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說起張氏相信小夥伴們都會浮現出一個,在馬球場上矯健如飛的身影,既明豔生動,又瀟灑大方。雖不說容貌如何的豔麗超群,但就是能讓一眾小姐夫人都奪不走她的光彩。其實在小編心裡,沈從興是配不上張氏的,且不多論家世地位,就單論人品才學,張氏之能在世家小姐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才德兼備。

再看原著中,要論真才女,張氏當得一席,閒時賦詩,空時作畫。不為沽名釣譽,只為自娛,可見心性不俗。這樣一個女子為何一定要嫁給沈從興?張家並非只有張氏一個女兒,為何不可從旁支選人嫁給沈氏?而非要嫁自己的獨生嫡女,給人家做續絃那?其實這一切都與詭譎多變的朝堂有關。

其實《知否》中的很多事件、人物的走向都與背後的朝堂息息相關,例如:明蘭和賀家小哥之所以遲遲沒有下定,有一半原因是因為時局一會叛亂、一會奪宮、一會又國喪的,沒個合適的時候;還有齊衡與身份特殊的嘉城縣主成婚,也與六王爺勢大不無關係;更不要說借八王爺奇蹟登基,一躍成為新貴的顧廷燁了。下面小編簡單地為大家捋順一下朝堂這條線,想必大家又會有新的認識。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我們話先從老皇帝說起,這位老皇帝是先帝與靜安皇后的小兒子,生性寬厚溫和,仁德處事到幾乎優柔寡斷的地步。這種性格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可以說是萬民之福,可在需要殺伐決斷時,這就是巨大的禍根了。

