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譭譽參半的歷史人物。自古以來的正史、野史、官方的民間的印象中,隋煬帝無疑是一個暴君、昏君,給人們帶來巨大苦難,讓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屬於歷代君王的反面典型。而到了現代,有一股給歷史人物翻案的風潮(這很好),隋煬帝也乘著這股風潮,形象逐漸扭轉起來,甚至於達到“千古一帝”的高度,李唐則成為竊取果實者。小編以為,隋煬帝是一個暴君無疑,昏君方面值得商榷。不過他確實與歷史上其他的昏君有所不同,並非沉迷於花天酒地中,而是真心地想幹一番大事業。內心中有樹立一個“千古一帝”的歷史形象的野心。也正是因為這樣,隋朝迅速走向了滅亡。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網路上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說隋煬帝:“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樣看來,後世的人們都在享受著隋煬帝的成果,反而吃飽了就罵廚子。隋煬帝成了一個悲劇式的人物。評價一個君主的功過是非,大抵可以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四個方面概括。那麼隋煬帝在這四個方面上,到底有沒有達到“利在千秋”呢?

政治:

建東都

隋煬帝剛即位的時候,就幹了件大事,建立東都洛陽。這是出於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的考慮。在政治上,之前南方和北方分裂得太久了,並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天下之後,南方就發生過嚴重的反叛。所以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穩固新興的帝國,迫在眉睫。經濟上南方的經濟是很富足的,但是關中地區經濟產出貧乏,都城的人口又太多。經濟問題也很緊張。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所以隋煬帝將都城選在靠近中央、交通發達的洛陽。這樣一來將政治影響力更好地擴散到東南,同時可以利用水路運輸從南方汲取物資(就是大運河,後面會提到)。有人認為隋煬帝遷都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將政治中心脫離關中,削弱關隴貴族的影響。這一點爭議較大(有歷史學家認為,在隋文帝即位時期,關隴集團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小編就不妄加評論了。

通西域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經過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割據混戰,政權頻繁更迭,中央政權與西域之間煙塵迷絕。到隋朝時期,吐谷渾的軍事威脅導致隋朝和西域諸國的溝通受阻。隋煬帝是有雄心大略的,他是想將隋朝的影響力擴張出去的。於是隋煬帝親率大軍擊潰吐谷渾,掃除了河西走廊的威脅,建立四郡之地,並且與西域諸國的領袖舉行了一場“國際性”的宴會。如果事情一直這麼發展下去,楊廣可以說是利在千秋,但實際上隋煬帝對河西走廊的掌控力並不強,而且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吐谷渾又捲土重來,隋煬帝的努力打了水漂。

軍事:

隋煬帝時期的武功不可忽視,對吐谷渾、對突厥、對琉球等等。最有影響力的,要數三徵高句麗。也正是因為對高句麗的戰爭,耗費無數的國力,讓隋朝迅速土崩瓦解。

一徵高句麗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隋朝一路從涿郡出發,走陸路;一路走水路到平壤,結果隋軍遭遇慘敗,渡遼的三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就回來不到三千人。軍資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二徵高句麗

第二次倒是沒有遭遇慘敗,但是後院起火,楊玄感反叛。隋煬帝不得不放棄對高句麗的進攻,來平復楊玄感的叛亂。這次雖然不是戰場失利,但也是因為隋煬帝沒有處理好君臣關係、朝廷內部隱患所導致的。

三徵高句麗

這次高句麗受不了了,向隋朝表示臣服。隋朝雖然獲勝了,但是並沒有實際上的便宜。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首先征討高句麗,完成國家統一,消除威脅是正確的,隋煬帝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為了攻打高句麗所花費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經拖垮了這個帝國。無數的征夫民夫死於戰爭或者是後勤準備(造船工長期泡在水裡,腰下都開始生蛆)。至於出發點是好的,這個太正常不過了,作為一個統治者,他的任何出發點肯定是對自己的國家有利的。但他並沒有受到執行過程中的苦難,也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死活。有人說隋煬帝徵高句麗是為了借高句麗之手打擊削弱關隴軍事貴族。小編以為這個說法實在太理想化,且不說當時的關隴集團有麼有那麼大的能量,值得隋煬帝煞費苦心,打高句麗用的是四方之兵,幾乎動員了整個國家,沒有任何針對某一撮人的意思和表現。

經濟: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提到隋煬帝對經濟的貢獻,不得不說開通大運河的事情。為了方便運輸、增強政治影響力,隋煬帝在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之間,修建四條人工河道,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的海河水系;中間連線黃河、淮河、長江;南至錢塘江,組成一個運輸能力強大的水路網路。歷史上不乏對大運河的讚美之詞,甚至說楊廣可以與大禹比肩(除去他奢靡享受的事情後)。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然而大運河並非隋煬帝一朝之功,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人工開通的河道;之後的朝代又有人開鑿河道,隋煬帝開通運河,實際上是對一些舊河道的疏通整理,沾了前人的光。當然後面的朝代也沾了隋煬帝的光,但也數次維護隋唐大運河。之後政治中心轉移,隋唐大運河經過裁彎取直,成為現在的京漢大運河。這是好幾個朝代的無數人的功勞,隋煬帝當然也在其中,功勞巨大,但並不足以說利在千秋。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隋煬帝個人是很有文化的,是個大詩人。不過這跟君主的功績無關。隋煬帝在文化上有一個重大功績,就是完善所謂的科舉制。大家都知道,漢朝時期用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用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導致世家門閥把控廟堂,平民百姓難以躋身高層。但是到隋朝時期,連年戰亂打擊了世家大族,社會資源被重新洗牌,隋文帝拋棄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制。楊廣之後又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在古代可以說是很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公平,以才華取士,給平民上升的途徑。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但隋煬帝的科舉制真的是我們所熟知的科舉制嗎?這一點有很大的爭議。史學家有不同觀點,一、認為科舉制始於隋;二、認為科舉制始於唐。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有的話題,在唐宋時期之後,認為始於隋朝的人更多一些,但還是有人支援始於唐朝。有史學家認為,科舉制的一個重要的有別於其他人才選拔制度的特性就是“投牒自進”,而隋朝的科舉制並沒有做到(清人所撰《福惠全書》中說隋朝科舉“投牒自進”,可信度不高),所以本質上和漢朝時期的察舉制相似。即便科舉制真的始於隋朝,那也定於唐朝。隋煬帝改進一個初具雛形的科舉制,並不能說是利在千秋。

結語

是昏君還是暴君?淺論隋煬帝的功過是非,真當得上“利在千秋”嗎

隋煬帝是一個積極的君王,這一點毫無疑問。但他的積極毀了這個國家,消耗了從北周到隋文帝積攢下來的豐厚底蘊,不斷透支國力,硬生生地把一個正處於上升趨勢的國家拉到深淵。隋煬帝不考慮民力,就接二連三地辦大事,這與“何不食肉糜”有什麼分別呢?如果隋煬帝在國家運轉正常的情況下完成這些事情,可以稱為千古一帝,但他既有失敗的地方,又把國家弄得分崩離析,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給李唐留下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又談何“利在千秋”呢?

參考文獻:《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