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教授: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四大古代文明,是諸多文明的發源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時光更迭,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傳說曾建造出“空中花園”奇觀古巴比倫早已湮滅在歷史中,徹底滅國。

現今的印度和埃及則不是從前的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延綿著璀璨的歷史。

馬丁教授: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馬丁·雅克

英國教授

馬丁·雅克

曾在其著作中提到:

“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這個問題的提出,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這些文明古國上面。

01 消失的古國文明

世界史中,不能不提及的一部法典便是

《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對後世的法典制定具有一定的意義,

而這部法典,就起源古巴比倫。

大約五千多年前,古巴比倫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被建立了起來,到第六任國王漢謨拉比繼位之後,古巴比倫成為一個統治整個兩河流域的強國。

在這個時期,古巴比倫的冶金技術、鑄造技術等高度發達,還有自己的學院,教育是統治者高度重視的部分。

此外,

古巴比倫還創造了楔形文字,也就是象形文字的起源。

馬丁教授: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漢謨拉比法典》

除了《漢謨拉比法典》和眾多技術之外,古巴比倫最為人稱道的還有“空中花園”。

相傳國王娶了一個王妃,那個王妃原本生活的地方很美,但是沒辦法經常回去,於是患了思鄉病。

國王為了取悅他的王妃,

便建造起了一座層層疊疊、美輪美奐的“空中花園”,“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但其是否真實存在,至今仍有爭議。

空中花園

古巴比倫在人類歷史上的強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漢謨拉比死後,那塊沃土成為被掠奪的物件。

巴比倫國先後被赫梯人、加喜特人所滅,城邦居民遭到屠殺,迦勒底人建立了新的巴比倫帝國,但後來還是被強大的波斯帝國消滅。

古巴比倫成為唯一被徹底消滅的文明古國,

他們留下的楔形文字,如今也只有一小部分能被學者解讀出來,這個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國度,僅僅存在了三百多年。

印度在現今是東南亞一個重要的國家,

但古印度在歷史上是一個文明的大熔爐,跟現今的印度不是同一個概念。

古印度是由五個民族構成融合的國家,強盛時期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雀王朝,

歷史上僅有那段時間是古印度真正統一的時期。

也是由於孔雀王朝的強大,古印度留下了許多自然科學領域的不朽貢獻,例如世界通用的計數法,此外,還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史詩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在孔雀王朝滅亡之後,

古印度一度處於分裂

,而一旦處於分裂,外族的入侵就有了契機。

漸漸地,代表古印度的哈帕拉文化被其他民族同化,變得漸漸衰落,

而後的印度國只是古印度的一部分而已。

統一印度的也不是純正的古印度人,只是一群

“突厥化的蒙古人”

,而在近代,印度還一度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原本的文化更是被侵蝕到所剩無幾。

如今的印度在,某些方面仍深受古印度文化的影響,例如流傳下來的種姓制度,例如仍將恆河視為母親河,然而,

印度和古印度文明的斷層是很明顯的。

和古印度一樣,古埃及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段極其輝煌的時期,古埃及代表著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文明,這一流域地區有著適合種植作物的肥沃土壤,因此,

可以說是農耕文明孕育了古埃及。

眾所周知,金字塔是埃及的標誌性建築,

在還沒有大型建築裝置的遠古時期,古埃及就可以靠人力用平均重2.5噸的石頭建造出舉世矚目的金字塔,可見其生產力之強大。

在文化領域,

古埃及有自己的數學符號,發明了太陽曆,將一年分為365天,

足見其智慧,而且木乃伊這種獨特的屍體處理技術,則極大影響了現代解剖學的產生。

古埃及有眾多王朝,由始至終,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最終還是漸漸衰敗了下去。

古埃及的最後一任法老是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也就是

眾所周知的埃及豔后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既貌美,又極有政治手段的一個女性。

她甚至捲入了羅馬共和國的政治旋渦,其一生的傳奇色彩,使之成為文學、藝術、影視領域一個常被書寫的女性人物,著名女星伊麗莎白·泰勒、莫妮卡·貝魯奇等,都曾演繹過她的風采。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任法老時,曾想挽住古埃及王朝的輝煌,但終究抵擋不了歷史的洪流。

伊麗莎白·泰勒飾演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和屋大維的戰爭中慘敗,埃及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後來,波斯帝國入侵埃及,執行了摧毀古埃及文明的任務。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埃及,儲存下來的古埃及文化並不多,整個地區已然高度阿拉伯化。

埃及地區九成公民都是阿拉伯人,餘下的是古埃及人和其他人種的混血後裔。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和屋大維

02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倖存者”

因此,縱觀歷史和現狀,

古巴比倫徹底消失,古印度和古埃及的文明都是由於其他文明的入侵,而逐漸被同化,失去了原有的傳承,中國變成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倖存者”。

也就只有中國,仍保留了完整的華夏民族文化,傳承至今,現在的中國人,是古代中國人的後裔,現在的中華文明,也是從前的中華文明。

五千多年的歷史中

,春秋戰國時期大概是華夏民族最為混亂的一個時代,但漢族的文化傳統仍很好地儲存了下來。

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中國便極少有分裂的時期,事實上,從地理位置上來說,

中華民族聚居的地方是相對獨立且閉塞的,這就沒有什麼外族人會找上華夏民族的麻煩。

中國的地帶相比起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算不上舒適,但我們的祖先在這樣的土地上排除萬難,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我們的樣子。

