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一代大儒韓愈曾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國自古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由古人祭祀“天地君親師”,便可看出師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師者不僅傳授文化知識,更是學生道德精神的培育者。下面,筆者便從歷史的海洋中採擷幾朵關於師生情深的浪花,每一朵細細看去,都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動人的光彩。

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不止源於他淵博的學問,還因他打破了“學在王官”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讓教育惠及到普通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述而不作,後形成了記錄他與弟子之間言行的《論語》,成為“五經”之一。

孔子擅長因材施教,子路向他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要立刻去做麼?”孔子慢條斯理道:“總要問一下父兄的意見吧?”另一個學生冉有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鼓勵道:“對,應該馬上實行。”又有一個學生公西華很不解,問孔子為何面對同一個問題,答案卻不一樣呢?孔子笑答:“冉有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勸他要果斷,而子路做事魯莽爭強,所以我才勸他要三思啊。”

孔子注重以自己的行為感化學生,他教育有治國抱負的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最為欣賞的弟子是顏回,他讚揚顏回安貧樂道的品格:“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曾說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對於誰可為師,孔子認為人皆可師,要不恥下問,虛心好學,他就曾向老子問禮。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從正反兩面來鑑照與反省。孔子這樣簡練而深邃的論述還有很多很多,他用他的大智慧,深刻影響了後世每一箇中國人。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尊重老師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曾有張良、魏昭拜師的故事傳為佳話,而最為著名的,當數程門立雪的典故。

楊時考中進士後,有心鑽研學問,朝廷授官,他也沒有赴任,便投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深入研習理學。後來,他到外地任職。楊時三十三歲時,聽說老師病逝,悲痛萬分,設靈位哭祭老師,灑淚寫下祭文和哀辭,直陳自身“伏紙摧咽,言不倫次”之狀,充滿懷思,感人至深。

四十一歲時,已經對理學很有造詣的楊時仍謙虛謹慎、求學心切,又投於程顥的弟弟程頤門下。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爭論不下,於是一起到老師程頤家求教。正值寒冬,鉛雲懸頂,朔風割面,當來到程頤家時,恰逢老師在爐邊坐睡,楊時二人不敢驚擾,就立在門外靜候。這時雪花紛飛,天地一色,楊時等變成了雪人也一動不動,恭敬侍立。程頤醒後,發現風雪中的楊時,腳邊已雪深一尺了,忙迎入屋中,師生共同探討各自參悟的學說之奧妙,互有問答,其樂何極。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與老師蘇軾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一生悲喜相通,榮辱與共。兩人本是以詩文神交,黃庭堅寄詩表達對蘇軾的仰慕,此時的蘇軾名滿四海,但因賞識黃庭堅,作文《答黃魯直》,不吝稱其“如精金美玉”,從此兩人惺惺相惜。

一年後,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黃庭堅雖與蘇軾未曾謀面,但因與其酬唱來往,被處以罰俸,而黃庭堅無怨無悔。直至七年後,黃庭堅與蘇軾才初次相逢,開始了過從甚密的歲月。蘇軾舉薦過黃庭堅,黃庭堅又因蘇軾貶謫而命運坎坷,但人生得此良師良友足矣,黃庭堅晚年懸老師畫像於室中,“衣冠薦香,肅揖甚敬”,執弟子之禮甚恭。

蘇軾去世四年後,黃庭堅也追隨泉下。多年過去,後人編定其詩文集,將他寫給蘇軾的第一首詩放在了最前面,這詩不一定是寫得最好的,卻因背後的故事,已化作一段讓人回味的紀念。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為師者,在保持廉潔自守的風骨同時,還要對學生及時提醒糾偏,把穩做人做事的方向。

明朝工部尚書劉麟一生清正剛直,在早年任紹興知府時,因不肯私謝宦官劉謹,被劉謹懷恨在心,將其罷職為民。退休後,他喜歡樓居,但因家貧蓋不起,就懸籃輿於樑上,讓自己曲臥其中,悠悠哉自得其樂,還美其名曰“神樓”。

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官員奢靡之風甚重,終日因飲食問題苛求下屬,讓大家見了他都很懼怕。劉麟道:“這是我門下的學生,我有義務教他道理啊。”於是,喚他來家中吃飯,這人早早到來,劉麟對他說:“本來想以宴席款待你,又恐妨礙你的公務,就請你在家吃飯吧,但你師母又不在家,沒人燒菜,咱們簡單點,你能吃嗎?”學生豈敢違背老師的安排,結果,過了中午,飯菜還遲遲不上,學生餓得前心貼後背。看火候差不多了,劉麟才拿來一些粗米飯、淡豆腐,學生顧不得許多,連吃三碗。這時,劉麟又擺上佳餚美酒,勸他再食,學生連說:“吃飽了,吃不下了。”劉麟意味深長道:“飢了想吃,飽了無味,看來你挑剔飲食精粗沒必要嘛。”學生很是慚愧,明白老師又給他上了一課。

何為師?師為道。在明末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有一對師生上演了悲壯的一幕。左僉都御史左光斗為彈劾魏忠賢而含冤下獄,受盡酷刑,他的弟子史可法入獄探望,看到老師血肉模糊,筋骨盡脫,不禁失聲痛哭。左光斗怕連累弟子,連連斥道:“這不是你來的地方,快走!”見史可法留戀不去,又怒道:“我已老了,死便死了,你如此輕率,以後國事誰來支撐?”說著,掙扎起來做出驅逐狀。這一場景深深震撼了史可法,他一步一回頭離去,沒多久,左光斗遇害。

多年後,史可法率軍守禦,置生死於度外,只因他時刻牢記著老師的囑託。史可法堅持與士兵共同守夜,若抖振盔甲,能聽得冰霜迸落之聲,有下屬勸他休息,他卻說:“假如我去睡覺,剛好這個時候敵兵來犯,國家受到損害,那我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我的老師。”

忠烈的生命因支大廈於將頹、挽狂瀾於既倒而永垂不朽,史可法無愧自己的老師,這是一種師生之間至深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