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超長預售,沒事兒吧你!”

“夏天快到了,冬裝還沒發貨!!!”,

“誰說顧客是上帝?現在的賣家才是!”

“看到預售就划走,不知道的以為我下單你才開始種棉花做衣服呢!”

“買衣服是為了現在穿,而不是為了明年穿才買的!”

最近,一些網友對“超長預售”的吐槽引發不少共鳴。如今,從網紅產品上新到“雙11”等購物節,預售正在變得愈發普遍;而從預售7天到動輒上月,超長預售期也讓不少消費者鬧心。

超長預售=花錢受氣?

網友反映,有商家在預售期 45 天屆滿後仍不發貨,客服找藉口塘塞買家;抑或網購服裝才剛到貨,開啟電商平臺一看,衣服已經被商家當作 “ 過季尾款 ” 打折處理了,可謂貨到即貶值。

熱點關注 |“超長預售,沒事兒吧你!”

更有網紅店鋪仗著粉絲的信任 “ 店大欺客 ”,連首批微量現貨也不肯做,“ 消費者願意等,我何必去備現貨 ”。

熱點關注 |“超長預售,沒事兒吧你!”

據調查,電商賣家,尤其是網紅服裝店鋪,設定預售旨在降低庫存風險。

在當前電商環境下,平臺將流量 KPI 壓向商家。為了拉新粉絲、加強老粉粘性,網紅服裝店鋪必須保持高頻上新。

大量上新勢必帶來生產與庫存壓力,因此網紅店鋪通常傾向於先預售、後生產,以需定產,避免現貨賣不完、退貨率過高導致庫存積壓。

在供應商生產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店鋪上新頻率卻不斷提高,預售時間隨之越來越長。

商家叫苦:不敢隨便做貨

商家青睞預售,不乏合理考量,一是可以藉此提前鎖定消費者,二是可以透過預售瞭解市場偏好,合理備貨。不過,過長的預售期,不僅會損耗消費者的期望值,還可能導致商品“過季”。同時,將市場風險全部轉嫁給消費者,顯然也於理無據。

熱點關注 |“超長預售,沒事兒吧你!”

“由於工廠有起訂數量限制,我們不敢隨便做貨,只有在粉絲群預熱後訂單資料有了起色,才會上架、開始製作。”

“一般的電商賣家分為進貨和做貨兩種,進貨的店鋪則貨期跟著上游批發商走,自己無法左右,有時很難按照預計時間出貨;而自己做貨的商家,從面料選擇到生產、出貨的環節眾多,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增加好幾天貨期。”某平臺商家說道。

是否存在即合理?

如何完善預售機制,如何加強對“預售不告知”“超出預售時間發貨”等行為的整治,需要平臺和監管機構攜手,形成有效約束。對於企業而言,提高預測、安全庫存和快速反應能力,才能避免讓“超長預售”透支消費者對品牌的熱情。

熱點關注 |“超長預售,沒事兒吧你!”

那麼,如果消費者遇到了預售商家違規該怎麼辦?

如果有明確的發貨時間提示,一般來講不認為商家有違約或違法行為。但是如果消費者付款後,突然有提示,比如一個月後發貨,就相當於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有轉嫁經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往往消費者還會遇到商家單方面更改發貨時間,就屬於嚴重的違約行為了,商家要承擔違約責任的。

關於“超長預售”,你怎麼看?