歐化小尖臉大眼睛的幼齒女演員。

他們演偶像演仙俠不違和,但放在年代劇裡,頂著尚未成熟長大的臉去舊時代力挽狂瀾,真的很像中學生裝大人。

演員外形上與八九十年代完全是反義詞,就意味著縱使妝造再用力,也註定從一開始就輸很大。

年代劇與其將目光停駐於八九十年代,用新演員做與其差別過大的舊人物,從最直白的觀感上打折扣,不如把年代劇的進度條往前拉一拉,讓長在新世紀審美點上的演員演屬於他們這個年代的年代劇。

違和感一降低,角色信服度也就上升了。

02

行業貼合實際情況

年代劇重在展現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生活的切面,近年來國產年代劇的慣用操作方式,是用時代浪潮下某一個或幾個行業/地區的發展穿針引線,織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命運變遷和喜怒哀樂。

典型如《大江大河》及《山海情》。

有時代依據的好處是,站在新節點看過去,一些發展已然蓋棺定論,能從中取材的故事豐富,經驗也豐富,同時能撬動共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的情緒。

年代劇遲遲不講新世紀的這些年,其實國產都市劇和職場劇,已經把一些社會變革和行業發展放進了自己的故事裡。不過講得好的並不多。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黃軒楊穎週一圍主演的《創業時代》,是取材於網際網路浪潮下的創業故事,週一圍的原型有參考搜狐張朝陽。

但2018年播出的劇,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講了一個網際網路門戶時期的故事,並且把故事放進正在進行時的語境裡。

光是比行業發展滯後20年這一點,就讓《創業時代》大打折扣。更別提楊穎週一圍的辣眼表演,以及三觀亂飛的劇作思想。

《創業時代》是很爛,但它選取的行業對當今的年代劇而言,卻是挖掘故事的沃土。

其一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中,已然有幾個塵埃落定的時期,從既定事實中找素材成故事,能避免創作團隊因看不清行業狀況埋頭亂寫,貼合時代意味著一定程度上保證真實性。

其二生長於世紀初的年輕演員距離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網際網路創業故事並不遠,這有利於他們把握角色。

其三已然成為收視主力軍的90後同樣經歷過故事發生的年代,這種年代劇對年輕人而言,更有代入感。

在各類劇都爭相討好年輕人時,年代劇應該更新符合時代的新情懷。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除了「網際網路改變人們生活」這種年代劇,還有以網際網路為土壤生長出的許多新行業,改變年輕人生活習慣、職業規劃的故事。

時代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每個已然成為過去式的風口,都能做出不止一部特定年代跌宕起伏的好故事。

框定年代的敘述方式,能緩解一些影視劇因未能及時播出而內容過時的尷尬。

典型如涉及自媒體創業的《北京女子圖鑑》中,描述的行業發展狀況比現實滯後了5年。

誠然影視劇永遠比現實滯後,無可厚非,但給故事加上年代宣告,其實是給現實主義電視劇更好的現實參照。

03

故事引起廣泛共情

除了用行業講故事,年代劇還有一種常規操作,是講某個特定時期普通人的生活。

這類年代劇的質感貴在真實,需要撬動的情緒是懷舊。

而懷舊的底層邏輯,是讓觀眾認可故事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放大觀眾對時代發展中人物境遇的共情,最終把個體共情上升到對人類發展過程某個時段命運的悲憫。

《請回答,1988》的魅力就在於此。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五個一起長大的高考生的青春悸動是切口,他們各自的家庭是韓國當時幾種典型家庭的切面,校園流行的歌曲隨聲聽等是社會發展的明面,沒有明示的光州事件是時代發展的暗面,離開雙門洞是孩子們長大的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劇中根據電視新聞引發的感慨「有錢無罪 沒錢有罪」,在不瞭解韓國當時國情的觀眾看來,某種程度上是亙古不變的無奈事實,對親歷韓國那些歲月的人來說,很容易想起全斗煥弟弟侵吞財產卻沒被制裁的往事。

《1988》講家庭,講青春,講小孩長大,父母老去,電視劇自始至終在講小人物的平淡命運。

自始至終沒有大富大貴,飛黃騰達,但故事自始至終,都在遵循韓國當時真實的社會語境。

所以觀眾看完劇,能夠通過幾家人,看到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的變遷。

小人物的故事沒有大起大落的劇變,但窮時想要天天吃雞蛋,有錢後端出一盆煎蛋的樸素橋段,能戳得大多數人心酸之餘,會心一笑。

它沒講大格局,但極具時代性。

反觀國產年代戲,每當有服化道極具年代質感,故事主人公是青少年的劇,總會有人拿來碰瓷《1988》。

《以家人之名》《喬家的兒女》都用前4集的真實質感拉滿觀眾期待,也都以懸浮的現實口碑敗北。

年代劇,該換年代了

年代劇,服化道符合年代是基本要求。

在充分了解故事發生的年代時,用全域性觀把握符合時代的人物命運才是本質。

《1988》講鄰里,講社群。

其實在商品房變成主流之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家屬院裡,上演過無數場與之類似的生活故事。

鄰里之間屬同個單位,孩子們上同個小學,貧富之間有些差距,但總歸不是天差地別。

生活磕磕碰碰,其中包含經濟和科技發展,閉路電視變成網路電視,電腦系統從windows 98到win 10,小區一個人學會網購帶動周圍鄰居一起網購,摩托羅拉變諾基亞變蘋果……

人們接連搬離家屬院是節點。早買房的人享受到紅利,遲買房的人錯過時機。與此同時,改造的老舊小區住進了新的人。

一代人的生活在此落下句點,一個時代的命運有了屬於它的判詞。

少年,家庭,校園,社會,把具體人物組合起來放進不同語境去發展,才有人的命運,發展裡的喜出望外和生不由己,那是時代。

國產劇創作團隊的一大問題在於,只看表象,不問本質。

看準《1988》裡的青春元素,做劇的時候,就在青春上下猛料。

看到商戰小說中的時代變遷,就在改變中忽略時代而誇大商戰。

殊不知現實主義電視劇,孤立的青春成長、商業鬥爭永遠不夠打動人,理不清獨立個體與所處時代之間的牽連,又何來生活質感?

國產劇常被詬病「不見小人物」。

其實年代劇稍微轉轉彎,把聚焦在商戰小說IP上的目光變一變,採集世紀初社群的群像,那也是商品時代徹底到來前,小人物組成的浩浩蕩蕩的時代切面。

每當有反應年輕人成長的樸實生活劇出現時,總有人說中國版《請回答1988》要來了,然而向來都是希望,一直沒有落實。

其實行業也好,青春也罷,

年代劇最難的不是沒故事,而是故事俯拾皆是,影視劇裡卻沒有生活,

既沒有小家,也沒有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