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少時的項羽看西楚霸王何竟滅亡,是天意使然,還是親手葬送?

《史記卷七 · 項羽本紀第七》

從年少時的項羽看西楚霸王何竟滅亡,是天意使然,還是親手葬送?

前 言

《項羽本紀》透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的一生。

在秦末農民起義的大潮中,項羽憑著無與倫比的勇力和過人的才氣,很快嶄露頭角。面臨危難關頭,他斬宋義奪軍權,迅速渡過黃河,與秦軍展開殊死決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為推翻暴秦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在推翻秦朝統治之中,在綿延的楚漢相爭之中,卻又不斷暴露出項羽的短處,這個勇猛善戰、叱吒風雲的霸王,卻也是一個目光短淺、性情暴戾、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他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他是一個鐵骨錚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關東”的西楚霸王。

他更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在楚漢爭霸的較量中,他最終以自刎烏江邊,被五體分屍而湮沒在歷史的潮流中……

本文要與你分享的是,從年少時的項羽看西楚霸王何竟滅亡,是天意使然,還是自己親手葬送?

從年少時的項羽看西楚霸王何竟滅亡,是天意使然,還是親手葬送?

1. 項羽的失敗是由於上天要滅亡他嗎?

【原文】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譯文】

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在最後一場戰役中,面臨即將戰敗而全盤皆輸、身家性命不保的局面,項羽為自己的失敗做了一個結論:不是我的作戰能力不行,而是天要亡我。

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他做了個實驗:面對幾千人的漢軍騎兵層層包圍圈,他要指揮著僅餘的二十八個騎兵進行三次作戰且要取勝突圍。結果,項王騎馬衝馳一個來回,不但毫髮無損,且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了百十來人。

當中有個細節描寫:“項王呼喊著,飛奔直下,漢軍驚惶潰亂,項王就斬了一個漢軍將領。”

緊接著,“當時,赤泉侯做騎兵將領,追趕項王,項王怒目大吼,赤泉侯人馬俱驚,倒退了好幾裡。”

最後,項王帶著騎兵成功突圍(僅喪失兩個騎兵),退到烏江邊。一隻救船等著他。可嘆的是,項王放棄渡江自救,而是回頭自刎烏江邊。

項王的實驗成功了;但他的失敗果如其實驗結論嗎?——“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2.少時的求學為項羽的失敗埋下伏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譯文】

項籍小時候,學習認字寫字,沒有學成。放棄了學字,改學擊劍,又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粗略地知道了兵法大意,但又不肯認真學。

項王小時候的求學經驗,為他的人生失敗埋下了伏筆:

年少時的項羽就已聰明過人,無論是學文還是學武,他都不拘泥於書本,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見。但他才疏學淺,只入了個門,卻不懂得習文學武裡頭中的內涵,更不懂兵法裡的精意,就妄下結論:

“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也是學能敵萬人的本事;學兵法,卻只粗略學個大概,不肯繼續深入學習。”

最終,將來的失敗無可避免。

3.鴻門宴錯失良機,乃因少時不肯深讀兵法造成

譬如,在鴻門宴中,正是殺死沛公(即將來的劉高祖)的最好時機,但在這緊要關頭,項羽卻被沛公等人的假情假意的忠心所矇騙,猶豫不決,遲遲不能動手,以致最後沛公溜走。亞父范增不禁怒碎玉斗:

“唉!這小子(項羽)不足以共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為什麼項羽會在鴻門宴中錯失良機,不能殺死前來送死的軟弱無力的劉高祖呢?不是因為身邊沒有良將、沒有武士,自己沒有能力。而是因為當時的項羽被劉高祖的表象所矇蔽,過於單純,由此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

如果項羽能夠領會兵法之要義:“兵不厭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就一定不會受縛於義氣,不忍向高祖下手。

4.項羽衣錦還鄉的格局,乃因少時不肯努力讀書而造成

又譬如,項羽進入秦關之後,有人勸項王:“關中阻山帶河,四面關塞,土地肥饒,可在這裡建都,以定霸業。”這是個絕好的建議,這也是個難得的人才。

不料,項羽只看眼前被自己燒燬、破敗不堪的秦宮;又懷念自己的故鄉,認為:

“富貴了不回故鄉,如同衣繡夜行,有誰能知道?”

你看看,這格局,這市井之氣與匹夫有何差異?

