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導語: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些古裝影視劇,在很多影視劇中往往都會出現這樣一幕,就是劇中的主角要在斷頭臺上被斬殺時,就會出現一個帶著聖旨,騎著駿馬的人出現,同時還會大喊道:“刀下留人。”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但令人驚訝的是,聽到這句話的劊子手竟會真的停下手中的動作。也許,說到這裡大家就會有一些疑惑,只是一句:“刀下留人”就會讓那些屠夫住手,難道他們不怕因為他們的停止,而耽誤了時間,被皇上治罪嗎?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大家去探索這其中的奧秘吧。

宋朝十三個字的出現

在過去的幾千年間,宋朝是一個繁華的朝代。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個非常注重文化發展的朝代,因此,宋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

當時宋朝的皇帝宋太祖雖然只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始終明白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所以宋太祖為了籠絡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睞,就制定了很多有利於文人的法律法規,宋太祖一心希望這些文人墨客可以宋朝的發展出謀劃策。

與現當代先進的刑偵技術相比較,古時候的刑偵技術顯得有一些不值一提。為了減少發生一些冤假錯案,宋朝時期的統治者特地制定了這樣一條規定:“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正是這是三個字的出現,使很多人才能在臨死前撿回自己的性命。其實,這十三個字的意思無非就是,如果有罪犯被判處了死刑,在行刑之前,覺得自己的案情沒有查清,其中還有很多冤情,就可以在上斷頭臺之前喊冤。

當屠夫聽到這句喊冤的話後,就會停下手中的動作,將罪犯再次關押起來,將案情在此進行調查,直到查清楚為止。

然而,事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在影視劇中,很多主角都被一句刀下留人救了下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巧合的事情少之又少,所以當時的統治者只能用讓受刑的人在臨死前喊出自己的冤情,來為自己伸冤。

蒙冤書生的故事

在這條法律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蒙受冤情,死的不明不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位書生。據歷史記載,在宋朝時期,這位書生以想要殺害繼母的罪名告上了開封府。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當時不知為何,這位開封府的官員一味的聽信了這位繼母的胡話,一點也不願意去相信這位書生所說的話。

書生當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沒有幹過的事情,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開封府的官員,竟將書生屈打成招。

但幸運的是,這位書生被開封府屈打成招之後,他的繼母就相繼離開了人世。這時,大家才發現了真相,其實書生根本就沒有想要殺害自己繼母的念頭,只是兩人之間因為小事鬧了一些矛盾,繼母為了報復這位書生,就隨便編了一個罪名扣在了這位書生的頭上。幸好當時延遲了行刑,這位書生的命算是被保住了。

刑法的逐步完善

這時大家也許會問,為什麼在宋朝時期會出現這種制度呢?難道只是因為統治者重視生命嗎?當然不是這樣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法律法規,這還要取決於當時的青天大老爺。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皇帝作為最有權勢的人,他並不會去特別重視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命。除非這些被判刑的人是皇親國戚。這條法規的真正制定其實是當時的清官——包拯。

在宋朝時期的包拯,辦起案來鐵面無私,絲毫不會估計皇親國戚的面子,只會秉公辦案。因此,包拯為了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就請求皇上定下了“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這條法規。

不得不說,隨著宋朝時期刑法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很多案情都得到了最合理的審判,也阻止了很多冤案的發生,為當時的社會提供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心。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結語:因此,自從宋朝開始,罪犯們的生命都得到了重視,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所以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場景,在當時的現實社會中,也極其有可能出現。

生命是極其重要的,每個人都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此,對待罪犯的生命更應該如此,不能因為法律的不完善誤判每一個案情,讓清白的人蒙受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