中國北邊是荒涼的西伯利亞,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邊和印度相隔著喜馬拉雅山脈,南邊則是氣候惡劣的雨林。

整體來說,這樣的地理位置雖然使得我們沒有跟其他文明交流的機會,卻也避免了很大的麻煩。

其他三個文明古國處於地理位置較為開放的地方,先後經歷了許多戰爭,漸漸被其他民族所消滅。

中國在一片獨立的土地上,則有機會將文明延續下去,

即使是經歷戰爭,那也是中國自身朝代的更迭。

“要消滅一個國家,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

,因此,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民族能生生不息、傳承千年的靈魂,中國之所以能將文明延續下去,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正是由於文化的包容性,才有那麼多的民族能夠加入進來,

從上古時期的逐鹿之戰開始,民族融合的序幕就已經拉開了。

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並不是對立的,而是能夠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的,

縱觀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三個古文明國度,外族入侵時,往往將他們的文化被破壞得所剩無幾,其文字也未能傳承至今。

中國的歷史上,也不乏外族統治的朝代,而這些朝代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只有融合漢族的文化,才能永久生存下去。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權,也是歷史上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其第七位皇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孝文帝是漢族文化的“骨灰級死忠粉”。

政治上,他學習漢族的吏治,改革官制,

文化上,他不僅命令舉國遷都洛陽,還讓鮮卑族人說漢話、穿漢服,改籍貫為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並提倡鮮卑族與漢族通婚。

由於統治者推行漢文化,洛陽一帶的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鮮卑人的入駐,又使得

鮮卑文化和儒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合,這種融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的創新。

北魏孝文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進行大一統的朝代

,成吉思汗擴張蒙古國,忽必烈建立了元朝,進駐中原。

但這個由強悍的蒙古族統治的王朝,自忽必烈統一開始,

只存活了短短97年的時間。

元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興許是不願融合漢族文化,唯蒙古文化獨尊,視漢人為草芥,導致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政治腐敗,於是走向了亡國。

忽必烈

清朝是另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進行大一統的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和元朝不同的是,自清兵入關之始,清朝統治中國276年。

然而,

有人說,清朝的歷史,便是滿族逐漸漢化的歷史,

清朝之始,統治者便意識到,

滿族人數可能都不足全國人口的1%,如果不推行漢化,王朝終究不會長命。

因此,清朝統治者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例如依照慣例組織科舉考試,推行儒家文化,讓漢人學者站在統治者這一邊。

保留漢族語言為主要官方語言,並讓滿族人學習漢語。康熙帝甚至組織漢族學者編寫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漢語詞典——

《康熙字典》,久而久之,滿族人甚至都不講滿語了。

康熙帝

元朝禁止蒙古人和漢人通婚,清朝則鼓勵漢滿通婚,血緣的融合,也使得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進行進一步融合。

近代以來,中國也曾受他國侵略,外寇也曾想利用語言文字來破壞中國原本的文化,但根本行不通。

這說明,中華民族團結的背後,是強大的、極具包容性的文化,

正是因為文化本身的強大,漢族的傳承才相當完整。

03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毋庸置疑的是,華夏兒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有著極大的認同感的,我們的文化的確傳承了幾千年之久,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篩選文化因子。

不管是什麼文化,在滾滾前進的歷史車輪下,都有其先進和落後的地方。

中國人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因為我們能夠篩選出優秀的文化,拋棄落後的部分,中華文化才能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下去。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古代的中國稱之為“天竺”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得以抵達天竺取得真經,回中土大唐傳授智慧。

真實的歷史上,

僧人玄奘獨自一人偷偷走出長安,用十七年的時間,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學得真經,並用十九年的時間,把正統的佛經翻譯成中文,他的執著,源於對佛學的信仰。

可以見得的是,

古印度的佛學體系是影響巨大的,但現今的印度卻沒有繼承佛學的優良之處,反倒把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傳統給留了下來。

印度統治者依據姓氏,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

,國家權力掌握在高種姓人手裡,而低種姓人全然沒有人權,世世代代都只能低人一等,甚至當天災來臨,所謂的“賤民”都得不到援助。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這種文化傳統仍根深蒂固,在印度社會激起了極大的矛盾。

中華傳統文化在過往也有一些糟粕的部分,但我們懂得摒棄這些,例如,儒家思想現今仍是華夏民族的思想核心,

但保留下來的是那些教人守孝悌、講信義的美德,去除的是那些過分遵守“節義”而摧殘人性的部分。

再比如,中華文化保留下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因子,那便是對“天”的信仰。

外國人翻譯時,總喜歡把中國人所說的

“天”、“道”翻譯為上帝

,他們不太能夠理解中國人眼中的天和道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

中國人眼中的“天”是一個能包容萬物、掌控秩序的存在,是仁慈和先知的化身,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神或唯一的神,也不限於某一族群。

所以,中國從未有過因宗教而產生的戰爭,在中東地區,宗教的紛爭則十分普遍,兼收幷蓄的思想被保留了下來,使得中華的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包容性。

歷史往往像沙漏,漏出的沙子湮滅了許多人,許多文明,誰都無能為力,中華文明歷經滄桑,但從未間斷,關鍵在於適當地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而在未來,中華文明要如何創新,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所有人都拭目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