那勸項羽的人氣得激項羽:“人們說楚國人是獼猴戴帽子,果然如此。”

不料,項羽直接把這勸說的人才給烹殺了!

項羽的東歸定都之心也直接為他將來的楚漢之爭埋下禍根。

為什麼項羽不肯直接在秦關定都,而要衣錦還鄉?因為他的格局、視野還不夠開闊。他所看到的天地,不是好男兒志在四方,而是回家鄉炫耀自己的“出人頭地”,即已實現自己的抱負了。

是什麼束縛了項羽的格局?就是少時的文化沉澱、涵養不足而造成的啊!

5.項羽剛愎自用,不能使用人才,乃因才疏學淺造成

由於在學識內涵上無所追求,於是項羽定然是個不懂得團隊建設而珍惜人才之人,他自恃自己的才能;但他不知道的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理。

在後來漢高祖得天下之後,問高起、王陵說,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講到項羽的嫉賢妒能等幾處弱點,但高祖回答:

“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說到那在帷帳中運籌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中,都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任用,這是他所以被我擒殺的原因。”

也就是說,項羽失敗的致命弱點,在於剛愎自用,不懂得使用優秀的人才。韓信剛開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只不過劉高祖一個雕蟲小技,盡心盡力,鞠躬盡瘁的亞父范增,卻也被項羽猜忌,不能使用而告老還鄉,死在半路。

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是項王‘’故人‘’王翳。

為什麼項羽沒辦法使用、發揮優秀的人才?因他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換句話說,因為項羽的綜合素質能力不足。

為什麼項羽的綜合素質能力不足?因他的才疏學淺而造成的。

6.項羽因不能承受失敗而烏江自刎,乃因少時毅力訓練失敗而造成

【原文】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譯文】

項王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渡江干什麼呢?況且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現在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父兄憐憫我,讓我稱王,我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不於心有愧嗎?”

項羽僅靠28騎騎兵能夠成功突圍至烏江邊,實屬了得。且又有一船隻等著他渡江,只等今後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這時候的項羽卻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中,他認為,這是宿命,是天要亡他,他不必再自我解救。事實上,當他以必死之心下馬步行,重新殺入漢軍的包圍圈時,“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籍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可見其在窮途末路中,仍然勇武無比。

同時,項羽又認為,自己以失敗的姿勢回家鄉,這是有損自己的面子。他所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隻是在乎一時的他自以為是的臉面,而是懂得為勝利能屈能伸的精神。就好像韓信的胯下之辱、勾踐的臥薪嚐膽,無不是大丈夫之所為。因此,項羽的剛毅猶如玉石一般,一碰到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即不堪重負,碎了一地。

為什麼項羽不能從失敗的局面中重新振作,不能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呢?從他年少時的學習態度,可以看到他自身的弱項,就是專注力不足,無法忍耐和忍受。

無論是讀書、學劍,他都有藉口,學個基本的就可以了,學劍沒什麼用處。到了要學習感興趣的兵法時,他卻又只是囫圇吞棗,不肯仔細深入。原因就在於,他的毅力不夠。

如果年少時的他,能夠得到更好的引導,或者自己能夠靜下心來,透過讀書、學劍或是學兵法,鍛鍊自己的耐受力,訓練自己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到了最後那場烏江邊的戰役時,或許歷史就改寫了!

韓信、彭越若得到合適善待,他們不至於兵戈倒向,願意聯合漢軍,逼得項王反勝為敗,經歷“四面楚歌”的困境。

在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術中,若項羽心理素質過硬,不為之悲觀,他也不至兵敗如山倒。

在烏江邊,若項羽能夠放下面子,重振信心,他也必定安然渡江,等待日後東山再起……

只要有一個如果,項羽都不會自刎烏江邊。但事實是,一個“如果”都沒有發生。

觀古思今

上天給及項羽不是隻有一次的機會,轉折點,但他統統沒有抓住。可以說,西楚霸王的失敗,並不是上天待他不好,命裡註定他失敗。相反,上天待他不薄。

項羽的失敗,從年少時的學習態度就可以預測到了。只可惜他一腔義薄雲天,一身好武藝,其勇猛非同常人。如果在他年少時,能夠努力學習,裝備好自己;能夠在學習中,鍛鍊自己的毅力;那麼展現在世人面前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讓人唏噓不已、哀嘆惋惜了……

惜時悅讀,與你觀古思今,共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