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毒眸(ID:DomoreDumou)

,作者:禁林老分隊,原文標題:《十年了,再看億遍〈甄嬛傳〉》,頭圖來自:《甄嬛傳》

開播十週年的《甄嬛傳》,再次掀起了一陣“文藝復興”風潮。

無論各大衛視還是網路平臺,《甄嬛傳》自誕生以來一直在被反覆播放。2018年優酷從樂視手中購入版權後,這部“老劇”一週之內就創下了播放量1。5億的成績,打敗了眾多新上線的劇集,位列古裝劇播出排名第三位。

在豆瓣,《甄嬛傳》的評分穩定地維持在9。3分,打分人數已經超過45萬。愛好者們甚至開發了“甄學”,對劇中的所有劇情和人物進行逐幀解讀。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B站多角度解說《甄嬛傳》

《甄嬛傳》的二創生態也極為繁榮,B站《甄嬛傳》相關影片的數量早已突破999+,且不乏百萬播放量的作品;“臣妾做不到啊”“但求菩薩保佑”等經典表情包至今仍廣為流傳;彈幕成為熱門“打卡景點”,無論奧運會開幕還是EDG奪冠,在各個時間節點,都有忠實觀眾一邊重溫,一邊在這裡記錄當下。

毫無疑問,《甄嬛傳》代表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主創人員的每一次新動態,都會引發大面積的“回憶潮”。因為“甄嬛”和“華妃”兩個角色過於深入人心,

演員孫儷和蔣欣的每一個新角色,都會被拿來與之比較。

今年河南衛視的中秋節晚會上,出演“沈眉莊”和“溫實初”的二位演員合體演出,讓一眾觀眾大呼圓夢。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回頭看,

《甄嬛傳》為內地國產劇趟出了“宮鬥劇”和“大女主劇”兩條新路,

也影響甚至改變了此後十年古裝劇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樣貌。但《甄嬛傳》走到今天仍能有這樣的影響力,甚至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遠不止“宮鬥”這麼簡單。

從男人的權謀,到女人的權謀

2006年2月,還是一名大三學生的流瀲紫,受TVB宮鬥劇《金枝欲孽》的影響,萌生了想要創作一個“後宮”故事的想法。她想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那些生活在帝王將相背後的女人,以彌補在中國正史中女性形象缺失的遺憾——這個故事就是《後宮·甄嬛傳》。

《後宮·甄嬛傳》在晉江文學城連載以來,關注度就日漸攀升,第一部的每日點選量達到將近兩萬次。連載半年後,點選量就突破了300萬次。這些關注《後宮·甄嬛傳》的人裡,就包括導演鄭曉龍的妻子王小平。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王小平向鄭曉龍極力推薦了《後宮·甄嬛傳》。當時還在《金婚》劇組的鄭曉龍決定先將版權購入,而後再做打算。也是在那個時候,一大批同樣受到《金枝欲孽》影響的網路IP開始湧現。

網路文學將視角轉向歷史領域,使得歷史敘事從“正史”向“稗史”傾斜,帝王將相的權謀之戰,逐漸過渡到了後宮嬪妃的糾葛。

這些“宮鬥文”為劇集改編提供了豐富的IP儲備,也催生出“宮鬥劇”這一內地國產劇的全新形態。

宮鬥劇雖然脫胎於歷史劇,但從敘事手法到故事核心,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歷史劇模式。在宮鬥劇出現之前,以宮廷、朝堂為背景的歷史劇分正史和戲說歷史兩大類,前者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後者則有《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等。

而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徵在於,大多以男性為主角。即使像《還珠格格》這樣以格格為主要書寫物件的宮廷劇,也是以個人情感為主,很少涉及朝堂鬥爭。

宮鬥劇的特殊性由此可見:相比於男人的權謀和男女的情感,更突出展現的是女人的權謀,即“將後宮嬪妃或女官等女性角色作為故事主體,以人物情感糾葛或政治權利傾軋為劇情主線”的劇集型別。

雖然現在公認的“宮鬥劇”鼻祖是2004年播出的《金枝欲孽》,但在《金枝欲孽》出現之前,內地的宮鬥劇其實已經有了“雛形”。

2002年播出的《孝莊秘史》,就是一部具有宮鬥色彩的歷史劇。該劇改編自清朝孝莊文皇后生平,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宮鬥”核心,即將“女性命運嵌入皇權浮沉”;2003年播出的《至尊紅顏》同理,雖然主線是武媚娘和李君羨的愛情故事,但劇中已有武媚娘與王皇后、徐婕妤等人爭寵奪權的宮鬥情節。

《至尊紅顏》還創造了“姐妹反目”的敘事模板:

