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小時候喝飲料有個最期待的事情,那就是飲料蓋上印有“再來一瓶”字樣。發現這一字樣的話,就可以去小賣部老闆那裡免費兌一瓶了。包括吃瓜子裡面也會有個卡片,上面刮開要是再來一包,就可以花一份錢吃兩包瓜子了。

“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可以說那時候不少飲料或是啤酒品牌,都會模仿這一策略,在瓶蓋上印有“再來一瓶”字樣,吸引消費者購買。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早這一策略是康師傅想到的,最早在2009年的時候就出現了。說起康師傅這一品牌,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在國內飲料市場,康師傅一直都是行業龍頭的位置。

事實上有段時間康師傅的地位也曾“不保”,那時候由於可口可樂等外資品牌的進入,導致康師傅市場份額被瓜分。為了保證自己在飲料市場的地位,康師傅才推出了“再來一瓶”的活動。有買過的人應該知道,當時中獎率並不低。有資料統計,當時康師傅設定的中獎率高達20%。

“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憑藉這一活動康師傅穩固了自身地位,顧客靠著“再來一瓶”享受到了不少好處,而康師傅也因此銷量直接翻番。那時候為了能夠中獎,不少人都是直接按箱購買康師傅飲料。對比彩票中獎率,飲料再來一瓶的機率可高多了。

眾所周知一個營銷策略火了以後,免不了會有其他品牌爭相模仿。令人意外的是康師傅靠著這一活動拿下了茶飲料行業“老大”,而其他企業模仿卻賠本居多。這是怎麼回事?

“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其實我們上面就說到了,中獎率是事先定好的。包括“再來一瓶”贈品的數量,也是要實現準備好的。說白了每年兌換了多少瓶飲料,就應該有對應數量的瓶蓋還給生產廠商。然而那時候紅牛這一品牌卻出現了瓶蓋比贈品還多的情況,導致那一年紅牛廠商直接賠了千萬。

問題就是出在中間的兌獎環節,有些偽造商專門定製這種中獎瓶蓋然後賣給經銷商,到時候經銷商反正直接將瓶蓋給廠家,就可以拿錢了。結果等到廠商核對數目時,才發現了多出來百萬個“再來一瓶”的瓶蓋。

“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正是因為如此後來廠商擔心類似事件繼續發生,所以才取消了“再來一瓶”的活動。從原因來看還是很現實的,畢竟誰也不想做虧本的生意。不過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這一活動並未完全消失。在移動支付這一時代下,很多廠商還是會搞再來一瓶的活動。只是以往開啟瓶蓋就能看到有沒有中獎,現在變成了要掃描二維碼,可能是再來一瓶也有可能直接發現金。

“再來一瓶”引得企業爭相模仿,今為何見不到?

這樣做的話就不擔心那些造假行為了,驗證起來也更加方便一些。不過整體來看的話中獎率是不如以前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獎,大部分都是“空門”。對廠家來說付出成本更低,同時掃碼也緊跟趨勢,更受消費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