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關於立志,很多人並不陌生,我記得我們小學時候,老師常常會講,人從小就就要立志,只有立志,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然而,除了極少數學生外,絕大多數不僅天資平平,甚至,在他們童年到青少年時期,都不曾真正認真思考過“立志”這個問題。既然都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就更難真正去想要如何立志,又該定一個怎樣的志願,又該如何實現這個志願。

這個問題,老師只是那麼簡單地一提,而家長也很有可能不會和孩子談到這裡,因此,絕大多數人的青少年時期乃至於成年時期,就那麼渾渾噩噩的過了,一直走到成年,漸漸步入中年,再回看“立志”這兩個字,又會想到些什麼呢?

是想自己浪費了光陰,還是想自己曾經立下的那小小的幼稚可笑的志願,還是後悔自己輕易放棄了童年時期的夢想,抑或是忍不住將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朱光潛先生在《談立志》裡說,從古至今,很多青年人“病在志氣太小,甚至於無志氣”。

“志氣太大,理想過高,事實迎不上頭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志氣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結果必至於墮落。所以我們寧願青年煩悶,不願青年消沉。煩悶至少是對於現實的欠缺還有敏感,還可以激起努力;消沉對於現實的欠缺就根本麻木不仁,決不會引起改善的企圖……煩悶的結果往往是消沉……煩悶是耗費心力的,心力耗費完了,連煩悶也不曾有,那便是消沉。”

從這段我們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志氣太大還是志氣太小,都會造成不太理想的結果。同時可以看到,無論是哪個年代,青年人都會出現煩悶失望乃至於消沉的情緒,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迷茫,迷茫這個詞,大約可以概括以上所有情況。

但歸根結底,細細思量,會發現這就是沒有目標或目標模糊的原因。也就是立志不合理,或沒有好好立志,導致人生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

朱光潛先生說,人要有生氣,而生氣需要發揚,需要活動。

這個生氣不是我們所常說的生氣,而是指的生命力和活力,類似於生機蓬勃的意思。這個活力需要透過某種方式去“用”出去,或者消耗掉,也就是疏通開。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如果這種生氣不被髮揚或在活動宣發出去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就會導致煩悶和消沉的情緒。其中,“煩悶是感覺到困難,消沉是無力征服困難而自甘失敗”。

消沉和自甘失敗,都是人在遇到挫折後的反應,一個人如果經不起挫折,就會失去決心和勇氣,也就是意志薄弱。

而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會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將過錯推向環境,而缺乏反省的能力,不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的人生,將很難走上坡路。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回看近期熱播劇《小捨得》,不難發現,在歡歡、子悠和米桃這三個孩子中,平心而論,歡歡抗挫折能力最差。

歡歡考試考倒數了,本來爸爸已經在幫她輔導功課了,但她因為結果不太理想,就怪罪爸爸的輔導“根本沒有用”,就想要上培優班,這本也算是好事。

但她在爸爸媽媽答應她後,在沒有名額的前提下,還依舊那麼著急地想要一個入學名額,於是南儷和夏君山只得答應她在一個星期以內幫她弄到名額,可這是父母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嗎?是父母應該做到的事嗎?這種事是否應視客觀情況而定並與校方協商呢?她難道不應該反思自己的學習是否足夠勤奮用心,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呢?

正是南儷和夏君山的這種所謂的“無條件的滿足”和“無條件的愛”,讓夏歡歡學不會珍惜,以至於最後對米桃產生嫉妒不平的心理。因為她壓根扛不起一點兒不順和挫折。

反觀米桃,面對歡歡並無惡意地向自己展示各種各樣的布娃娃和漂亮的裙子時,她內心難道不失落嗎?她不想要一個這樣富裕的家庭和無憂無慮的生活嗎?她不喜歡布娃娃和漂亮裙子嗎?她不想去參加小主持人活動上臺演出嗎?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那天夜裡,米桃就做夢了,夢見自己穿著漂亮的裙子在舞臺上跳舞。她內心也有失落,也有心裡不平衡,但這些問題她統統無力解決——她絕不會開口向父母要錢買裙子或洋娃娃,即便書包破成那樣了,也只是媽媽縫縫就繼續用。米桃所犯的唯一的錯,就只是在被歡歡屢次欺負和冷落後,為自己的合理權益據理力爭,隨後才動手推了歡歡一下。

米桃從農村轉學到城裡,她所經受的誘惑和考驗難道不多嗎?

父親辛辛苦苦掙錢,把腿摔傷了沒地方看病;母親在同學家當鐘點工做飯,還被夏歡歡在學校裡指名道姓說米桃媽媽做飯最好吃;想學奧數,還得顧慮父母出不出得起學費;沒參加過夏令營等活動,所以在某些功課上有短板;因為太優秀,被夏歡歡等同學排擠和冷落……

可她一直默默承受下來。

從最開始找藉口不去夏歡歡家裡,到最後被欺負而推了夏歡歡一把,這個孩子一直都在忍耐,懂事得讓人心疼。

因此,說到志氣,米桃將來是最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的,子悠也是個有定力的孩子,而歡歡則最難。哪怕是她喜歡的文藝演出類事業,一個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將她打退。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樣在立志之後實現自己的志向呢?

中國有句老話:“有志者事竟成。”志氣就是理性的實現。“志”,一方面是指念頭或願望,另一方面是目的,還可以指達到目的的決心。

朱先生說了三點:第一要起念頭,其次要認清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方法,第三是抱必達目的的決心。其中,他說最難的是對於目的的認識以及下定達到目的的決心。

關於認清達到目的的方法,朱先生解釋,沒有所謂的“不可能”或“沒有辦法”,而是我們沒有認清方法和步驟去達到那個目的,這樣就只是痴想,而不是立志。但關於如何達到目的,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所知很有限。而人要想在立志於實現志向之間取得平衡,卻不得不瞭解一個很透徹的道理

盧梭在《愛彌兒》裡講過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幸福起於願望和能力的平衡。

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從幼時就學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樹立願望,想做自己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絕大多數人,應該對這個道理心有慼慼焉。很多人的煩悶苦惱和失敗,都源於自己想做的事超出自己的能力,想做的事是自己所不能做到的,或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能力、願望、現實三者之間,很難有一個清醒現實的認識,很難取得平衡。

《小捨得》沒志氣的孩子即便被富養,人生之路也很難走長遠

如果要追根溯源,倒也可以追究到源頭是童年時代的懵懂無知,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缺乏足夠客觀準確的認識。然而,如果將過錯歸咎到成長環境也無益,因此,朱光潛先生將個人的做人信條提出以供參考,這個信條就是“此身,此時,此地”。

此身是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由此身擔當,不推諉給別人;

此時是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而不要拖延到未來;

此地就是我的地位和環境允許我做,而且我應該做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個環境中做。

這才是最接地氣的現實主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腳踏實地,立志於當下,立足於現在,畢竟,做好手頭的小事,遠勝於立志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