劇中武媚娘和徐盈盈的關係從姐妹情深到反目成仇、勾心鬥角,這種關係轉變的模式為後來的諸多宮鬥劇所沿用。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至尊紅顏》創造了“姐妹反目”的敘事模板

得益於《金枝欲孽》收視和口碑上的成功,TVB乘勝追擊,在2009年推出了相同題材的《宮心計》。

作為2009無線節目巡禮劇集之一和無線電視42週年臺慶劇,《宮心計》以平均35點,最高50點成為2009年度香港電視劇收視冠軍。次年引進浙江衛視獨播後,《宮心計》掀起了第二輪的“宮鬥”風潮,此後兩年內,共有包括《甄嬛傳》在內的六部宮鬥劇在內地播出。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宮心計‍》經典場面(動圖截自B站Up主@手有玉璽)

《甄嬛傳》首播‍時,臺播收視資料並不算亮眼,在東方衛視和安徽衛視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分別是1。480%和1。340%,僅位列當年全國衛視收視率排行第24名——當年斬獲收視率冠軍的是《宮鎖珠簾》。

不過,

由於恰逢“臺網交接”的重要時刻,《甄嬛傳》以2000萬元的價格創造了樂視網版權購入的最高價格紀錄。

根據樂視網的資料,《甄嬛傳》在播出期間,全網流量超過20億,從開播起始終佔據著收視冠軍的寶座。

而且《甄嬛傳》後勁十足,後續在各大衛視被反覆播放,更一度取代《還珠格格》成為“暑期常客”,根據2019年7月的資料,《甄嬛傳》總共在各渠道播出186次,登上2007年以來上星電視劇播出次數TOP 15榜單。

宮鬥劇屢次交出的亮眼收視成績,向市場證明了觀眾的選擇。

這個“新品種”在敘事上比正劇更有優勢,不僅能夠囊括愛情、權謀、家庭、職場等多種元素,以人物衝突為核心的故事脈絡,也更容易編織緊湊的情節。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有媒體將宮鬥劇評價為“底層想象”的產物。由於文字大多都是年輕作家所創作,因此她們想象中的宮廷生活,與真實的宮廷生活有較大差距,

比起反映史實,更像是反映了年輕人真實的生存環境和內心世界。

這也是宮鬥劇被認為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職場劇”的原因:在宮鬥劇裡,嬪妃們的“後宮”,就是當代職場的縮影:“皇上、王爺、妃子、太監”是老闆、主管、同事和下屬;嬪妃之間鬥法所採用的手段,是“辦公室鬥爭”的極端化呈現;至於集皇帝和王爺的寵愛於一身以及女主角大獲全勝的結局,更像是年輕人對成功的想象。

在虛構的故事裡,尋找真實的生存環境並進行自我投射,是宮鬥劇之所以被當代年輕人喜愛的原因。

如此看來,宮鬥劇和時下流行的“爽劇”模式,在環境上有著鮮明的職場隱喻,但同時又滿足了當代年輕人對“逆襲之路”的幻想——甄嬛回宮的片段成為全劇高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從宮鬥走向“大女主”

在部分程度上,《甄嬛傳》沿襲了鄭曉龍所一直堅持的現實主義方法論。

“如果年輕觀眾都將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地投擲在虛幻的想象中,而忽視對現實的關注,那就只會失望。”

與同類型的宮鬥劇相比,《甄嬛傳》仍然採用偏正劇的敘事模式。流瀲紫在創作《後宮·甄嬛傳》時,將歷史背景設定為架空,隨後被鄭曉龍改為“雍正時期”。

在選角上,鄭曉龍也做出了更貼合史實的選擇,比如出演“雍正皇帝”的陳建斌時年41歲,比歷史上該時期雍正的年齡只小了四歲。面對網友對其年齡和外型的質疑,鄭曉龍迴應道:“我不想把雍正拍成英俊小生,我拍的是歷史正劇,而不是古裝偶像劇,皇帝並不全部都是帥氣白面書生,必須要符合歷史。”

鄭曉龍將其他宮鬥劇及同時期走紅的穿越劇定義為“宮廷偶像劇”,在他看來,這些一味美化、放大皇帝形象的宮廷劇,會讓觀眾對宮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甄嬛傳》所呈現的,則是更加真實的後宮環境:每個身處其中的女人,都舉步維艱。

《甄嬛傳》大獲成功,但鄭曉龍曾經多次在採訪中表示,他對於其中一些“小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並不滿意。在他的願景中,想要“再豎起一座高峰”,就要拍攝一個格局更大的故事,不侷限於後宮鬥爭,而是要更有家國情懷。

他在歷史中挑中的女性角色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於是《甄嬛傳》之後,同樣由孫儷主演的《羋月傳》上線了。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朕當政,就真的有違天意”‍