立儲時的搖擺不定,引發起禍端無數,其害延禍數十年,無數人牽涉其中。這件事便是這位老皇帝寬厚了一生的老皇帝少有的汙點了。立儲爭鬥的主要參與者,一位是年長、被看重卻無子的三王爺;一位是次年長、又有後的四王爺。老皇帝就在這兩位間不斷的搖擺,三王爺自己也著急,為了能順利上位,也算是在後宅多番努力了了,奈何沒有兒子命,始終無子。這邊四王爺的嫡子卻都快能打醬油了,心情越發好的四王爺眼看大位有望,在朝堂上與三王爺愈發針鋒相對。就在四王爺春風得意之時,形勢陡轉之下。老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要立三王爺為太子,為了平復眾意,就過繼六王爺兒子為後,一道明旨發出一切塵埃落定。四王爺以得力手下被查辦為代價,在老皇帝的監督下,與三王爺“兄友弟恭”地“握手言和”;由此六王爺身份也微妙起來,和皇位更加千絲萬縷起來,此時的女兒嘉城縣主家自己勢大,手段狠辣,為奪心愛之人齊衡,手段百出。即使是榮家借小榮妃盛寵起勢,也未保住榮飛燕年紀輕輕命喪她手,當真一時風頭無兩。命運的轉折從不看身份,一切因果從不計富貴,多行不義必自斃。這一日,老皇帝照舊稱病不朝,本來一切無恙,哪知風雲驟變,禁衛軍指揮使徐信於西華門外受伏擊而死,榮顯接掌京畿衛隊,並宣佈皇城戒嚴,四王爺奉旨進宮護駕,將一干官員齊齊拘禁,然後禁衛軍將皇宮和三王爺府團團圍住,四王爺手持矯詔,一杯鴆酒賜死了三王爺,隨即兵諫皇上,逼宮立自己為儲。四王爺雖然自持多年朝廷耕耘,但到底不如老皇帝老謀深算。一番運作,將三大營放進城來,一起反攻皇城。這下形勢立刻倒轉,兩派人馬短兵相接,四王爺兵敗被俘,其餘一干同謀從犯或殺或俘或逃,歷時七天差點把盛老爹、長柏大哥哥搭上的‘申辰之亂’終於結束了。雖然海氏的門生在這場政治都鬥爭裡被殺了不少,長柏的政治生涯失護,但好歹命是保住了,還有立功的子弟,算是小小的賺了一筆為盛家起勢埋下伏筆,這都是題外話了。其實一切的根源在於儲位久空,老皇帝的猶豫使得兩王長期對立,兩邊各自聚集了大批勢力,哪怕四王爺願意罷手,他身後的勢力又怎麼願意放棄利益?老皇帝在位時能尚能安穩,他年老皇帝前腳駕崩,後腳三王爺登基新仇舊怨清算起來不死也得去層皮。哪怕三王爺仁德,不清算他們,多年爭鬥少不了得罪個把個新皇心腹之人,好果子也沒得吃。總之就是這幫人,不想放棄權勢、也咽不下這口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得拼上這一遭。再加上豬隊友六王爺得罪榮家,害死榮飛燕不算還侮辱了她的名聲,小榮妃對六王爺一家恨之入骨,和四王爺聯手對付三王、六王,既能報仇又能在老皇帝死後在四王爺那得一個大功,何樂而不為那?慘烈廝殺,朝堂激變,多少人頭落地,幾多家破人亡,兵變前小榮妃宣召了一些王爵之家的女眷進宮為質,變後,榮顯闖宮,當著眾人的面拿走了六王妃和嘉成縣主,後果可想而知,雖然大仇得報,但行徑到底是太過狠毒。齊衡失去妻子同時綠雲罩頂,齊家從風頭無二,跌落雲端,老侯爺也只能感嘆妻子不算壓錯寶,可到底運氣太差,只都是後話了。驚心動魄的宮鬥終於過去,到了清算一切的時候了。四王爺謀反,賜死後兒女均貶為庶人,做內應的小榮妃和淑妃自盡,兩個家族也難逃干係。六王妃母女害死榮飛燕的事情被翻出來,在京中尚且膽敢如此妄為,便可想六王爺在藩地的惡行,聖上惱怒,便奪了他的郡王位,只剩過繼給三王的小兒子,看在三王妃孤苦的份上保了下來。 而一切的源頭太子之位就落在了八王爺身上,從小不得寵、母親身份有異低,本在偏遠藩地就藩的八王爺就這樣接到了這個想都麼想到的餡餅。原本有不少人央求老皇帝冊封三王爺的嗣子,也就是六王爺過繼的那個小兒子,但老皇帝終於頭腦清醒一回,知道國賴長君,何況兵變之事剛過立下幼君恐朝廷動盪,引的外戚權臣爭奪,怕是立時就要生出大亂子。八王爺生母李淑儀被冊封為後,三王爺生母德妃為皇貴妃,冊封德妃是為了撫卹喪子之痛。原本一切這樣也就是了,可惜仁德的老皇帝還是埋了雷,那就是三王爺的生母和那位嗣子。八王爺繼位後,朝堂之上的勢力,大致可分四股。皇上一股;聖德太后(三王爺生母)和豫王(三王爺嗣子)一股;清流文官也算一股,還有地方上的不穩定勢力。皇上日漸坐穩帝位,他們自會漸漸靠攏了來,至於地方上嘛,只消中央穩固,慢慢地總能削平的。最麻煩的就是這三王爺的生母和那位嗣子,老皇帝曾當面囑託皇上多加關照聖德太后和豫王爺母子,這就像一面免死金牌一樣,新帝繼位後對他們無論好與不好,都會讓有心的人不斷的拿此事說事,如附骨之疽,甩都甩不掉。原來支援三王的勢力轉而投奔他們,一朝小豫王登基,鼎力扶助的力量就能得掌天下,一旦嘗過權勢滋味的,誰也不肯再放下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皇上為什麼讓沈國舅和英國公府聯姻了,不過是兩股力量在搶奪中間選票,中間選票不少沈國舅尚有可選之地,但英國公要想在皇帝心裡掙個位次,表個忠心給家族搏個更好的出路,那麼身份頗為特殊的沈國舅當真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既然已經選了山頭就得拿出最好的投名狀,所以張氏就不得不嫁。現在想想張氏那句“盡孝了”當真是說盡了這段婚姻。此外皇帝又為什麼老抓著四王爺謀逆案不放,乃至顧家四房吳、五房也牽連其中,也就很好明白了,不過是尋著個由頭,牽絲絆藤,藉機剷除部分對頭勢力罷了。公侯之家也好,官宦氏族也罷,地位尊貴也好受寵恩賜也罷,政治鬥爭就是成王敗寇,神仙打架凡人受傷,許多人的命運就此改寫,看過大環境後也就更加理解小人物命運的不易了。小編今天就先給大家分析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來一波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