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風臺“三變”

◎文/徐報融媒記者 李夢虎 於瓏 圖/徐報融媒記者 白雪

2216年前——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回到家鄉沛縣,築臺會父老,擊築歌大風。

後來,因臺作室、勒石紀念——這塊石,就是大風歌碑;這個臺,就是歌風臺。

沛縣地處黃泛區,歌風臺作為沛縣的歷史文化座標屢毀屢建、屢建屢毀。

現在,位於沛縣漢城景區內的歌風臺,建於1995年,總面積12600平方米,總高26。8米,從它的建築體量和歷史影響力來說,被稱為“華夏第一臺”。

倉庫變寶庫!

就在劉邦築臺歌大風2214年後——公元2020年7月,沛縣縣委書記吳昊到歌風臺調研。

和以往調研不同,吳昊沒按工作人員指引直接去歌風臺上考察,執意要看臺下緊閉的大門裡的“神秘”空間,也就是工作人員說的“沒啥看頭”的倉庫。

開啟大門,一股黴味撲面而來……這哪是倉庫?就是個雜物堆放間。

前廳柱子上廢棄的漢畫像石裝飾貼片,昭示著這裡在1999年到2016年曾經是博物館。

後廳堆滿了建築垃圾——據說,這些垃圾從1995年就一直在哪裡。

這麼大的建築體量閒置著太可惜了!

吳昊要求沛縣漢城景區管理處把歌風臺的改造利用和加固工程作為攻堅克難專案,把這個“倉庫”變成“寶庫”,讓漢文化活起來,成為一道文化新風景,成為文產“聚寶盆”!

經過多輪論證,去年4月確定歌風臺改建方案,7月實施,11月底完成。

寶庫變體驗!

走進改建一新的歌風臺大門,迎面看到兩個漢闕分佈左右,匾額上兩個篆書大字“南市”掛在中間。

“字音館”裡,可以對照《大風歌》學、寫、念,這裡還有個沛縣話“學習機”,透過觸屏操作,一句句地道的沛縣話引人發笑。

竹蓆吊頂、竹編捲簾、矮桌坐墊……“漢禮塾”裡有大小課堂,既可以瞭解到“立容、做容、行禮、迎賓、宴請”等常規之禮,又可瞭解到“出生、冠禮、婚禮、喪禮”等人生大禮。

“拓片館”裡,可以拓印漢畫像磚拓片、碑刻拓片;“沛武堂”裡,沛縣武術十二大門派一覽無餘;“陶然居”裡可以體驗漢代陶器文化……

“漢膳堂”則透過場景還原、投影互動、立體圖文展板的結合,再現漢代宴飲場景,體驗沛縣特色漢宴十大碗。

在一樓展廳的中央,還有一個精緻的小舞臺,人們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沛築演奏的茉莉花、舞蹈相和歌、歌曲沛縣歡迎您……

二樓展示體驗面積約為4900平方米,以展示沛縣籍藝術家書畫作品為主,包括歌風藝苑、歌風畫室、歌風書房,這裡將成為沛縣最大的藝術會展中心。

三樓的露天平臺,展示體驗面積約為2800平方米,是集展示、遊藝、休閒為一體的綜合空間。大風歌光影演繹、沛縣漢文化展示、歌舞活動以及休閒茶飲……透過多媒體環屏進行光影演繹,再現劉邦建立漢室、大風歌宴等歷史場景。

體驗變營收!

如今,改建一新的歌風臺已經成為沛縣沉浸式漢文化體驗新地標,與此同時,一個漢文化消費空間也在此悄然誕生。

“漢禮塾”“拓片館”把經營創收的目標瞄準研學遊,著力打造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

“錦衣齋”裡,陳列各式漢服,集租賃、售賣、拍照為一體。

“陶然居”裡,遊客可在此製作屬於自己的陶器。

據漢城景區管理處副處長楊銘介紹,他們以漢文化為主題,設計十幾種文創產品,舉辦漢服設計大賽,“射箭館”等透過興趣體驗收費,再加上門票收入,以及三樓的場所出租,有望實現盈虧平衡,目前歌風臺各展廳正在誠邀租賃合作商戶。

歌風臺門前也煥然一新。這裡曾經是綠化帶,還有一處長久不用的噴泉,存在安全隱患。如今,全部鋪上石材磚,成為市民休閒廣場。

廣場的東面,原來是兩棟居民樓和古玩市場,如今成為10000平方米的園林式智慧化停車場,有167個停車位以及17個充電樁。這一變化發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上月2日開始施工,16天完工交付使用,解決了歌風臺附近的停車問題。

“歌風臺承載著沛縣兩千多年的漢文化底蘊,如何把文史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實現‘以臺養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必答題。”吳昊說,歷史不應僅僅成為鎖在博物館裡的靜態展覽,而應成為可以看見、可以觸控的真實體驗,下一步將繼續探索讓沛縣的漢文化遺存“活”起來各種路徑,讓它們活在我們的生產裡、生活裡、生命裡……

【來源:中國徐州網-徐州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