觀眾又一次站在了鄭曉龍這邊。《羋月傳》首輪播出在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CSM50城的平均收視率都在2。8%以上,播出不到2個月,全網播放量就超過了200億。

鄭曉龍對於“大格局”的追求,似乎恰好迎合了彼時的一種潮流:

劇中女人的權謀戲碼不僅僅侷限於後宮,女主角需要擔當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參與朝政、擁有更有權力的政治身份。

早在2013年播出的《陸貞傳奇》裡,趙麗穎扮演的陸貞最後就成為了位高權重的女相。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陸貞傳奇》(圖片來源豆瓣)

而《甄嬛傳》《羋月傳》之後,古裝“大女主”劇的公式也終於被確定下來:女主角要心地善良、胸懷天下,從不主動爭搶,但總會被現實一步一步推向鬥爭的中心,不得不“黑化”。在感情走向上,女主一定要處在一段複雜的感情之中,最終女主的真心所愛為她而死,女主“鬥”贏了所有人,走上權力巔峰,卻只能感受到高處不勝寒的寂寞。

但是,此類“大女主”也在近年來逐漸走向“失靈”。

早在《羋月傳》播出時,就有觀眾認為女主羋月“白蓮花”。當時鄭曉龍很不理解這類的評價,在刻畫《渴望》中的劉慧芳時,他就認為善良、正直、堅強是女人應有的美好品質,所以即使在描繪羋月這位女政治家時,仍然設定她是被推向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去的。

隨著社會思潮的流變,

觀眾對於角色的認知也在改變,開始用更現代化的思維進行解讀。

曾經果郡王允禮是甄嬛情深義重的戀人,現在被戲稱為“果子狸”,不僅有觀眾認為他有些“中央空調”“油膩”,還有不少人認為他拖了大女主甄嬛的後腿。

並且,長達76集的《甄嬛傳》,已經將宮鬥中的人物關係和手段寫得足夠詳盡,

後續的宮鬥劇很容易出現臉譜化和同質化的情況,觀眾想要看到更有新意、更符合時代特色的故事。

而大量同類的古裝劇集只學到了那一層“宮鬥”的殼,卻沒能學到對於封建制度批判的悲涼底色。觀眾逐漸意識到,所謂的“大女主”實際上仍然是女主依靠她的戀愛物件們上位的故事。

於是,國產宮鬥劇終於進入到了第三個時代,即魏瓔珞和如懿的時代——她們分別走向了宮鬥劇的兩個方向,

虛構的“爽文”,與現實的悲歌。

2013年,電視劇博主“湖南衛視芒果撈”轉載了一篇名為《還珠格格中的終極大BOSS》的分析文章,文中將《甄嬛傳》與《還珠格格》的劇情串聯,提供了一系列腦洞大開的猜想,比如紫薇的身世可疑、童年記憶裡溫柔可親的令妃則可能是大BOSS。

知名編劇於正轉發了這條微博,稱讚文章“好看”,五年後以這位“令妃”為主角的清宮戲《延禧攻略》橫空出世,成為了當年的爆款劇集。女主角魏瓔珞自稱“脾氣爆、不好惹”,睚眥必報,開局就挨個給想要害她的人們“批發便當”,在鏡頭前把心計耍得明明白白,反而收穫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觀眾已經看夠了溫良恭儉讓的女主形象,擁有堅定目標和強大手段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受到歡迎。《延禧攻略》中立志復仇的魏瓔珞,在心底燃燒著不平的烈焰;《如懿傳》則在對封建帝制和婚姻的批判上更進一步,用更加陰暗的基調刻畫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性和其中人物命運的悲涼。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甄嬛傳》?

因為古裝劇在倒退。

過去硬體上的硬傷,已經被時代更新。蔡少芬和蔣欣都曾在採訪裡提及劇組的假道具飯菜,到了《知否知否》,宋朝糕點就已經能讓趙麗穎放心食用。在服化道上斥巨資的劇組並不少見,秦嵐就曾透露《延禧攻略》中她的一套服裝在40萬以上。

如果說這個時代的質感是真金白銀打造,

《甄嬛傳》的質感,

就代表了那個時代電視劇的匠人精神。

為了落實歷史的厚重感,鄭曉龍不僅親自去故宮和專家們探討清朝的人物風貌、習俗禮制,還早早請禮儀指導張曉龍

(也是溫太醫的扮演者)

進組做培訓,禮儀指導一職也就此從幕後走向臺前。注意到故宮牆外只能看見天空後,鄭曉龍在後期製作時,還一幀一幀抹去了橫店紅牆外的連綿青山。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甄嬛的驚鴻舞也是張曉龍教的‍‍‍

