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本意探析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詞出自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這是 《內經》順應四時調神養生的重要原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本意探析

歷代醫家對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 “春夏助陽,秋冬滋陰”; 二是 “春夏食寒涼,秋冬食溫熱”; 三乃“春夏秋冬注重臟腑之調養,春夏養肝心,秋冬養肺腎”。

成都中醫藥大學的黃文靜吸取各大醫家的觀點,結合其對臨床的觀察及古代文字的理解,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 “養”乃順應時節 “調養”之意,這句話的養生內涵乃:春導陽生,夏洩陽熱,秋滋陰長,冬避陰寒。

許多醫者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 “養”理解為 “積蓄,積存”、 “助長”之意,認為春夏積聚陽氣,秋冬儲存陰氣以養生。這樣的理解顯然有悖古人的養生原意: 僅從食療來說,如若炎熱夏日服用補陽之品,則極易導致內火亢盛而為熱病。故將 “養”理解為“積蓄,積存”、 “助長”顯然不合古文原意。結合《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前後文,筆者認為:將“養”理解為 “保養,調養”更符合原意。 《素問·靈蘭秘典論》 中 “以此養生則殃”中 “養” 亦作此理解。

從臨床上來看,春季往往會因 “乍暖還寒”而生春寒之病,故春季應該注意保暖,需要導陽之生髮;夏季 “其令熱”,往往會因陽氣盛長而致 “心火、胃火、肝火” 皆旺而為病,此時養生應洩陽之熱。秋季燥氣當令,易致肺燥津傷而為病,此時應滋陰潤燥以養生。冬季氣候嚴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容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為病,故此時之養生應避陰之寒,就陽之溫熱。

臨床證明,“冬病夏治”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因而許多醫生認為 “春夏養陽”就應該是春夏之季助陽生長之意,其實不然! “冬病夏治”的物件乃虛寒性體質之人,該人群即使在炎熱夏季,雖自身陽氣亦有所增長,但與正常人相比仍然處於相對低下的狀態,所以針對這類人群,需四季養陽,並非僅僅 “春夏養陽”,更不能 “秋 冬 養 陰”。所 以 將 “冬 病 夏 治” 作 為“春夏養陽”之範例來理解顯然是不正確的。

綜上可知,結合原著上下文之養生觀,綜合古代諸多醫師之理解,並結合臨床實踐,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式理解為 “春導陽生,夏洩陽熱,秋滋陰長,冬避陰寒”更加符合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原意,並更加具有養生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