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文|蒙山樵夫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天地大愛,生萬物而活之。民以食為天,自古而然。老家蒙山之陽,西周時被周天子封顓臾國,因季平子采邑而得名平邑。因毗鄰東方聖城,儒家文化影響甚遠。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這些鄉村重大節日,客來客往,人聚集而宴席設,這都離不開吃。吃與吃因場合不同又有分別,居家過日子和鄉間大事吃飯就不同了。居家過日子一日三餐叫吃飯,家常便飯、粗茶淡飯,飽腹而已;鄉間紅白喜事,這是重要大事,吃飯就叫坐席,講究葷素搭配,講究禮儀,講究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婚娶這樣的大喜事,那就叫坐大席了。平常百姓家,每到除夕日,這一年最後一餐飯,即使平時再節儉,也要按照宴席的做法,做一桌大席,舉家歡聚,享受這宴席,辭舊迎新,歡度新年。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家鄉,關於“席”的說法源遠流長。齊魯有“一山一水一聖人”,老家平邑也有“一山一水一聖人”。山曰“蒙山”,古稱“東蒙”;水曰“浚河”;這聖人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橋樑,儒家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宗聖曾子了。關於曾子,《禮記》中有一篇《曾子易簀》的故事。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

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子春曰:

止!

曾子聞之,瞿然曰:

呼!

曰:

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曾子曰:

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

曾元曰:

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

曾子曰:

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春秋時代用具是有等級的,《說文解字》中說:“席,籍也”。《禮》: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說文解字》說的很明確,春秋時代席子是天子、諸侯用的,《禮記》中的“簀”就是席子。這一則故事,生動敘事曾子對“禮”的堅守,病重中的曾子即使死也要死的合乎正禮。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在漫長的古代,是沒有坐具的。古人大都是席地而坐,沿用到後世,這“席”成了上到桌面的菜品的雅稱了。提到桌子,家鄉重要的宴席要擺上八仙桌。桌子的名稱在五代時方才產生。現在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遼金時代就已經出現,明清盛行,尤其是清代,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有八仙桌。老家,正堂北面山牆要安放一個長長的條山幾,緊靠條山幾就是八仙桌。八仙桌兩旁各有一把椅子,遇到家庭重要接待活動,都要在八仙桌上安排酒席。大席就在這八仙桌鋪擺開。