《甄嬛傳》中角色眾多,服飾有限,有衣服被網友扒出被七位妃子穿過,儘管如此,劇組對服裝依然考究。一位資深美術告訴毒眸,《甄嬛傳》服飾、配飾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比如華妃頭頂中間的大鳳就是10萬元左右的真品。如此造價,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大手筆。

在延續“正劇”的匠人精神外,《甄嬛傳》還延續了2000年以後,

部分古裝劇切換視角建構歷史的表達。

《大明宮詞》首次讓女性成為歷史的主要參與者和表達者,為古裝劇打開了一個新的角度;《孝莊秘史》開闢了國內秘史劇的先河,以大玉兒一生的傳奇書寫了一個王朝的大起大落;《金枝欲孽》在紫禁城裡展開職場故事,但作為“老闆”的皇上形象是虛化的,女性之間的複雜關係才是最大看點。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金枝欲孽》過場段落‍

被《金枝欲孽》啟發的《甄嬛傳》,也塑造了一位寡情、冷漠的君王。雖然皇權的陰影持續籠罩著後宮,但大部分女性的愛恨情仇都與他無關,只與對權力的爭奪、以及個人情感有關係。在播出當年,比起皇帝與甄嬛的愛情,觀眾更關注的是甄嬛與果郡王的愛情,和與沈眉莊、葉瀾依的友誼。

但在虛化皇帝形象,突出女性情感的同時,《甄嬛傳》也仍然是在封建體系下的表達。鄭曉龍和原著作者流瀲紫都曾多次在採訪中表示,

希望觀眾能在《甄嬛傳》裡感受到展現封建制度的醜惡,不要再想著穿越回古代談戀愛了。

他們指向的,或許是當年的另一部熱播的清宮戲《宮鎖心玉》。《宮鎖心玉》是一個現代女性穿越回清朝“九龍奪嫡”時期,並與四阿哥、八阿哥發生情感糾葛的故事。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雖然《宮鎖心玉》在播出時,不少人批判其為“歷史虛無主義”,後面幾年的熱播古裝劇在用行動證明,

《宮鎖心玉》才是更加容易模仿的物件:豔麗但經不起推敲的服飾、披著古裝的現代人,以及強行介入歷史發展的女性。

甄嬛最後讓皇帝戀上了自己,同時也間接害死了他,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太后。後來的“大女主們”已經不甘心像甄嬛一樣,只通過後宮這條路徑升級,開始在朝堂乃至戰場上與男性爭鬥。

她們之中足智多謀的,成了皇帝身邊舉足輕重的女官

(《女醫明妃傳》,《陸貞傳奇》)

;驍勇善戰的,成了能在戰場上殺敵,拯救平民百姓的女統領,如楚喬、扶搖。即使還是走後宮這條晉升路,其地位要更與男性平起平坐:要麼能讓秦始皇與其共享天下

(《秦時麗人明月心》)

,要麼成“一夫一妻制”的皇后

(《獨孤皇后》)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秦時麗人明月心》截圖

即使是《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後來也在2015年推出的《羋月傳》中,陷進了大IP和朝堂“大女主”的表達。

羋月是歷史上第一位太后,鄭曉龍希望將其塑造為一位政治家,但羋月每一個重要階段都不乏一位位高權重的男性的助力。其服飾也遠不如《甄嬛傳》考究。有美術從業者告訴毒眸,《羋月傳》中的服飾放量不足,不符合那個朝代的剪裁,採用的布料也造價較為低廉。

這些“大女主”,

每一個都比甄嬛介入朝堂更深,但對封建制度的反思與抨擊卻更淺了。看起來女性已經與男性平起平坐,但她們每一個危機的解決都沒法脫離言情的範疇。

甄嬛之後,古裝的“殼”裡還有什麼?

2017年走紅的甜寵劇,更是徹底脫離了“後宮”,突出了“撒糖”的功能,主角們成了一群穿著古裝談著現代戀愛的年輕人。在這個戰場上,“第一集撒糖,第三集就要吻上”等“甜寵劇節奏”才是金科玉律。

《甄嬛傳》雖然套著的宮鬥劇的外殼,但將殼剝開,它有禁得起被放大看的考究和伏筆,也有能被反覆琢磨的人間真實。觀眾相信它落在清代,也相信它對映的現實。

如今的古裝劇,甚至只是把古裝當成外殼,內裡均是現代的追求和價值觀。

向它們要深度是一種苛求,畢竟,它們連讓觀眾相信這是古代都做不到了。

打碎外殼後,只剩下一地雞毛。

參考資料

1。宮鬥劇,靠“硬傷”成功,大家·騰訊新聞

2。新世紀以來的大陸宮鬥劇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魅力中國》,李龍

3。國民導演鄭曉龍,季藝

4。我為什麼不愛看宮鬥劇了,娛樂硬糖,謝明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毒眸(ID:DomoreDumou)

,作者:禁林老分隊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