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讓你的家庭關係更和諧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越來越經常地強調身體的重要性。因為遇到太多由社會心理因素導致身體疾病,輾轉就醫,最後來到諮詢室的來訪者。如果你或者家人規律性地出現某種生理症狀,如乏力,失眠,呼吸道感染等等,如果孩子常常在週一,或考試,或某門課的課堂上有頭疼,肚子疼,消化系統紊亂等情況,請儘早在正規醫院檢查,同時認真考慮生活方式,週期性壓力,甚至個人慣性的信念;如無器質性問題儘早求助心理諮詢師,不要最終形成心理不適應到身體反應再返回更強烈的心理感受這一不良迴圈。

我們常常為鬧騰的孩子苦惱,而忽略那些看起來聽話不惹事兒的,儘管後者有時候也讓家長著急。其實真是到點兒叛逆的,突發性地發生人際衝突的個案常常不難處理,反倒是不願意也可以服從,讓做什麼做什麼但沒有效率或效果,被臺灣同行稱為“糯性”的來訪者,非常難切入。也許是家庭溺愛,他們被剝奪成長機會,同時連抱怨的可能也沒有,也許是父母強勢,孩子來不及發表個人意見,進而不再擁有個人見解和行為主動性,總之這樣的人沒有和年齡相當的動力和力量,對未來發展非常不利,培養和挖掘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幸福是香水,你都沒有,怎麼給別人。這是給所有覺得自己弱勢,誰都影響不了的人的終極建議。沒有影響力,當然可能是外界環境太惡劣,但更可能是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幸福味道沒有那麼濃郁。而且更常見的情況是,一些人急於把心思花在別人身上,失了中正的位置,向外攀援反不得。

現在我們國家倡導的就是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的基礎在那裡?小編認為,基礎就是家庭和諧。只有每一個家庭和諧了,整個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如果在家裡與親人發生了矛盾,別忘了要第一時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太激動,好話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