安排在正堂屋八仙桌的都是最尊貴的客人。安排客人以左為尊,主客之間是客人坐在左邊,主人坐在右邊陪客。八仙桌八個人,客人在左,陪客在右,主賓正對的是主家的年輕人,斟酒佈菜、勸酒勸食。陪客人選非常講究。首先是聲望高,德高望重、辦事穩妥,有群眾威信,在村子裡有政治地位;其次是命相好,父母長壽、夫妻和睦、兒女雙全,靠這主陪帶來好運氣;三是口才好,能說會道,說話得體有分寸有感染力,在酒桌上善於借勢和造勢,渲染氣氛烘托宴席氛圍,一頓飯主客之間說說笑笑,相談甚歡,能代表主人熱情待客,讓客人滿意盡興;四是酒量好,三杯兩杯開場白,四杯五杯才開味,六杯七杯沒點事。這真是一流的主陪。陪得客人酒喝正酣,多一點就醉,少一點欠味。主陪往往自謙問一句:我也沒酒量,也不會陪客,不知客喝好沒有?招待不周,多有擔待之語。千里搭棚沒有不散的宴席,咱抽空再喝。那客人歪歪斜斜手舞足蹈搭話:好,親家真是高手,再來還得跟你喝。說著眼睛也睜不開了,嘴裡唸唸有詞:再來兩杯也沒事。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宴席食材也是本土特產。大席的菜品也是豐收果實的集中展示,自家養的老公雞,河裡網來的新鯉。在我們老家大席的菜叫頭雞二魚,這雞魚要雙套,取諧音“吉餘”之意,寓意成雙成對、大吉大利、年年有餘。從田間到灶臺,這食材新鮮有味。蒙山大席還有一道菜是油炸藕盒,剛扒出來的蓮藕,切成雙片相連,中間填充新鮮肉餡,油炸出鍋講究色香味俱全。這道菜還有一個寓意,藕的諧音是“偶”,盒的諧音是“合”,有佳偶天成、天作之合之意。新婚喜宴,非常被人看重。老家人還喜歡吃一種滑丸子,肉餡裹以豆腐,手團成丸子,在鮮地瓜打出的澱粉裡滾出來,水裡煮出來,再配上雞湯輔以佐料,這丸子油而不膩,滑而爽口。家鄉人的給這道菜也有講究,寓有“團團圓圓”之意。大席壓軸菜,最後隆重登場,那就是大塊的五花肉燉粉皮,這肉就像小船帆似的,油汪汪滑潤濃香,農家人講究“肉吃滿腮”,大口吃肉吃得流油。肉在古代是好東西,只有官宦人家才能吃上肉。《左傳》中曹劌論齊魯長勺之戰,有“肉食者”的句子,平民百姓很多時候都被稱為“草民”,平日只能糠菜拌糧,“肉”哪能常吃。小時候,不到過年誰家能煮肉啊!一煮肉,能香半個莊子。這是宴席菜品的王者,最後才閃亮登場。今天的蒙山宴席,雖然還保留這道菜,平時就不缺雞魚肉的鄉民,也是不敢吃這大肥肉片子,多素少葷,大家都養生,這宴席的壓軸大菜還是保留著。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這麼好吃的大席都有怎樣高明的廚師來做呢?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農民還真是多面手。這雙手能扶犁耕田,能壘牆造屋,能掄錘打鐵,拿起菜刀菜鏟還能炒炒煎煎,這農家廚子做菜講究滋味、火候,每道菜都跟農民的品格一般實誠。他們幾乎就是無師自通,在婚慶喜宴大顯身手。尊貴的客人往往於飯前到廚屋道聲辛苦,送給廚師幾盒煙,家鄉人名之曰“溫棚”。

大席上還有一個講究就是主家敬酒。一般是酒過三巡菜上五味,就開始敬酒。敬酒講究長幼有序,主家從長到幼依序展開,這一家人輪番敬酒。這一輪敬酒下來,酒量小的也就足了。所以,一般也就意思意思少許而已,一點點累加起來,這敬酒量也不少。

我們小的時候,特喜歡吃大席。那時候,家裡沒甚好吃的,只盼著親戚家娶親擺大席解饞。在老家我也跟村裡的老人一塊探討過,我們這農村大席到底從何時流傳下來。這大席最大的特點就是葷多肉多,我想起《論語》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句子,想起膾炙人口的成語,看來從古至今,家鄉的大席如同家鄉的文化一樣源遠流長。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時代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富足,物流的發達,老家人的日子,平時也似過年了。雞魚肉蛋已經是家常便飯了,老家人的宴席文化也在更新也在升級,老家的美食家們開始研究適合當下的地方美食,美食更綠色更健康。美食是地域文化的標籤,帶有蒙山地域特色的喜宴被髮掘出來,老家宴席也從鄉村走進了城市,沒想到這流傳了上千年的鄉村大席,種田人粗手做的宴席還被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喜歡。鄉村宴席也走出鄉村,走向城市,從蒙山浚水走向遠方。

萬物復甦一元始,虎年來臨蒙山秀。熱情好客的平邑人,以大地般的胸懷,蒙山一樣的胸襟,歡迎四海賓朋,請到老家吃大席,蒙山浚河歡迎您。

作者簡介:

我和我的家鄉|新年說吃:蒙山宴席

陳凱,筆名蒙山樵夫,中共黨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平邑縣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鄉村人才庫認證“中國鄉村作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高中語文教學教研30年後,重新拿起筆接續少年時代的文學夢想。為家鄉代言,替親人立傳。自建一片文字園地,享受種字耘文之樂,留存故土漸行漸遠的鄉愁與鄉村時代的風貌。

壹點號蒙山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